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简明马克思主义史
QQ咨询:
有路璐璐:

简明马克思主义史

  • 作者:庄福龄
  •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010029504
  • 出版日期:2004年05月01日
  • 页数:463
  • 定价:¥53.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是根据“十五”规划的要求,结合编写者投入正在进行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教育的体会,对再版本修订增写而成的。本书在保持四卷本的特色和深度,力求做到简而不浅,明而不俗;历史发展线索乘法,重大理论观点突出,有较强的逻辑性和可读性;突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dxp理论一脉相承的联系,突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突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这次修订主要是以新写的“导言”代替原书的“绪言”;以“创新篇”的时间下限延续到2002年十六大,其中第十八章增写了部分节、目和相关内容,新写了第十九章和第二十章,分别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发展,则侧重于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线索一以贯之,侧重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和新探索。
    文章节选
    奠基篇(1840-1895)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从它开始形成发展到现在,已经经历了150余年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从它自身一个半世纪的历史中,充分反映出它同实践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有着*密切的联系,*善于倾听实践的呼声,坚持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因而在长期的复杂曲折的情况中,在各种严峻的挑战和激烈的变革中,对世界和日益增多的群众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仅为众多的社会主义者视为珍贵的思想财富和革命传统,而且也是其他亿万民众不可忽视其巨大影响和改变历史命运的历史。
    马克思主义在历史上所表现的**品质和强大活力,是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所塑造和奠定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半个世纪的艰难岁月中,以他们的惊人的毅力和渊博的学识,为创建一门崭新的社会历史科学奉献了毕生的精力。他们的研究既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思想文化的一切**遗产,又分析概括了社会实践的丰富经验和创造,在哲学、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等众多学科领域实现了**的革命变革,**次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他们的研究成果集中表现在对社会生活的两个伟大发现上:一是从对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研究中发现了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改变了几千年来用唯心主义解释历史的传统,**次把历史的变迁和说明置于社会物质生产或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为历史观奠定了唯物主义的基础;二是从对资本主义生产和经济发展的研究中发现了剩余价值的秘密,揭穿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天然合理”的神话,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可调和的矛盾,为科学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作了科学的论证。正是这样两个伟大的发现,破天荒地开辟了正确解释人类历史和社会生活的科学道路。
    ……
    目录
    导言
    奠基篇 (1840-1895)
    **章 历史发展的必然成果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发现(一)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发现(二)
    第四章 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上)
    第五章 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下)
    开拓篇 (1895-1917)
    第六章 历史转折的理论分歧
    第七章 捍卫真理的列宁主义
    第八章 实践呼唤的理论飞跃
    发展篇 (1917-1956)
    第九章 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列宁建设社会主义的构想
    第十章 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苏联模式
    第十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性胜利
    第十二章 毛泽东关建设新中国的战略思想
    第十三章 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探索
    创新篇(1956-1997)
    第十四章 苏联东欧的改革和剧变
    第十五章 当代资本主义**围绕马克思主义出现的思潮和流派
    第十六章 中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艰难探索
    第十七章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科学体系
    第十八章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和跨越世纪的旗帜
    第十九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理论成果
    第二十章 新世纪的建设与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理论创新与十六大的召开
    新版后记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