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中国道教与戏曲
QQ咨询:
有路璐璐:

中国道教与戏曲

  • 作者:童翊汉
  • 出版社:宗教文化出版社
  • ISBN:9787802541719
  •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01日
  • 页数:269
  • 定价:¥1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从纵横两个方面论述中国戏曲与中国道教之间的关系。梳理了从汉唐到元明清、以至现代的道教戏曲历史脉络。并从道教文学入手,通过对仙诗、仙话、**故事、道偈、道情、步虚词以及青词等道教艺术的描述,揭示了道教文化与传统戏曲之间血脉相连的紧密联系,对传统戏曲的道教渊源做了有益的探索与研究。
    文章节选
    **章 道教戏曲发端的诸因素
    **节 引子
    鲁迅先生曾说,“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此说近颇广行。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迎刃而解”。
    既然如此,那么中国戏曲也可以从此找到根柢。从时间上来谈,道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庄、老学说,真正成于道教,才是魏晋南北朝东汉张道陵创立五斗米道和张角创立太平道开始的。而戏曲起于何时?有的说是源于巫觋,有的说始于“优孟”,有的说来自傀儡。尽管说法不一,但是决定戏曲这项艺术*基本的因素,应当是故事表演。故事属于内容,表演属于形式。如果按此标准去检验,真正算戏的而又有史料记载的应该是出现西汉民间的《东海黄公》。它的故事是这样的:东海这个地方有位叫黄公的人,他年轻的时候修炼法术,不论毒蛇猛兽,还是妖魔鬼怪,只要他出面,就能制伏。他经常佩戴着一把赤金刀,用红色绸子裹在头上,施起法术来,可以立刻兴风作浪,造成山河,制伏一切邪恶。但是,由于他饮酒过度,迷于女色,到了老年,气微力衰,法术渐渐不灵;*后,反被老虎所伤,以致毙命。尽管这是一种民间传说,但它反映了道家思想,又有一定的戏剧性,姑妄言之,它就是戏曲的发端。
    戏曲,原有综合艺术之称,它包括诗歌、音乐、舞蹈、雕塑、绘画等多项独立艺术部门。当然,它又是以表演故事为**,逐渐以它项艺术来丰富自己的表演形式,然后发展成为一种高度综合性艺术。其线索固然不止一条,来源也不止一个,绝不能用一项事物和它直接划等号。其实,它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多线条的,特别是道教戏曲,更加复杂。现将其与姐妹艺术的关系,略抒己见。
    第二节 道教舞蹈
    任何一种宗教要传播,必须有一种载体,或者手段。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民族宗教。它首先利用我们祖先**下来的巫觋载歌载舞的“悦神、降神、事神”的手段来进行教义的宣传,在斋醮仪式上常用手段之一,就是“禹步”,也就是一种舞蹈。所谓“禹步”就是夏禹治水时,因洪水泛滥,高深莫测,有的地方有伏泉,有的地方有盘石,眼力看不清、看不准,于是召山海之神询问。山海之神没有明示,叫他去问海鸟。夏禹到了南海之滨,见海鸟飞上天空,嘎嘎地鸣叫,然后接触水面或在海滩上作小心翼翼地行走,便能使大石翻动。他便模仿其鸣叫和行走,果能奏效,也能翻动大石,或观察到伏泉。于是,他使之入术。因禹制作,故称“禹步”。
    “禹步”是怎样走法呢?据葛洪《仙药》中说:“禹步法,前举左,右过左,右就右;次举右,左过右,右就左;次举右,右过左,左就右。如此三步,当满一丈二尺,后有九迹。”他在《登涉》卷中又说:“禹步法:正立,右脚在前,左足在后,次复前右足,以左足从右足并是一步也。次复前右足,次前左足,以右足从左足并,是二步也。次复前右足,以左足从右足并,是三步也。如此禹步之道毕矣。凡作天下百术,皆宜知禹步。”其实,这就是我国早期的舞蹈。
    张道陵五斗米道初创于巫觋(跳神者男的为觋,女的为巫)盛行的巴蜀地区,与巫道有所融合,故重醮事章符,亦多揉进巫觋杂术;张角曾创的太平道,也是以“符水祝说以瘳病”,而且是“师执九枝为符祝”。说得准确一点,这也就是早期的舞蹈。一
    第三节 道教音乐
    道教音乐,早在东晋时期就已出现,据《抱朴子内篇·道意篇》介绍,道教在举行齐醮仪式的赈济施食时,“撞金伐革”(撞钟擂鼓)、“讴歌踊踢”(唱歌跳舞)。也就是说在举行斋醮仪式时有音乐和舞蹈陪伴。
    到了南北朝时期,道教得到了帝王将相统治者的支持,跻身于上层社会,道教音乐由粗到细,由简到繁,由民间进入宫廷。北魏时期,寇谦之改革天师道,并制订了“乐章诵诫新法”。又据杨街之《洛阳伽蓝记》介绍:正光(520—525)中,雍为丞相期间……宫廷“伎女”(女乐人)五百,皇帝出则鸣金开道,文武成行,吹吹打打,笳声婉转;入则歌姬女舞,笙箫鼓乐,丝竹迭奏,连宵尽日。雍死后,诸伎女入道,成为女道士。由此可见当时庞大的音乐队伍和道教活动的盛况。
    唐代,李世民(599—649)实行崇道抑佛的政策,加上太宗自己爱好音乐,所以特别重视道教音乐。
    高宗李治(650—683)自以为李氏为老子之后,于是命乐工制道词。诏令在嵩山修建崇唐观、奉天宫。宫观落成之日,礼部太常寺奉献新曲。名曰《祈仙》、《望仙》、《翘仙》,令庙中道童演唱,以为祭神乐章。
    玄宗是我国历史上*崇奉道教的皇帝,而且对道教乐舞钟爱尤深。玄宗本人就是一个杰出的音乐家。开元九年(721),玄宗诏令道士司马承祯制《玄真道曲》。茅山道士李会元制《大罗天曲》。工部侍郎贺知章制《紫清道曲》和《上圣道曲》。开元二十九年(741),玄宗自编《霓裳羽衣曲》。天宝十年(751),玄宗于内道场亲授诸道士《步虚声韵》。这不仅说明了唐玄宗对道乐特别钟爱,也显示出他非凡的音乐才能。
    宋代,有《玉音法事》三卷(集道曲五十首)传于世。也是目前能见到的一部*早的道教音乐歌腔谱集。第四节 道教美术道教美术,就是以宣传道教义与**思想为主要内容的,它包括日常供奉的**画像和雕塑的神像、故事画、水墨画以及宫观的建筑和法器的花边图案等。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有价值的篇章。
    道教造像。原来道教是不供奉神像的。因为老子曾经说过:“道**,微而隐,无状,无形象也;但可从其诫,不可见知也。”后来是从印度传人的佛教在我国广泛流传,它有造像。为了与其抗衡,弘扬道教,道教造像势在必行,因此,道教信仰者利用了我国传统的造像艺术、绘画艺术和建筑艺术,修筑了无数宏伟的道观,塑造了无数精美而生动的形象,开创了道教独特的道教造像艺术。
    **美术。道教发源于中国古代的鬼神崇拜和**的信仰。从战国到西汉这一时期,在人们思想上产生了不死的观念。因此,激起了燕齐地区之海上“三神山”求仙的愿望,相信这里有不死之药与仙方。从齐威王、宣王和燕昭王以至秦始皇、汉武帝均派大量的方士人海求仙,寻求长生不老之药,追求美好的**世界。这种思想影响到人们各个方面,也影响到道教美术的发展。从战国到前后汉的兵器上、房屋上、用具上均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花纹,如飞禽走兽、**、玉女以及太古开天辟地之时“帝王”,例如驾着龙的五个远古“皇帝”,乘云车的九首“人皇”,麟身的伏羲、蛇身的女娲和皇帝等等。在汉代画像石和画像砖上也有类似的故事。什么东王公、西王母、牛郎、织女等故事的描绘。东汉末,道教正式创立,道教教义得到确立,其体现**思想的道教绘画也随之出现。特别到了魏晋南北朝之际,天师道蓬勃兴起,文人士大夫中就有不少道教信徒,如顾恺之曾绘有神话性的飞禽走兽和**图像。他的《洛神赋图》,在绘画史上有着重要地位。这幅图源于诗人曹植用神话隐喻失落了爱情的感伤诗篇《洛神赋》。顾恺之画卷的开端是曹植和他的侍从在洛水之滨遥望,那寄寓着他的苦恋的、美丽的洛神女,出现在平静的水面上。画面上近水泛波,洛神神色默默,似来又去。洛神的身影传达出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惆怅情意。曹植在原来诗篇中曾用“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来形容洛神在水上的飘忽往来。这一幅带有文学性的《洛神赋图》,也被后来扮演戏曲提供了借鉴。隋唐时期,宗教美术倾向世俗化,许多题材是从道教中发掘出来的。如《传法太上像》、《醉道士图》、《醉真图》、《辰星像》、《五岳真宫像》、《千指钟旭图》,还有《玉帝像》、《上仙图》、《道士李真像》、《雷公雷母》、《岳渎**》等等。特别到了宋代,道教臻于鼎盛,道教美术趋于高潮,什么《玉皇朝会图》、《仙人像》、《葛仙翁像》等。还有《采蓝仙女图》、《采药仙人图》、《群真朝元图》、《药王像》、《孙思邈像》、《三清图》、《纯阳子像》等,都是当时有影响的作品,都对中国戏曲有一定的影响。有的直接将其画改成戏曲演唱,有的将其山水花鸟作为舞台装饰,给戏曲舞台上增添了色彩的神韵。
    ……
    目录
    缘起

    前言
    **章 道教戏曲发端的诸因素
    **节 引子
    第二节 道教舞蹈
    第三节 道教音乐
    第四节 道教美术
    第五节 仙诗
    第六节 仙话
    第七节 民间文学中的八仙故事
    1、李铁拐成仙的传说
    2、韩湘子成仙的传说
    3、张果老成仙的传说
    4、何仙姑成仙的传说
    5、蓝采和成仙的传说
    6、吕洞宾成仙的传说
    7、曹国舅成仙的传说
    8、钟离权成仙的传说
    第八节 道教文学中的特殊品种
    1、咒语
    2、道偈
    3、道情
    4、步虚词
    5、青词
    第二章 道教戏曲的形成与初步发展的过程
    第三章 元代道教戏曲的大发展
    **节 元代的社会背景及文化现象
    第二节 元代道教的突起
    第三节 全真道教的降温与龙虎宗的鼎盛
    第四节 元代杂剧中的道教戏曲
    1、张天师的形象在元杂剧中出现
    2、道教传人中的杂剧作家
    3、元代四大戏剧家关、马、白、郑的精神世界
    4、杂剧中的道教剧目
    第四章 明代道教戏曲的蓬勃发展
    **节 明王朝对道教以及道教戏曲的态度
    1、朱元璋对道教的态度
    2、成祖朱棣对道教的态度
    3、仁宗、宣宗对道教的态度
    4、英宗、代宗对道教的态度
    5、宪宗对道教的态度
    6、孝宗对道教的态度
    7、武宗对道教的态度
    8、世宗对道教的态度
    第二节 明朝“二王”为道教戏曲作家
    1、朱权及其作品
    2、朱有炖及其作品
    第三节 “八仙”题材的戏曲蓬勃兴起
    第四节 **道士被搬上舞台
    第五节 **剧作家与道教戏曲
    1、汤显祖
    2、沈璟
    第六节 道教剧目
    1、道教杂剧剧目
    2、道教传奇剧目
    第五章 清代的道教戏曲
    **节 清代内廷戏曲活动及其道教戏曲
    第二节 清代道教剧目
    1、清代道教杂剧剧目
    2、清代道教传奇剧目
    第六章 辛亥革命前后的道教戏曲
    第七章 中国当代戏曲改革与神话剧
    **节 对道教戏曲改革的情况
    第二节 现有的神话剧目
    第八章 道教龙虎宗与赣剧的关系
    **节 地域与文化的关系
    第二节 赣剧中的道教剧目
    第三节 赣剧与道教音乐的关系
    第四节 赣剧表演与龙虎宗科仪的异同
    附录一 张天师断风花雪月杂剧
    附录二 吕洞宾度铁拐李岳杂剧
    附录三 马丹阳三度任风子杂剧
    参考书目
    后记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