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大滞胀
QQ咨询:
有路璐璐:

大滞胀

  • 作者:比尔李 向咏怡
  • 出版社: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3519538
  •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01日
  • 页数:254
  • 定价:¥3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通货膨胀的“潮起潮落”,总是伴随着经济周期一次次的“打摆子”。繁荣不再可靠,萧条更加残酷。面对通货膨胀这个“隐型杀手”,人类的财富朝不保夕。
    特别是,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后,一种可怕的通胀形式——滞胀,成为人们经济生活中新的噩梦:物价上涨,失业率升高,经济陷入长期衰退,原有的经济调控手段似乎失灵,人民的财富按照不可阻挡、不可预知的方式缩水。作为现代式的贫穷方式和灾难困境。滞胀的出现,击碎了现代社会一切繁荣、富裕和发展的美梦。
    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前后,一次“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新滞胀,似乎和我们擦肩而过。然而,能否断言,滞胀真的从此远去?目前,世界各国都在采取大规模“救市”措施,无一例外向市场注入更多流动性,这些,是否为下一次的“通胀”和“滞胀”埋下了伏笔?
    未来的世界,真的会陷入“滞胀冰河”吗?又究竟是谁,养育了通货膨胀这个人类财富的顽敌?人类能够找到一条减少甚至杜绝通货膨胀的办法吗?
    文章节选
    **章 诡异迷局与豪情赌局
    钱多了,财富却少了……
    “通货膨胀”(Inflation),不仅是*令经济学家迷恋的研究课题,也是老百姓们街谈巷议的热点。
    顾名思义,“通货膨胀”,就是价格总体水平的上涨。当今年的100元钱,只能买到去年90元所买的东西时,当猪肉由上个月的8元钱1斤涨到本月的10元钱1斤时,当白菜不再是去年的1元钱1斤,而是3元钱1斤时,老百姓嘴里就会冒出一个经济学专用名词: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意味着一件“见怪不怪”的怪事:钱多了,但财富却少了。比如1949年的上海���人们可能要用一车的钱去买一盒火柴,甚至穷人用钞票做糊窗纸来抵御寒风。那时,正是国民党政权崩溃的前夜。那一次通货膨胀,也是全球历史上罕见的**恶性通货膨胀。
    而大多数时候,人们容忍“一定限度”或是一定条件下的通货膨胀,猪肉、白菜涨价固然直接影响着自己的生活水平,但是,只要我们的工资也能跟着涨一涨,一切似乎都是可以接受的!
    显然,通货膨胀将导致劳动力价格(工资)的上涨,而劳动力价格(工资)的上涨又会加剧通货膨胀。高水平的通货膨胀会导致人们的恐慌,而“温和”的通货膨胀却是很难觉察甚至是令人舒适的。只是,在不知不觉当中,钱这个东西,变得越来越不值钱了。
    这种变化,短期来看也许并不明显,但如果用几十年、上百年的时间作为参照,我们就会看到非常令人震惊的变化!
    微软的创立者比尔•盖茨,曾经连续14年名列美国《福布斯》富豪榜之首,在比尔•盖茨处在相对鼎盛时代的2007年,根据《福布鳓杂志公布的数据,他的资产为590亿美元。而位居富豪榜第二的,是被誉为“股神”的投资家沃伦。巴菲特,其总资产为520亿美元。
    到2008年,受到金融危机影响,比尔•盖茨在《福布斯》富豪榜上的排名降至季军,其总资产也缩水为580亿美元。而巴菲特的总资产上升至620亿美元,成为世界首富。
    正如比尔•盖茨和巴菲特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财富**,20世纪上半叶也有诸多亲身演绎了商界神话的财富**,比如石油大王约翰•洛克菲勒,他的财富如果换算成数字,又该是多少呢?
    据记载,1935年,洛克菲勒的资产总额达到66亿美元,私人财产也超过了15亿美元。66亿美,这和比尔•盖茨的590亿美元、巴菲特的620亿美元相比,是个微不足道的小数字。难道,洛克菲勒真的不如比尔•盖茨和巴菲特“有钱”吗?
    洛克菲勒的“石油帝国”在**时期,曾垄断全美80%的炼油工业和90%的油管生意,他开创了****的垄断企业模式——托拉斯,他的垄断触角还伸展到金融、公用事业和一些工业部门。到1935年,洛克菲勒已经控制了海内外大约200家公司。这一切,真的只有比尔•盖茨资产的十分之一吗?
    其实,单是洛克菲勒在1935的15亿美元私人财产,假如折合成今天的美元,就约有2000亿。这个数字,远远超过了今天比尔•盖茨和巴菲特,相当于2∞8年《福布斯》前三名富豪资产的总和!实际上,还有一种算法,就是个人财产总额与当时的GDP进行比较。洛克菲勒大约是1/65,排在第1名,而1995年比尔•盖茨大约是1/425,排在第31名,巴菲特大约是1/532排在第39名。
    这其中蕴藏着—个不争的事实:比尔•盖茨和巴菲特的钱来立,比起洛克菲勒的钱,明显地不那么“值钱”了。
    可见,通货膨胀是何等“厉害”,何等“顽固”,又是何等为人们“习以为常”!自进入王业社会以来,任何**的货币都一直在贬值。人类的钱,总是会越来越不值钱。
    依照教科书的定义,通货膨胀意味着“货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的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从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
    依照价值规律,价格上涨的原因是商品供不应求。如此说来,如果出现通货膨胀,是否说明社会总需求远远大于社会总供给呢?
    然而,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现代社会除了少数商品有供不应求,总体的生产能力,远远超出了社会的消费需求。也就是说,现代社会中,几乎没有哪件商品是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卖出去的。除了国民经济遭受意外打击之后的“复苏”阶段,会出现凯恩斯主义者们所描述的“总需求过度”之外,“供大于求”往往是现代经济的“常态”,特别是在全球产能过剩的情况之下。
    货币,从洛克菲勒时代甚至更早一些时代的“值钱的钱”,量移斗转变成了今天“不值钱的钱”,显然并不意味着今天的种种商品比之过去“供不应求”。通货膨胀,不过是印钞机开动马力的直接产物。
    那么为什么人类要源源不断地印刷出来越来越多的纸币呢?这似乎是给研究“通货膨胀问题”的专家们出的一道难题。其实,印钞机如同一位魔术师,它不断地在人们眼前表演**的幻术。而人类之所以成为它*忠诚的观众,在于—个古老的错觉——**与财富的错觉。
    **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两个多世纪前写道:“财富由钱币或金银构成这一普遍存在的观念,是自然而然地因货币有两重作用而产生的,一是作为交易的媒介,二是作为价值的尺度……想要富有,必须取得**。按照通俗的说法,财富和**,无论从哪一点看来,都是同义语。”
    这种“通俗的说法”,意味着人类一个*古老而又*顽固的错觉:把“**”和“财富”混为一谈。财富,是那些已经生产出来并供人们消费的东西,比如我们吃的食物、穿的衣服、住的房子,供我们使用的铁路、公路、车辆、轮船、飞机、工厂和学校,还有用来娱乐的钢琴、绘画和书籍等等。而“**”,是我们手中那些那些充当“价值符号”的货币,是财富的象征或计算标准。
    但是,财富与**之间的含糊表达总是普遍存在的,二者极其容易混淆。这种混淆,很容易被印钞机的掌控者钻了空子,以此施展一场掠夺人们财富的骗局,比如上文提到了1949年上海的通货膨胀。其实这样的例子,从远古开始就一直存在,人类历史上屡见不鲜。
    正因为如此,进入工业社会的几个世纪以来,经济学家们广泛地研究了货币问题。对于现代的通货膨胀,主要有“货币主义”(Moneytarism)和“新凯恩斯主义”(New Keynesian)的不同解释。
    “货币主义”将通货膨胀方式的“罪魁祸首”直接归结到印钞机的掌控者——也就是政府和**银行。而“新凯恩斯主义”将通货膨胀分为三种主要形式,即“三角模型”,包括需求拉动通胀(Demand—pull Inflation)、成本推动通胀(Cost—push Inflation)、固有型通货膨胀(Built—in Inflation)。需求拉动通胀是高需求造成的通货膨胀;成本推动通胀是因为“供给震荡”所造成,如石油价格提高引起的通货膨胀,这是二战之后经常发生的现象;而固有型通货膨胀是因为工资的不断提高,继而造成产品价格的上涨。
    且不论上述两种经济观点谁胜谁负,货币发行,毕竟已经成为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内容了。随着工业社会金融体系的发展和“**银行”系统的完善,各国政府都在通过控制货币发行量、调整利率等手段,来稳定物价,求得经济快速发展。政府确定新发货币量的依据,就是“经济增长规模”。然而,事实是否如此呢?
    根据货币主义的“***”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1912~2006)的观点,货币的发行量经常是大于“经济增长规模”的。而其原因,就是利用“**的幻觉”,为社会经济打一针“兴奋剂”。.而长时期服用“兴奋剂”的后果,就造成了间歇性的通货膨胀或者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现象,也就是通货膨胀与低增长、高失业率并存的复杂困境。
    时至**,以美国为首的主要资本主义**的虚拟资产与货币供应增长率,都大大超过其物质生产的增长率,各类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又极大地放大了各类资产价格的膨胀速度。换句话说,五花八门的债券、金融衍生品等“金融创新”产品,已经脱离了原有的生产能力、实体经济的基础,更多的是一种单纯的纸上游戏。
    当这种“**魔术”一发不可收拾,必然会显露出**本身的破坏性,反过来对社会财富造成巨大的伤害。于是,随着“次贷危机”的爆发进而扩大成为全球的金融海啸,物价飞涨, “钱不值钱”的噩梦又一次成为全球民众的新恐慌……
    2008梦魇:从滞胀到通缩
    2007年至2008年上半年,全世界GPI飙高。2008年6月份,美国通货膨胀率出现了26年来*大的单月涨幅。在英国,从2007年起,一场食品价格通货膨胀震惊朝野与媒体。玉米、小麦的价格涨了一倍,炸鱼和土豆条等快餐也跟着涨价。而在亚洲,早在2008年初,就有分析专家指出,“亚洲大部分地区已陷入通货膨胀之中”。
    ……
    目录
    序言:为什么,人类的财富成为泡影……
    引子:通缩、通胀、滞胀——正在进行时
    **章 诡异迷局与豪情赌局
    钱多了,财富少了……
    2008梦魇:从滞胀到通缩
    赌桌上,是凯恩斯的牌
    “直升机伯南克”在行动
    第二章 货币的神奇与魔法
    虚构:一种强大的力量
    画饼充饥也会“上瘾”
    白银的泛滥,贫穷的开始
    财富转移,通货膨胀的实质
    第三章 空手套白狼的游戏
    约翰·劳的“点纸成金”术
    “纸片”的**次溃败
    “不值一个大陆币”
    金块与银锭的较量
    通货膨胀与健全货币
    新美元,横空出世
    第四章 *“经典”的通货膨胀
    印钞机,再次粉墨登场
    犹大银行家的罪责?
    谁来拯救德国的货币?
    华尔街把世界推向战争
    经济“奇迹”的背后
    第五章 被“钱”打败的国民党政府
    中国式货币:从铜钱到银元
    “白银法案”的阴谋
    不堪一击的“瓷器城”
    当金圆券变成糊窗纸……
    第六章 大滞胀,现代经济顽疾
    是天才,也是历史的选择
    繁荣·萧条·周期
    滞胀,“伟大社会”的代价
    “诚实货币”之死
    伴着“痛苦指数”的挣扎
    滞胀击垮了一代人
    石油和工会惹的祸?
    第七章 搏击滞胀的“斗士”
    马克,纸本位时代的硬通货
    凯恩斯主义的“绝境”?
    不得不伤的“元气”
    *受欢迎的美国总统
    送给新世纪的礼物
    第八章 新冒险,发生在英国
    国有化加重了“英国病”
    该讲讲“钱”的故事了
    货币主义,成就了“铁娘子”
    改革,从细雨到狂风
    “奇迹夫人”的遗产
    第九章 21世纪的“无通胀”繁荣
    新经济,真与通胀“绝缘”?
    “通货膨胀”的盲点
    日本:美国反滞胀的牺牲品?
    美国人凭何不存钱?
    当“金融深化”过了头
    宁要通胀、不要通缩?
    第十章 狼真的来了
    次贷危机,击碎新版美国梦
    滞胀,更大的麻烦
    “三只熊”吃掉“金发女孩”
    美国债务,“拴住”全球经济
    亚洲的不幸与机遇
    面对缩水的幸福
    第十一章 “**幻觉”还将继续
    眨眼间,滞胀变萧条
    救市向何处去?
    石油,真的被驯服?
    黄金是*诚实的?
    滞胀还会回来,魔鬼已经逼近
    尾声:重建世界货币,谨防“绿色废纸”
    编辑推荐语
    通货膨胀不公平,通货紧缩不聪明。只要不是德国那种过度通货膨胀,两害相比,还是通货紧缩的害处更大。 ——**经济学家、“凯恩斯革命”的*** 凯恩斯 没有一个政府肯于承担通货膨胀的责任。” ——**经济学家、货币主义大师弗里德曼 通货膨胀对社会从来没有好处,只是牺牲一群人的利益来造福另一群人。 ——**经济学家、奥地利学派代表人罗斯巴德 (追加货币量)所带来的就业不可能无限期地维持下去,在过了一些时间之后,它只能靠一个会导致整个经济活动彻底混乱的通货膨胀率来维持。 ——**经济学家、新自由主义的***哈耶克 解读人类变幻无常的经济命运,精英与百姓共同关注的财富趋势
    警告:通胀并未远去,滞胀也许回来
    它们是隐形的财富杀手,更是人类经济*大的敌人,如何看待货币隐秘的历史?又如何预知财富的未来?如果货币是个魔术师,本书为你揭开所有幕后的道具,如果世界经济变幻莫测,请你倾听种种惊心动魄的**故事。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