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中国内生性工业化道路研究——兼论大国模式
QQ咨询:
有路璐璐:

中国内生性工业化道路研究——兼论大国模式

  • 作者:王敏正
  •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010079899
  •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01日
  • 页数:192
  • 定价:¥30.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 出版社
    • ISBN
      9787010079899
    • 作者
    • 页数
      192
    • 出版时间
      2009年07月01日
    • 定价
      ¥30.00
    • 所属分类
    内容提要
    本书主要研究中国内生性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通过剖析内生性新型工业化理论支撑体系及主要影响因素等。初步构建一个理论分析框架,并通过比较分析大国工业化发展模式。探寻内生性新型工业化理论的历史经验证据。同时,以所提出的内生性新型工业化理论为依据,深入分析中国内生性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规律。指明中国内生性新型工业化发展路径及政府在内生要素制度安排角色中的新作为。
    本书适合从事经济发展战略、工业发展研究以及政治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教学和科研方面的教师和研究生以及政府决策者、政策研究者和科研人员参考。
    文章节选
    **章 导论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研究路径
    一、研究方法
    (一)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法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就要在承认物质**性、承认客观事物存在的同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如实地、尽可能多地掌握有关事物的**手资料,而不能用主观想象、猜测、原则去代替实际,这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基础。同时,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动力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矛盾是辩证法的核心概念。要深入地研究事物发展,就不能不回答事物发展的根源和动力问题。
    本书对大国工业化模式的研究,就是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尊重历史,回顾世界历史、经济发展的变迁过程,从分析大国工业化的背景人手,对工业化的历程、工业化发展引起的三次产业结构、工业化内部结构、就业结构以及和经济增长的相应关系进行认真、翔实的研究,通过研究获得的大量事实材料,是“求是”所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前提。但是,要真正找出事物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就不能仅仅停留在感性事实的单纯罗列上,而是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找出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性。规律性是从客观事物本身抽象出来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而决不是人强加于事物的。本书就是在掌握大量确凿的客观实际材料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辩证思维方法,总结了大国工业化模式的特点及对中国的有益启示,做到了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和具体、逻辑和历史的统一。
    ……
    目录
    **章 导论
    **节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基本概念和研究范围界定
    一、概念界定与内涵衍变
    二、研究范围界定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研究路径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路径
    第四节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一、研究内容
    二、创新点
    第二章 内生性工业化发展问题研究评述
    **节 经济增长理论评述
    一、古典政治经济学增长理论评述
    二、新古典经济学增长理论评述
    三、内生增长理论评述
    第二节 内生性工业化理论评述
    一、国外研究历程及现状评述
    二、国内研究历程及现状评述
    第三节 增长模型内生性逻辑
    一、增长理论内生化演进轨迹
    二、引致新的经济增长形态
    第三章 内生性新型工业化理论分析框架及路径选择
    **节 内生性新型工业化理论脉络
    一、传统工业化道路反思
    二、内生性新型工业化理论支撑
    三、内生性新型工业化理论提出
    第二节 内生性新型工业化理论分析框架
    一、内生性新型工业化内生变量分析
    二、内生性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型构建
    第三节 内生性新型工业化路径选择
    一、内生性新型工业化主要模式
    二、内生性新型工业化空问差异
    第四章 大国工业化模式比较分析
    **节 大国内生性工业化模式主导因素分析
    一、先行工业化大国
    二、赶超工业化大国
    三、后起工业化大国
    第二节 大国内生性工业化发展道路分析
    一、早期经济增长阶段
    二、现代经济增长阶段
    三、“后工业化”阶段
    第三节 大国工业内部结构演化模式分析
    一、工业内部结构变化特征
    ……
    第五章 中国内生性新型工业化发展轨迹分析
    第六章 中国内生性新型工业化路径选择
    第七章 中国内生性新型工业化道路中政府新作为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后记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