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们和**学校的*大区别不是在产品的质量上,也不在产品的数量上,而是在产品的规格和花色品种上……
——教导主任
“辅民中学”并不是龙城市划定的**中学,但它是个老校。
如果谈起历史,它的成立大约要追溯到民国初期,袁世凯当总统,熊希龄任内阁总理的年代。如今算起,怎么也有七十多年了。
在这期间,辅民中学校门口的**子曾经几度更改。解放后按全市统一规划,改为120中;十年动乱时改为红星中学;粉碎“四人帮”之后又按它所处的地点改为宋王坟中学,直到改革开放的号角吹起,它才应广大师生的强烈要求和海内外校友的建议,返朴归真——又重新恢复了“辅民中学”的名字。
现在,一块凝聚着海内外广大恢友关怀与希望的“辅民中学校友会”的大字牌匾与“辅民中学”的校牌一起并列在大门口的左边。与白底黑���校牌不同的是,校友会的牌子是经过木工雕刻的,铜锈般的绿字,松脂般的黄底,显得十分古朴庄里。
大门口的右侧并没有空着,那里非常富有时代感地挂着四块招牌。一块是校办厂的“辅民教学仪器公司”;一块是给了学校赞助,租房子还另给房钱的“众生贸易公司物资部”;第三块是教育局借用几间房子办的“辅民职工函授大专班”:*后一块牌却小,是块只有一尺见方的铜牌,上面用中英两种文字写着“坏字信息交
流**”。字倒都是朽法家的手笔,可惜太挤,使人免不了想起寺院的碑林,或什么书法展览的门厅……
“辅民中学”的校园是很大的。从校门口到学校的**座建筑物,大约要有七八十米的距离,坐北朝南的主楼与东西两侧的配楼一起围出一片很开阔的地面,很有些大专院校的格局和气派。
开阔地上左右对称有两棵巨大的绿荫如盖的梧桐树,加上**一个二十米直径的花坛,使初来乍到的人一进校门,往往就情不自禁他说:“哟!这儿还有这么一所中学哪!”
沿着水泥铺成的甬道绕过主楼,可以看见一个有二百米跑道的操场,两侧各有两座比主楼略小但风格颜色相同的楼房,加上与主楼遥相呼应的礼堂,构成了“辅民中学”的主体建筑群。建筑群中所有的房屋都是灰砖绿窗,浑然一体。每当夕阳西下,学生离去,微风吹拂,树影摇曳,它会使人们想起凝重、寂静、幽深等等字
眼儿来……
如果把“辅民中学”的历史算作一位七旬老人的话,那么这些建筑才只是人到中年——他们诞生在五十年代。
“辅民中学”的校址原本在远郊的南山,*早的名字叫“辅民公学”,是一所与社会救济、慈善事业有关的学校,那时候在学校读书的也大半是孤儿或是一些灾民留下的少年儿童。唯此,这所学校也便成为当时社会的脸面。开始还好,社会名流捐赠的钱款,各个慈善团体赞助的实物,使这所学校得以维持。到后来,连年的战乱和灾荒,当人们发现肚子是比脸面还重要的东西的时候,也就无暇顾及这所学校了。解放的时候,这所学校财政拮据,人不敷出,校舍也已经破旧不堪。社会上需要帮助的孤儿虽然很多,但能进这所学校读书的孤儿却日惭减少。再加上一些微不足道的可以理解的原因,比如这块地皮将有更重要的用途等等……民政部门决定将这所学校由远郊的南山迁到近郊的来王坟,政府拨款在这里建设新校,名称还是“辅民公学”。于是上面提到的建筑群便在这里出现了,公学的全班人马也都搬了过来。
新校建成的一段时间里,学校的性质基本没变,到后来,社会的稳定,孤儿大量减少,学校也就允许父母健在的少年儿童来上学。因为这里可以寄宿,许多公务烦忙的干部和知名人士的孩子便成为了这所学校的主体。再后来,**领导同志讲了干部子女不要特殊的话,普通人家的孩子也涌进了这所学校。也就是这个时候,”辅民公学”的名称改成了“辅民中学”。没过两年,改成120中。“返朴归真”的时候,有人提出要”真”就要”真”到家,干脆叫“辅民公学”。有人不同意说,这已经很过分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打了多少次报告,上级才勉强同意。再说,你见国内有哪家中学叫公学的?再者说,又有哪家中学不是公家出钱办的?一字之
差将两种思想、两个方向分割得如此壁垒分明。嘴上不说破,心里都明白。
学校的教室多,学生更多。十年动乱的时候,许多小东西趁着父母搞“革命”的当口,悄悄地出生,悄悄地成长。等文化革命一结束,他们全都到了上中学的年龄,而他们的哥哥姐姐中学还没有毕业。
学校有六个年级,每个年级平均有十个教学班,每个斑按五十个人计算,学校大约三千名学生。文化革命是结束了,人却茁壮地成长起来。他们要吃饭,他们还要读书。学生多的时候,一个年级有十四个班。
没有教室怎么办?总不能让我们的下一代再当睁眼瞎吧!
其它的事情都在其次,救孩子要紧。“辅民中学”忍痛砍倒了礼堂后边那一大片枝叶繁茂、硕果累累的桃树,盖起了一座崭新的教学楼。
刚刚落成的教学楼,新是蛮新的,但不讲究,这是那种千篇一律、方方正正、呆头呆脑、高低柜一样的建筑物。几乎每一个当过中学教师的人都可以背出它的外观和内部格局一红砖到顶,没有任何装饰物和水泥的覆差。右边五层,左边四层,每层八个教室,三层有物理实验室,二层有化学实验室,外加十间办公室和四个两
个月以后保证不能用的厕所……这样的教学楼在龙城市有近百座,好像是一个模子里浇灌出来的,只不过安放在不同的学校罢了。
辅民中学历史长,面积大,学生多,教学质量也算上乘。如果单按统领人数的多少计算宫品的活,大部分中学的校长*多是个团副,而辅民中学的校长起码是个正师级。它之所以算不上**中学,原因在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它所在的这个区恰好是龙城市的文化区,有五六所大学都在这个区里。每所大学都没有一所附中。附中的教学质量有大学做坚强的后盾,教学设备也都有大学来支援。将这些附中划为**中学原因是不言而喻的。再说,**又不能太多,都是**就没了**。都是**,谁来教育普通的学生呢?为此,辅民中学只好屈居”普通”了。
普通这个词和受气或委屈多少有点关联。每当“辅民中学”的老师看到自己用全部心血培养出来的初中生不再报考本校高中而要往高枝几上飞翔的时候,心里就免不了有几分酸楚。录取新生的时候,要等**学校像采茶叶一样把又鲜又嫩的尖尖全都摘走以后才轮得上普通学校,多让人寒心啊!——那尖尖原本都是自己的心
血呀!
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辅民中学也毫不气馁,全市举办的各种竞赛中,辅民中学都能拿到前面的名次,**名或第二名的奖杯也时不时地捧个把回来。每年考上大学的人数虽不能像**学校那样达到****,但总在百分之六十以上。考上**大学的人数也必定要占相当可观的比例。因此,辅民中学在方圆十里也享有不大
不小的声誊,许多**的学生因为离家近,也愿意走进辅民中学的大门。
用教育局长的话来说,“辅民中学”虽非**,但很重要,是比**还要重要的学校。是非**的**,是普通中的**……
由于“辅民中学”较为特殊的地位,“辅民中学”的校长与其它普通学校相比,身份也略有不同。虽不是”嫡系”,但也绝非“杂牌”,颇有点**民主人士的味道……在选派校长的人选上多少要有点“资历”。
解放后的**任校长是位广有影响的民主人士,如今已经故去。第二任校长是位老革命,在学校干的时间*长,文化革命中也被斗得*惨,当过一次“叛徒”两次“特务”还有一次“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后含恨而死,可惜生前没有看到昭雪平反的通知。以后又接连换了五位校长,*长的一位干了五年,*短的一
位只有三个月,不论建树大小,他们都曾为“辅民中学”的教育流下过辛勤的汗水。其中除了一位光荣离休,其他四位都有所升迁,职位*低的是市教育局的视察员。
“辅民中学”现任校长叫顾永泰,他是一年前到任的。
目前,大多数人对新领导的到来,心情是复杂的,反映出的态度十分漠然。多年的经验告诉他们,对新领导不必企及过高,更不要盼望他们会做出什么惊天动地或者哪怕是让人心情振奋的事情来。他也是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他不会凭空变出房子和钱财来满足大家的要求或改善办学条件。面对整个社会的教育状况,他也无
力回天……可大家又希望来个好领导——政策水平比较高,通情达理,处事公平果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