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文白对照全译资治通鉴(第六辑,唐(下)一部帝王之书,谋略之书,生存之书。中文世界第一部白话全译本)(全三册)
QQ咨询:
有路璐璐:

文白对照全译资治通鉴(第六辑,唐(下)一部帝王之书,谋略之书,生存之书。中文世界第一部白话全译本)(全三册)

  • 作者:(宋)司马光 黄锦鋐
  •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 ISBN:9787510402982
  • 出版日期:2009年06月01日
  • 页数:0
  • 定价:¥168.0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资治通鉴》是我国**部编年体通史。为宋代名臣司马光主持编写,将上起战国,下终五代,共1362年的大事,按年记载,一气衔接,使自汉末以来的学者所编纂的各朝断代编年之书,一变而为联结古今的大编年史。为学史者必读之著作。
    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之目的在于“资治”,凡有关**兴衰、生民休戚的重要事件人物,都叙述详明。而对无关国计民生的事及人物,如众多的文人、高隐均不予提及。其记人记事,原则鲜明,为历代帝王大臣及学人所乐读。
    司马光所处时代,距今已900余年,当时文言与当下所用的白话文已相去甚远,故现代人读之,多有因感到吃力而放弃的。有鉴于此,20世纪80年代初,由台湾学者黄锦铉先生领衔主持,集台湾各大学27位**教授之力,历时3年,将这部大著译成白话,深受中文世界读者所喜爱。
    司马光是我国古代史学、文学、政治大家,其识见:才能早有公论;他与当时***的史家一起,枯坐19年,抉摘幽隐、荟萃熔铸,用功极深,而成此煌煌大著。成就之’一高,后人难以企及。故此,译者在翻译时力图贴近、还原《资治通鉴》,译文典雅,紧贴原著,不以“现代眼光”作解人,不擅作发挥,旨在让读者能读到“干干净净的《资治通鉴》
    文章节选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十八
    唐纪三十四
    起柔兆活滩(756)五月
    至九月
    共5个月
    肃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上之下)
    至德元载(丙申,756)
    1.五月,丁巳日(初四),鲁炅的部队溃散,逃到南阳坚守,贼兵又到南阳把他包围起来。太常卿张垍**夷陵太守虢王李巨有勇气谋略,皇上征召吴王李祗为太仆卿,任命李巨为陈留、谯郡太守、河南节度使,兼统岭南节度使何履光、黔中节度使赵国珍、南阳节度使鲁炅。赵国珍,本来是柯夷人。戊辰日(十五日),李巨带兵自蓝田出发,直赶往南阳。贼兵听到消息,解围逃走。
    2.令狐潮又带兵进攻雍丘。令狐潮和张巡是老朋友,在城下互相慰问劳苦,如同平时一样。令狐潮因而游说张巡说:“天下的事情已经失去了,您坚寺这个危在旦夕的城池,要替谁守呢?”张巡说:“您平生以忠义自期许,像今天的举动,忠义在哪里!”令狐潮羞惭而退。
    3.郭子仪、李光弼回常山,史思明收集溃散的士卒好几万人跟在后面。郭子仪挑选至德兀载(丙申,756)
    1.五月丁巳,炅众溃,走保南阳,贼就围之。太常卿张垍荐夷陵太守虢王巨有勇略,上征吴王祗为太仆卿,以巨为陈留谯郡太守、河南节度使,兼统岭南节度使何履光、黔中节度使赵国珍、南阳节度使鲁炅。
    ……
    目录
    卷第二百一十八 唐纪三��四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
    卷第二百一十九 唐纪三十五 唐肃宗至德元载~二载(756~757)
    卷第二百二十 唐纪三十六 唐肃宗至德二载~乾元元年(757~758)
    卷第二百二十一 唐纪三十七 唐肃宗乾元二年~上元元年(759~760)
    卷第二百二十二 唐纪三十八 唐肃宗上元二年~唐代宗广德元年(761~763)
    卷第二百二十三 唐纪三十九 唐代宗广德元年~永泰元年(763~765)
    卷第二百二十四 唐纪四十 唐代宗永泰元年~大历八年(765~773)
    卷第二百二十五 唐纪四十一 唐代宗大历九年~大历十四年(774~779)
    卷第二百二十六 唐纪四十二 唐代宗大历十四年~唐德宗建中二年(779~781)
    卷第二百二十七 唐纪四十三 唐德宗建中二年~三年(781~782)
    卷第二百二十八 唐纪四十四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
    卷第二百二十九 唐纪四十五 唐德宗建中四年~兴元元年(783~784)
    卷第二百三十 唐纪四十六 唐德宗兴元元年(784)
    卷第二百三十一 唐纪四十七 唐德宗兴元元年~贞元元年(784~785)
    卷第二百三十二 唐纪四十八 唐德宗贞元元年~三年(785—787)
    卷第二百三十三 唐纪四十九 唐德宗贞元三年~七年(787~791)
    卷第二百三十四 唐纪五十 唐德宗贞元八年~十年(792~794)
    卷第二百三十五 唐纪五十一 唐德宗贞元十年~十六年(794~800)
    卷第二百三十六 唐纪五十二 唐德宗贞元十七年~唐顺宗永贞元年(801~805)
    卷第二百三十七 唐纪五十三 唐宪宗元和元年~四年(806~809)
    卷第二百三十八 唐纪五十四 唐宪宗元和四年~七年(809~812)
    卷第二百三十九 唐纪五十五 唐宪宗元和七年~十一年(812~816)
    卷第二百四十 唐纪五十六 唐宪宗元和十二年~十四年(817~7 819)
    卷第二百四十一 唐纪五十七 唐宪宗元和十四年~唐穆宗长庆元年(819~821)
    卷第二百四十二 唐纪五十八 唐穆宗长庆元年~二年(821~822)
    卷第二百四十三 唐纪五十九 唐穆宗长庆三年~唐文宗太和二年(823~828)
    卷第二百四十四 唐纪六十 唐文宗太和三年~七年(829~833)
    卷第二百四十五 唐纪六十一 唐文宗太和八年~唐文宗开成二年(834~837)
    卷第二百四十六 唐纪六十二 唐文宗开成三年~唐武宗会昌二年(838~842)
    卷第二百四十七 唐纪六十三 唐武宗会昌三年~四年(843~844)
    卷第二百四十八 唐纪六十四 唐武宗会昌四年~唐宣宗大中三年(844—849)
    卷第二百四十九 唐纪六十五 唐宣宗大中四年~大中十三年(850~859)
    卷第二百五十 唐纪六十六 唐懿宗成通元年~八年(860~867)
    卷第二百五十一 唐纪六十七 唐懿宗成通九年~十年(868~869)
    卷第二百五十二 唐纪六十八 唐懿宗成通十一年~唐僖宗乾符三年(870~876)
    卷第二百五十三 唐纪六十九 唐僖宗乾符四年~广明元年(877~880)
    卷第二百五十四 唐纪七十 唐僖宗广明元年~中和二年(880~882)
    卷第二百五十五 唐纪七十一 唐僖宗中和二年~四年(882~884)
    卷第二百五十六 唐纪七十二 唐僖宗中和四年~光启三年(884~887)
    卷第二百五十七 唐纪七十三 唐僖宗光启三年~文德元年(887~888)
    卷第二百五十八 唐纪七十四 唐昭宗龙纪元年~大顺二年(889~891)
    卷第二百五十九 唐纪七十五 唐昭宗景福元年~乾宁元年(892~894)
    卷第二百六十 唐纪七十六 唐昭宗乾宁二年~三年(895~896)
    卷第二百六十一 唐纪七十七 唐昭宗乾宁四年~光化二年(897~899)
    卷第二百六十二 唐纪七十八 唐昭宗光化三年~天复元年(900~901)
    卷第二百六十三 唐纪七十九 唐昭宗天复二年~三年(902~903)
    卷第二百六十四 唐纪八十 唐昭宗天复三年~天祜元年(903~904)
    卷第二百六十五 唐纪八十一 唐昭宗天祜元年~唐昭宣帝天祜三年(904~906)
    编辑推荐语
    我读《资治通鉴》几十年,一面看,一面研究……《资治通鉴》令我了解中国历史规律,差不多所有中国人也按这个规律行事。——金庸
    文白对照,按朝代分辑,破除阅读巨著的障碍。
    畅销千年,英雄豪杰纵横天下的“帝王之书”,名臣良将从政经略的“权谋之书”,芸芸众生安身立命的“生存之书”。
    “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清·王鸣盛)
    柏杨曰:“中国有两部书可以和它(《德川家康》)相比,一是《资治通鉴》,一是《三国演义》。《资治通鉴》因一直封闭在艰深的文言文中,影响不大。”
    本书以流畅典雅的白话译文+完整原文,全新的分辑形式,以助巨著走出封闭,走近现代读者。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