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同学少年
QQ咨询:
有路璐璐:

同学少年

  • 作者:周志文
  • 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
  • ISBN:9787807137979
  •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01日
  • 页数:224
  • 定价:¥21.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一个人在什么情况下会去反刍自己的童年呢?
    那水光倒影中衣衫褴褛的自己,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再次面对的在去除了所有矫饰与层累之后,用*素朴的语言说故事,像一个孩童般捧起碎裂四散的记忆拼图,茫然四顾,这样的毫无防备。一切是那么和谐,又那么愁人。阳光静静落在河滩上,那种颜色、声音和神气,总是令人心跳,很厉害地被感动着。
    随着时光牵引,眼见“同学少年多微贱”,意外,灾祸、无常,老病与沦落……
    那才是真正的人间,正常无比的真实人间。回忆生命过往,哪一个纷如蝼蚁的生命,不曾有过花样的年华,月样的精神、冰雪样的聪明?这许许多多沦落的生命,谁又和谁的生命真正相关呢?
    文章节选
    路上所见
    我从童年经少年到青年都住在台湾东北部的一个小镇上,小镇是林产的集散地,在日据时代就很繁华。四九年之后,林产一度还是重要产业,为地方带来不少财富,但明显已不如以往,属于雪山支脉的太平山,山上林场盛产的桧木已被砍伐殆尽,再加上五零年代末期,政府修了一条从太平山到县府所在宜兰市的道路,所剩无几的林木又直接被运到了宜兰,从此之后,林业荣景不再,小镇就需面对自己逐渐衰颓的命运。
    但小镇到底是偏僻的小地方,不论沉睡或醒来都需要时间,这里的人神经松弛,欲望与气度都不大,对自己的未来,大约在十步之外就浑然不觉,既不担心,也没有憧憬,整体看是浑浑噩噩的一片。
    台湾有句俗话:“天公疼憨人”,意思等于是傻子有傻福,既是命运,穷担心也没用。小镇在兰阳平原的中一心点,四周农业出产尚盛,加上交通是辐凑之区,林业萧条了,还有其他可顶替,六零年代末,台湾经济逐渐从萌芽到“起飞”,连带让小镇繁荣又有了恢复之势,只是其中的变化,须从外头看,小镇里的人反而都没什么感觉。十余年的沉寂,对这里的人而言,好像只是夏日午后坐在凉椅上打了一个小盹一样。
    就在小镇打盹的时刻,正好是我从童年、少年步入青年的阶段。我现在回忆我那一段时日,完全像梦境一般的迷离,每次回到小镇,看到物是人非或物非人亦非的情境,就想起张宗子啮臂自呼“莫非是梦”的样子,自己也跌落类似的感怀之中。
    我常想起我在少年时在小镇路上游荡之所见,说游荡其实多数是上学放学时在路上之所见。小镇当年小得可怜,从南边走到北边,就是放慢脚步,也大约只需半个小时,从东走到西也是。小学我转了几次学,记忆有些?昆乱,但上中学之后,行程就比较固定,我在镇内的一所中学读完初中与高中,再加上我曾留级,我有七年的时间,上学放学几乎走同样的几条路,使我得以“饱览”途中盛景。这里的饱览两字是指天天看、重复看,已有些饱腻的感觉,而不是指小镇有什么特殊风光,值得人好好去欣赏。
    小镇在日据时代因为曾是桧木的集散地而风光过,一度是东洋客与本地富豪的销金窟,情况有点像北部基隆附近产金矿的九份,但这里并没像九份那般急速的暴起暴落,林产的兴替究竟比金矿的起落要悠缓些。
    在从太平山到宜兰的道路还没修好之前,仍有些林木会经公路运到小镇,镇西一条名叫中山西路的路端,还有一个原木运输的检查站,所有运下来的林木都须在那停车受检,这里是镇上还可以看出它与林产有关的地方。每当运木卡车在路边停妥,就会有几个个儿比较大的孩子像猴子一般的攀爬上车,用铁杆之类的器具把车上巨木的树皮剥扯下来,他们的动作必须迅速又准确,因为车子不会久停。车下则有几个妇人带着比较小的孩子,把掉落路面的树皮扫进畚箕,倒进准备好的麻袋中,那些树皮带回家,晒干了可以成为燃料。站上的管理员与车上的驾驶看到这乱糟糟景象从未阻止过,因为这些林木运到小镇,就会被抛到贮木池,树皮不被剥去也会在水中腐烂掉。那些刚被剥去树皮的巨木,露出新鲜得像人类肌肤的色泽,像被分解又放大了的人的肢体,当它们被卡车载着在路上招摇而过时,常令人遐想不已。
    往日的繁华还在小镇留下一些印记。在镇南有一块不算小的地方,是小镇**的“暗街”区。所谓暗街,就是指酒家、公娼与暗娼所聚集的地方,闽南语把那些见不得人的营业叫作“暗间仔”,从事色情行业叫做“开暗间仔的”。家长都警告小孩不要经过那里,但暗街距离我住家很近,严格说来只有小溪的一水之隔,我不得不常常走过,我自少年时代就听惯了酒女与恩客打情骂俏的喧哗,下里巴人所唱的俗调小曲。早上上学经过时,暗间仔的门窗都紧闭着,像一座死城,但到黄昏放学时就都活转了过来,那里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夜的都会。
    给我印象深刻的不是暗街平日的样子。宜兰以多雨闻名,冬天雨季常常会一整月不见天日,有**放晴了,早上上学经过,就见每户睛间仔都打开了门窗,把早已泡湿的棉被垫被枕头等拿出来晒太阳,有的放在椅子上,有的用竹竿撑在店门口,零乱又猥琐,却显示这个区域难得一见的朝气。平日很少见到阳光的妓女,也都出来了,有的坐在店门口的小凳,让年长的妇女为她们“挽面”,所谓挽面就是用两股棉线在脸上不断搓绞,用来拔除脸上的寒毛,寒毛虽小,连根拔去也会痛的,但被挽的女子,似乎一点痛也没有的样子,还在跟人调笑不已。不挽面的妓女则利用难得的晴日洗发,洗完彼此帮忙梳头,她们用的是一种名字叫篦子的梳子,是用竹子做的,密得出奇,可以“篦”出发际的头虱,篦出的虱子得立刻杀死,帮忙梳头的人总是手忙脚乱的不时用指掐、用牙咬的,口中还不断惊呼,场面热闹而有趣。
    四周常听到人家讲那些妓女的故事,台湾传统社会,观念是重男轻女,早期穷人家里的女孩,很多送人作养女,有的给人作“童养媳”,送走的女儿,遭遇都很不好,命运不济的常被推人火坑成为妓女。*令人不忍听闻的是推她们人火坑的人往往不是养父母,反而是她们的亲生父母,而推她们的理由又不见得都是贫穷。走过暗街区,听到夜夜笙歌不断,一片热闹,而其中暗藏着的都是令人鼻酸心痛的故事。
    在暗街北边的一个街口,有间杂货铺,杂货铺什么都有得卖,而以供应暗街之所需为主,譬如烟酒之类的。门口摆有水果摊,卖些香蕉、芭乐、龙眼之类的土产水果,还卖甘蔗,甘蔗虽不算水果,却是水果摊的消费大宗,吃的人不少。每天下午起,水果摊前就聚集几个男人在那儿边说笑边啃甘蔗,他们一时兴起,往往喜欢玩劈甘蔗的游戏,引起众人围观。游戏是把一整只带皮的红甘蔗立在地上,拿一把带勾的铁刀顶住甘蔗,然后放刀在空中玩一个夸张的花式动作,正当刀在空中时,甘蔗倒下来了,而那男人在甘蔗还没全倒的时候,纵刀朝甘蔗劈下去,看劈到哪儿,那段甘蔗就由他独享,有的人厉害,能把甘蔗从头劈到尾,那么整只甘蔗就归他一人所有了。整个游戏在调笑与谩骂中进行,但手上拿的刀又锋利无比,弄不好会伤到人的,所以过程也有些紧张。后来才知道那些男人是暗娼的保镖,他们的任务之一是维护暗间仔的**,在路口看到风吹草动,就连忙通风报信,还有一种任务是阻止被推下火坑的妓女逃跑,他们有和乐的一面,也有凶残的一面,其实整个暗街都一样。
    在政治禁锢、经济萧索的时代,小镇的娱乐事业并没有停止,正巧那几年可以说是电影的黄金岁月。小镇的电影院由一家增加为四家。*早的那家在火车站附近,原来是个专门演歌仔戏的戏园子,后来演起电影了,人龙不断,票房鼎盛,电影院就越开越多了。小镇虽小,但人口组织结构有点特殊,这里有一座联勤(当时军种的一种,与陆海空军是平行的)被服厂,员工人数不少,又有两个陆军军眷的“新村”,所以比起其他地方,“外省人”多些,但再多也不过当地居民的二十几分之一。外省人喜欢看国语片,本地人喜欢看日语片,早期还没有台语片,大约过了几年之后,才有哭哭啼啼打打闹闹的台语片出现。我记得我看过一部叫做《王哥柳哥游台湾》的片子,当然是黑白片,完全模仿好来坞的劳莱、哈台的演法,一胖一瘦的插科打诨,动作夸张,还是默片时代留下的痕迹,居然很受欢迎,后来那片子就续集、再续的拍下去了。
    街口电影院新张贴出来的广告总会吸引行人,电影院除了有招贴广告,还有活动的广告。活动广告是让人前后夹着夹板,夹板上贴着电影海报,沿街敲锣打鼓,或者用吼叫来为电影作宣传,当时叫他们是“广告的”。有的“广告的”还化了妆,顶一个红鼻头,装成马戏团里小丑,跟黄春明小说《儿子的大玩偶》里的“三明治人”一样。但这种“三明治人”只流行了两三年,后来活动广告就由三轮车取代。
    每家戏院都会在他们戏院的门口树立大型的看板,那些看板又高又大,用来介绍现在上演的或是即将上演的电影,*是引人人胜。看板是由帆布做的,一个巨型的电影看板往往是由好几个小型的看板组合而成,画的时候是一小片一小片的画,拼起来要成为一整体,不是老于此道者很难做得好。我上中学时,对绘画曾有兴趣,放学后常到戏院的画房去看师父们画看板,一度还想投身此业。镇上大东戏院有一位看板师父*得我心,别人画人脸时须要在剧照上先用铅笔打上格子,再在看板上画放大的格子,然后用炭笔依比例先画轮廓,才能把画像画得准确,而这位师父连画稿都不必打,看着剧照拿起刷子大剌剌的说画就画,一点也不犹疑。在他边上看,有时不知道他画的是哪一部分,就是知道他画的是哪部分,看起来也乱糟糟的一点也不觉得像,要等到他画完后拿到外面,把一片片的画板拼合起来,从远处一看,人物竟像活着的一样,其传神的程度,甚至比剧照上还要强呢,真是神乎其技。
    街头林林总总可看的东西很多,不过各人所看到的不见得相同。上学路过,在快到菜市场的街角有一家很小的照相馆,这家照相馆门面寒酸得很,大门以外就只有一个小小的橱窗,橱窗里放着几张放大的大头照,吸引我的,是里面一张我小学“学妹”的照片。当时彩色照片的色彩生硬得很,冲放的设备也差,有些照相馆喜欢把黑白照片加工涂上色彩,不管技术再好也显得怪异又别扭,我学妹的那张是张没加工的黑白照,却显得落落大方。学妹比我低一班,名叫崔美琪,本人就很漂亮,但照片把她拍得更美,黑幕做衬垫,使她皮肤更显白皙,眼睛大又明亮,脸上挂着轻笑,好像准备要跟你说话的样子,每次经过,都教人不得不多看一眼。
    ……
    目录
    路上所见
    遥远的音符
    饭疏食饮水
    花样的年华
    母亲
    火车梦
    吃教记
    白鸽
    影戏
    散落与连结
    凡高之路
    怪力乱神
    写在沙上的
    詹国风
    魏黄灶
    空山松子落
    姚青山的情史
    紫荆花
    疯狗与红猴
    有弗学?
    后记
    编辑推荐语
    华语文学十年来*好的散文,冷眼热肠,沧桑流转,丰厚而无奈的人生。他笔下的人间,是个青灰色的世界,远山带雾,斜阳掩映。
    仿佛小津安二郎和侯孝贤的电影,榻榻米一角电风扇沉默地吹着,时间如同静止。
    朱天文:《同学少年》是昆曲里每看必叫我落泪的王昭君。悲亢高远,闻之此生也可以不要了。
    龚鹏程:周志文是秉性孤凉,语妙天下。
    张瑞芬,这部书是21世纪台湾版的《呼兰河传》。
    一个贫困的外省小孩在台湾乡下的成长史,见证时代的多义性
    一眼*温柔的回望,寂寞卑微,饱含对悲欢人生的宽解与涵容
    周志文的文字清淡,似讲古闲说的笔法
    熟成而富涵内在秩序,活泼草莽而特具人情味
    文字素颜无妆,淡到**,隐约带有一点苦涩昧,极为耐品
    仿佛外表沉静的河流,却有着活泼的底蕴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