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壶之工
泥中泥——紫砂泥
紫砂泥是制作紫砂壶所用的原料,是宜兴所特有的一种陶土,大约在2—4亿年前就形成了,深埋于山腹之中,被当地人开采出来制陶。
紫砂泥的化学成分是其具有先天优良性能的决定条件。据科学分析,紫砂泥主要含有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钙、氧化镁、氧化锰、氧化钾和氧化钠等化学成分,这种合理的化学成分的配比与组成,使紫砂泥具备了与众不同的特殊性能。
从紫砂泥的物理构成来看,紫砂泥的主要矿物为石英、黏土、云母和赤铁矿,这些矿物的颗粒组成适中。其矿物组成属于黏土一石英一云母系,特点是含铁量比较高。紫砂器的烧成温度为1100℃~1250℃,烧成后成品的气孔率介于一般陶器与瓷器之间,显微结构中存在着大量的团聚体,吸水率小于2%。紫砂器的良好透气性,就与这种特殊的物理特性有关,而这种团聚体的存在,可能是由于制备过程中泥料中原来存在的团聚体结构没有被破坏之故。在烧成时,这种团聚体产生较大收缩,从而在其四周生成一层断断续续的气孔群。
紫砂泥的原生形态与我们常见的胶泥、黄土并不相同,它深埋于岩石层中,呈片状结构矿石态,杂生于甲泥矿内,所以,紫砂泥又有“岩���之岩”、“泥中泥”之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