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散杂居背景下的族群认同:湖南桑植白族研究(中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文库)
QQ咨询:
有路璐璐:

散杂居背景下的族群认同:湖南桑植白族研究(中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文库)

  • 作者:张丽剑
  • 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 ISBN:9787105101726
  •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01日
  • 页数:324
  • 定价:¥25.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 出版社
    • ISBN
      9787105101726
    • 作者
    • 页数
      324
    • 出版时间
      2009年08月01日
    • 定价
      ¥25.00
    • 所属分类
    内容提要
    本书是针对湖南桑植白族开展的一项专题研究。在桑植白族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散杂居特点和“民家”文化特质决定了本研究的独特性。也正由于散杂居特点的影响,长期以来学界对桑植白族的研究较少,更凸显出本研究的必要性。为确保写作的“话语权”,笔者先后五次,历时八个多月对桑植白族进行了深入的田野调查,积累了丰富、翔实、可信的**手材料,使得本研究具有创新性。通过对族,群理论的梳理,本书选取族群认同作为桑植白族研究的切入点,从而在散杂居和族群认同的大背景下更好地开展对桑植白族文化的研究。
    本书对桑植白族历史、文化的探讨无疑将推动该领域的深入研究。区域性研究中所涉及的散杂居背景下的生存问题和族群认同问题,是包括桑植白族在内的许多少数民族面临的共同性问题。书中的结论对于其他散杂居民族而言亦有借鉴作用,有助于正确处理散杂居民族关系,促进散杂居民族的发展。
    从研究方法而言,田野调查作为民族学的“看家本领”,无疑也是本书的重要研究方法。通过访谈、调查、走访等不同形式获取的**手资料奠定了材料和立论的可信度。历史文献是追溯族源、考究历史的直接依据,地方志、史书、族谱、家乘等史料使得田野资料和文献资料相得益彰。对白
    文章节选
    **章 桑植白族在全国白族中的地位
    **节 白族的形成、发展与分布
    先介绍白族形成的概况以及南诏、大理��的建立,这三个问题不仅对白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直接影响到今天白族在全国的分布格局,有助于明晰桑植白族在全国白族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一、白族形成、发展概况
    白族属于氐羌系统的一支,其族源是多元的。白族的一个重要来源是世代居住于洱海地区的土著居民——洱海人和昆明人。洱海人就是唐代文献所说的“西洱河蛮”,同期活动于大理地区的还有昆明人。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载:“其外西自同师(今保山(以东,北至楪榆,名为嶲、昆明,皆编发,随畜迁徙,毋常处,毋君长,地方可数千里。……皆氐类也。”嶲即嶲唐,楪榆即叶榆,即洱海地区,可知秦汉时期洱海地区的居民是昆明人,处于尚未定居的游牧社会。汉武帝时“四道并出”,力求打通自蜀经身毒通往中亚的道路,数阻于昆明,遂凿昆明池操练水师以征昆明。白族的另外一个重要来源属于先秦时期氐羌系统南下族群中的一支,其远祖可追溯至秦汉时期的焚人。……
    目录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族群研究综述
    四、桑植白族研究的现状
    **章 桑植白族在全国白族中的地位
    **节 白族的形成、发展与分布
    第二节 桑植白族的生存环境
    小结 桑植白族在全国白族中的地位
    第二章 共同的身份——白族
    **节 “民家”考
    第二节 “民家人”之族属
    第三节 桑植“民家人”被认定为白族的过程
    第四节 “民家人”分布的历史与现状
    小结 民族·族群·族群身份的认同
    第三章 共同的文化
    **节 语言
    第二节 宗教
    第三节 信仰
    第四节 民居建筑
    第五节 婚丧节 俗
    第六节 舞蹈、音乐、民歌
    小结 文化认同·族群认同
    第四章 散杂居背景下的族群认同
    **节 族际接触
    第二节 族群认同
    第三节 族群认同的结构与层次
    第四节 族群认同中的族际边界
    小结 散杂居·族群认同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所反映出来的启族散杂居情况表
    附录二:全国白族乡名录
    附录三:关于认定桑植“民家人”为白族的批复
    附录四:谷姓世系排行表
    附录五:王姓世系排行表
    附录六:钟姓世系表
    附录七:熊姓八大房世系表
    后记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