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教育的期待与实践:一个中国北方县城的人类学研究
QQ咨询:
有路璐璐:

教育的期待与实践:一个中国北方县城的人类学研究

  • 作者:冯跃
  • 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 ISBN:9787105101832
  •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01日
  • 页数:253
  • 定价:¥26.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 出版社
    • ISBN
      9787105101832
    • 作者
    • 页数
      253
    • 出版时间
      2009年07月01日
    • 定价
      ¥26.00
    • 所属分类
    内容提要
    冯跃博士正是从文化传递与人性转变的双重视角出发,卷入我国北方一所县城中学的日常生活,深入观察、分析和探讨这里的教育模塑过程以及个体在反复实践中获得的人性转变的新尺度。对这一过程的评论标准亦来自诸多文化参照下对人类文明共有要素的认同、族际与群体问的理解与沟通方式,以及大量社会经济相关要素的介入等等,这些均成为作者建构教育的期待与实践内涵的重要根据。这里的“期待”,既包括既定的社会文化规范,又暗含着行动主体本身的“实践感”,其中,“实践”是指“应然”与“实然”的关系互动过程,而“实践感”则是先于认知的,它从现有的状态中可以解读出场域所包含的各种未来可能的状态,于是我们得以反思现实生活中的教育图景是何以呈现的。作者的论述还聚焦于学生、教师和校长等不同角色之表现。
    文章节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从笔者锁定的“教育期待与实践”这一主题看,本研究包括对两个角度研究成果的综合讨论:
    1.学科文献梳理从学科发展的两大传统中获得分析线索;
    2.人类学角度的中国教育观察对中国教育的演化进路,从人类学角度的梳理解释。
    **节 教育人类学的学科讨论
    作为一门既探究教育的本质属性,又寻求文化意义的综合性学科,教育人类学自其诞生之日起,就一直秉承着独特的研究理念,寻求人类社会教育行为的多方面内涵与变通之道。以下尝试通过对学科发展的分类陈述,通过跨文化的比较视野,挖掘教育期待与实践的多重理解尺度。
    对教育期待与实践的综合探讨主要以教育人类学的学科演化脉络为基础。事实上,从学科发展史的角度看,教育人类学向来存在欧陆与英美两大相对独立的研究传统,这也成为本文建构“教育期待与实践”内涵的双重分析框架。
    ……
    目录

    **章 导论
    **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主题及内涵
    一、教育的期待与实践
    二、文化相对VS价值介入?
    第三节 研究的内容、视角、意义及分析框架
    第四节 田野研究设计
    第五节 研究方法
    一、思辨法
    二、个人**的民族志研究
    三、跨文化比较研究法
    四、主位与客位法(emicandetic)
    五、口述史/生命历程研究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节 教育人类学的学科讨论
    一、人本的观察视角
    二、文化的实践视角
    第二节 人类学角度的中国教育观察
    一、二十世纪初叶——新中国成立前
    二、新中国成立后“文化大革命”期间
    三、近三十年来的学术积累
    第三章 教育期待与实践的整体分析
    **节 自我的文化形塑之网
    一、自我与主体性
    二、道德感/伦理观
    三、话语与权力
    四、价值取舍
    五、教育的期待与实践
    第二节 **的尺度:抽离的道德承诺
    第三节 相对的尺度:困境中的道德实践
    第四节 实践的尺度:变化中的张力
    第四章 夹缝中的发展
    **节 AB中学及县城学校教育体系
    一、合校并点:学校的生存选择问题
    二、小插曲
    三、AB中学概况
    第二节 校长的口述史研究
    一、“体验·诠释”型民族志
    二、“人物”的选择
    三、确定“人物
    四、D校长自述
    第五章 期待中的成长
    **节 身体的规训
    第二节 心智的博弈
    一、关系的学业纽带
    二、课程的文化建构
    三、话语的文化控制
    第三节 人性的“自我”诉求:理想与现实
    第四节 多元至上主义
    第六章 面子的尴尬
    **节 生计、身份及地位
    第二节 关系、面子及从教压力
    第三节 行为、互动及手段
    第七章 教育期待与实践的整体反思
    **节 结构性期待之网:田野观察之总结
    一、层级性教育观的再诠释
    二、“传统一现代”视角的再诠释
    三、校园仪武的变通与再诠释
    第二节 教育的期待与实践文化多元的分析框架
    第三节 应用人类学的对策性建议发展观的探讨
    一、学校运行体系的多角度认知
    二、对个体成长差异性特征的关照
    三、对“知识人”的多方位认识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