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蒙牛发家史:隐藏在谜底下的棋局
“牛头”名叫牛根生
用一生来证明一个传奇
在牛根生的记忆里,没有亲生父母这个概念,他甚至不知道自己姓什么,只知道自己是1958年出生的,在出生后不到一个月,就被以50元的价格卖给了一个牛姓人家。牛姓父亲的职业是养牛,从此他的生命便与牛结下了不解之缘,也许这就是命运在冥冥之中给他开的一个灰色玩笑,后来他在创业时,又给企业取名为“蒙牛”,前后可谓是一脉相承。
1983年,牛根生到了回民奶制品厂(伊利前身)工作,他的起点并不高,开始从一名洗瓶工干起。尽管做的是非常简单的工作,但他却在每天的工作中不停地动脑筋,思考着如何才能把瓶子里的细菌彻底清洗干净。因为细菌在牛奶里繁殖的速度特别快,所以每天回收的装奶玻璃瓶要涮干净特别难。由于牛奶瓶还要重复使用,如果里面有一个细菌**下来,那么牛奶装进去以后,经过24小时细菌就会繁殖到数千万个,48小时后可能就上亿个了,因此,玻璃瓶如果清洗不净的话,其危害将是非常巨大的。结果,功夫不负有心人,善于思考的牛根生很快便在众人中脱颖而出。当时牛奶班组里分为罐装组、洗盖组、洗箱组、涮瓶组,牛根生凭着自己的敬业精神和���实的工作作风被提拔为涮瓶组组长,接着他又带领全组用心钻研,严格要求组员按照洗涮流程去做,并要求大家全力以赴做到*好,所以*后牛根生带领的这个组成绩做得*好。
不久之后,牛根生这个***的组长又被选为工段长,然后很快便成为了***的工段长,当机会来临时,他又被选为车间主任。就这样,他一步一个脚印,凭借自己追求**的精神与坚持不懈的努力,在职业生涯中开始了平步青云的上升之路,直至后来成为伊利集团主管生产经营的副总裁……
牛根生不愧是主管生产的副总裁,因为他时刻都将质量意识像条件反射般的刻印在头脑中。1987年的**,牛根生把自己工厂生产的雪糕给儿子品尝,不料儿子才咬一口,就将剩余的雪糕扔在了地上。他没有去责怪儿子,而是默默地自我反思:产品做不好,,连自己的儿子都不会喜欢,更何况其他的消费者呢!也正是从那一刻起,他在心底发誓要把自己工厂生产的雪糕打造成中国**品牌!
短短的几年后,牛根生的这一品牌理想就变为了现实。1994年,他策划发动了针对武汉市场的“昭君归故里,伊利送深情”大型营销活动,接着,他又借用毛泽东的战略战术策划了“进军东北”、“解放石家庄”、“攻打太原”等市场开拓活动。很快,“伊利”雪糕便风靡全国,销售额也由1987年的15万元急剧膨胀为1997年的7亿元,成为中国冰淇淋行业当之无愧的**品牌。而他所统辖的业务领域,销售额更是占到了企业总收入的80%!
经过了8年的副总裁生涯,牛根生成了中国冰淇淋界的“大哥大”。1998年之前,业界曾有这样一个传说,当全国冰淇淋大会召开时,大家首先会问“牛根生去不去”,如果他不赴会,大家就会觉得“特没劲儿”,当然这只是个坊间传说。
可以说,牛根生对伊利*大的贡献就是把伊利的冰淇淋做成其支柱产业,到1998年的时候,冰淇淋在伊利的主要业务收入中所占份额已经达到了80%,为成就伊利的行业巨头地位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牛根生也就成了当时伊利总裁郑俊怀*得力的一个助手、*硬气的一张**。与此同时,伊利这个平台也给了牛根生应得的荣耀与煌,他曾先后获得“呼和浩特科技兴市贡献”一等奖,“呼和浩特市**劳动模范”称号,并入选“呼和浩特市首届十大青年企业家”。
1999年,牛根生被伊利扫地出门,转而另立门户,创建蒙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开始了另外一段奇迹之旅。
2004年末,2005年初,又一个关于牛根生的爆炸性消息在会上、报上、网上以惊人的速度传播着:作为蒙牛*大的自然人股东,牛根生将自己拥有的接近10%的蒙牛股份全部捐出,并以此来创立保障蒙牛百年发展的“老牛专项基金”。这种把自己捐得赤裸裸的举动,实在令世人惊叹!
股份捐赠的具体操作分两步走:**步,在牛根生有生之年,将股份红利的51%赠予“老牛专项基金”,其余49%留作个人支配,股份话语权不变,但当牛根生卸任董事长后,表决权将授予继任者;第二步,在老牛天年之后,股份全部捐给“老牛专项基金”,家人不能继承,妻子、一儿、一女每人只可领取不低于北京、上海、广州三地平均工资的月生活费。
有人因此说牛根生是地地道道不替家人着想,他决不让自己的儿子踏进自己一手创办的企业,因而捐出自己的全部资产。一个上了福布斯排行榜的富人,一个一度曾经为钱而发愁的创业者,却突然在一夜之间,千金散尽,洒脱得似乎有些让人难以理解和不近人情。
可以说,如今在国内,说乳业如果不提牛根生,就像评三国而不提诸葛孔明;说蒙牛如果不提牛根生,就像谈佛教而不提释迦牟尼。牛根生作为蒙牛的***与*高管理者,对蒙牛的创办和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而且也正是他本人富于传奇色彩的经历,使得蒙牛的发展也具有了一定的传奇色彩,他本身也是蒙牛文化的塑造者、倡导者和变革者。
一般而言,一个成功的企业或快速发展的企业都有自己的核心人物,核心人物的精神不仅会支撑他自己,还会支撑起他的企业,成为企业的一种精神。无疑,牛根生正是具备了这种精神的核心人物,牛根生把他的个性转化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一张招牌,并且把自己的这种精神融入蒙牛的企业文化之中,使蒙牛彰显出独特的企业竞争力和文化内核。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牛根生就是蒙牛的一张名片。
牛根生说:“一个人要懂点哲学,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任何人都少不了走这一步,包括历史上的能人在内,在有生之年就看到自己从有到无,我看我比许多人幸运。”儒家讲人世,道家讲出世,佛家讲遁世……老牛到底属于哪一家?经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反反复复的琢磨,笔者似乎终于悟到了:牛根生要用一生来证明一个传奇。
一个中西合璧的人
在中国企业家中,牛根生非常独特。他不像那些有海外背景的CEO们,以洋教士的虔诚在国内散播西方管理经典,却无法将两种根本对立的文化很好地兼容。但牛根生似乎对西方营销和管理的玄机有着一点就透的天资,深得西方文化的精妙,但又能在关键时刻,以一个“仗义疏财”的举措就将企业凝聚力聚拢得如同铁桶一般……众人眼里的牛根生更像一个“大哥”,一个值得尊重的“乡绅”,一个不折不扣的中国“商人”。
牛根生成功不是偶然的,其个人思维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和中庸的几个明显特征:
首先是追求各方面的“和谐”。牛根生曾经这样说道:“讲奉献,但不追求清贫;讲学习,但不注重形式;讲党性,但不排除个性;讲原则,但不脱离实际;讲公司利益,但不忘记**和员工的利益。”
其次是笑看财富。看看他的散财行为,看看“中国**捐股人”,就已经不言而喻了。
第三是讲道理。牛根生的每次发言,虽然不那么高深但却发人深思,没有那么冠冕堂皇但却非常漂亮,没有一点点隐晦而是特别阳光,没有一丁点儿做作而是十分诚恳。
第四是不专权。做一个“养牛种草的工人、农民的儿子”和“全体健康乳制品消费者的仆人”,是牛根生目前的追求与真实写照。
第五是大智若愚。以区区一千万创业资金,却在短短五年后博得了100亿元的销售收入,将“土气”和“流行”诠释得**无缺。
在牛根生的言辞里,还会经常不经意地冒出一些西方理论,他常常会动情地回忆起小时候的情景:“妈妈给我一两毛钱,我乐意分给小朋友们花,结果大家都听我的话,甚至可以一起教训欺负过他的‘浑小子’,这时候,我就**次体会到了‘人聚’的力量。我相信地位也会提升人格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有道理的,当人的低层次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就会追求高层次的理想。我现在房子已经换了,面积大了,环境也美了,衣食住行已经不成问题。”
牛根生说:“我作为做企业的人,一方面信奉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也结合一部分凯恩斯观点,让我的员工尽快变成中产**。凯恩斯比马克思生活的时代晚,因此凯恩斯观念应该可以对马克思主义形成一定的补充。”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无疑,牛根生是一位用中西方理论武装起来的理论家,同时也是把理论付诸实践的身体力行者。
一个一辈子经营人心的人
人才是关系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比尔·盖茨曾经说过:“如果可以让我带走微软的研究团队,我可以重新创造另外一个微软。”而牛根生在离开伊利之后能够铸就一个蒙牛,也恰恰是因为他有一批忠实而又专业的追随者。
2005年,两位客人到伊利去办事,离开时却大发感慨:“牛根生已经离开7年了,同车的两位伊利人却依然一口一个‘我们牛总’。”如果说,牛根生在伊利是“余音绕梁”,那么,在蒙牛他则是“万佛朝宗”。
正是由于牛根生独特的人格魅力,当命运把他抛入人生的低谷时,他同时也得到了命运的特别眷顾,那就是始终有一批忠实、专业、久经考验的团队追随着他。正是这个团队的存在,使得牛根生有了东山再起的可能。当牛根生准备再创一番天地时,伊利的300多名骨干毅然决然地跟随而来,正是这些人的出资,使得蒙牛的创业资金从开始的100万元迅速增长至1380万元,当然,这些人也都成了蒙牛*为宝贵的人才资源,要知道这些人之前可都是伊利的精英骨干。
那么,是什么让牛根生拥有了如此巨大的凝聚力,又是什么使他能够让部下抛弃稳定的工作?要知道伊利可是拥有上万名员工的上市国有企业,而此时的蒙牛还在策划中,能不能成功还是个未知数。牛根生到底有何魅力能够让这么多的人心甘情愿地跟随自己呢?其实其中的原因归结到一点,那就是他的人心经营法则。
牛根生在童年时期就领悟到的“财散人聚,财聚人散”之经验,在成年后也一直不断地在实践着这一经营。在伊利,牛根生以喜欢“散财”出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