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秦淮志——南京稀见文献丛刊
QQ咨询:
有路璐璐:

秦淮志——南京稀见文献丛刊

  • 作者:夏仁虎 撰
  • 出版社:南京出版社
  • ISBN:9787807182023
  • 出版日期:2006年09月01日
  • 页数:98
  • 定价:¥15.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以百里秦淮河为主线,上起源头,下至入江口,详细记载了秦淮河流域特别是十里秦淮两岸的历代才子佳人趣闻轶事和风物胜景,读来令人味良多。
    文章节选
    **卷 流域志
    祖龙东游,百锸斯举。饮流奠居,功不下禹。昔人所话,今人所歌。仁之与暴,想去几何。志流域卷**。
    旧传秦始皇时,望气者言:“五百年后金陵有天子气。”于是东游以厌当之。乃凿方山,断长陇,渎人于江。故曰秦淮。按实录注,本名龙藏浦。其上有二源,一自华山,经句容西南流;一发自东庐山,经溧水西北流。入江宁界,二源合自方山埭,西注大江。分派屈曲,不类人功,疑非秦皇所开。或日:方山西渎直属土山三十里,是秦开,又凿石硊山西,而疏决此浦,因名秦淮。盖未详也。(《景定建康志》)
    石硊山,在城东南四十里,周回一十五里,高二十七丈。一名竹山。(《建康志》)
    秦始皇时,望气者云:“江东有天子气。”乃东游以厌之。又凿金陵以断其气。今方山石硊,是其所断之处。淮水之流,经其下焉。(《舆地记》)
    浊山,在溧水县东南十里,高十丈。山北浊水出焉。(《祥符江宁图经》)
    溧水县有浊山,下有浊水,即秦淮之源也。(《舆地志》)
    淮水去县一里,其源从宣州东南溧水县乌刹桥,西入百五十里。(《图经》)
    建康有淮,源出华山入江。(《丹阳记》)
    淮水发源于华山,在丹阳湖熟之界,西北流经建康、秣陵二县之间,萦纡京邑之内,至于石头。人江宁县,流三百里许。(《舆地志》)
    秦始皇巡会稽,凿断山阜。此淮即所凿也。亦名秦淮。(《舆地志��)
    是秦所凿,王导命郭璞筮,即此淮也。又称未至方山,有直渎三十许里。以地形论,发源诘屈,不类人功。则始皇所掘,疑此渎也。(《孙盛晋阳秋》)
    淮水西北贯都城。(《徐爰释问》)
    吴时夹淮立栅,宋元嘉中,浚淮水,起湖熟废田千余顷。梁作缘淮塘,北岸起石头,迄东冶。南岸起后渚篱门,迄三桥,以防淮水泛溢。大抵六朝都邑,以秦淮为固,有事则沿淮拒守。
    今淮水贯城中,东西由上下水门以达于江。盖淮之故道也。(《建康志》)
    建康古城向北,秦淮既远,其漕运必资舟楫,而壕堑必须水灌注。故孙权时,引秦淮名运渎以入仓城(即今斗门桥以北一带河至铁窗棂者是),开潮沟以引江水(东发青溪抵秦淮,北连后湖,即今北门桥珍珠河一带是)。又开渎以引后湖,又凿东渠,名青溪,皆人城中。由城北堑而人后湖,此其大略也。自杨溥夹淮立城(即今通济门起至石城门皆是)。其城之东堑,皆通淮水(即今通济门外上至南门一带皆是也)。其西南边江以为险。然春夏积雨,淮水泛溢,城中皆被其害。及冬水涸,河流往往干浅(此一段在**正合与宋无异)。宋隆兴二年,张孝祥知府事,奏秦淮流经府城,正河自镇淮(今南门内桥)新桥人江。其分派为青溪(今洞神宫后一段经四象桥一带是),自天津桥(今内桥是)出栅寨门(今铁窗棂)入江。(宋时今水西、旱西门外似未有土地如**广远,石城下即临江)。栅寨门近地,属有力者,因筑引青溪水口,创为花圃,每久雨,水暴至,则正河不能急泄,泛于城内,居民被害。(今古潮沟、青溪、运渎河身皆为住民侵占,湮塞不通,故水患正与此书相类)。今欲复通栅寨门,使青溪径直入江,则城内永无水患。及汪澈继知府事,诏澈指定以闻,澈谓开西园古河道通栅寨门尤便。从之。(元《至正金陵新志》,明顾起元注)
    秦淮水源甚远,小川流入者多。又古来贮水湖泊,后世筑为圩田日多。每夏雨暴至,江潮复涌,水即泛溢,皆经流城内一河入江。自源及委,所过不计几桥。凡过一桥,皆为木石岸堰束扼,及民居筑土,侵狭河道。故水失其常,横流弗顺,是以必资栅寨门河(今内桥以西至铁窗棂)及长桥下河(今南门外大桥是)分泄其势,其关于国赋民食者匪轻。上元、江宁、溧水是赖圩田,农民居处,多在圩中,每遇水至,并力守圩,辛苦狼狈于淤泥之中(今上江滨江田地及句容以西方山下一带皆同此害),如遇大寇。幸而雨不连降,风不涌浪,可以苟全一岁之计。若坏决,则水注圩中,平陆良田,顷刻变为江湖。哭声满路,国赋民食两皆失之,是皆水不安流之故也。(《江宁府志》顾起元注) 按:上两志,参以顾文庄注语,可知宋元明以来情势。
    秦淮发源,一自黄堰坝而东,抵句容南门;一自方山东南,上抵溧水。与诸水相灌注,一支绕方山东面,上抵彭城山;一支自张山,上溯会陵镇,过马家桥,抵横山;一支西抵后花桥;一支西抵陈墟桥;一支自上方门外小河,东历高桥门,抵沧波门郭内;一支自涧子桥南上至天界寺。此皆可以行舟楫者,而久为田地侵蚀,遂多狭窄,且易淤淀。唯此诸河不通,以至伏秋水涨,处处梗咽。盖溧水、溧阳、句容诸水,惟一秦淮为之尾闾。夏秋江潮盛大,上壅下犯,无支派分泄。所以近年留都时苦水,而乡间尤甚。正坐此耳。(顾起元《客座赘语》)
    按:晋春秋,始皇断方山长陇为渎。故日秦淮有二源,一发自句容华山,一发自溧水东庐山,合流于方山埭。历上方桥,入上水门。又分二流,一折北,一直西,经桐树湾、镇淮、饮虹、上下二浮桥,抵陡门桥岸口,合运渎出下水门。皆隶县境。(《明正德辛巳江宁县志》)
    秦淮在县东南,秦始皇用望气者言,凿方山,断长陇,以泄王气。有二源,一出句容华山,一出溧水东庐山,合流入方山埭。历上方关,支分东折,人新河,西流经中和桥,汝南湾,人上水门。北逼大中桥河,即旧栅塘;西通淮青桥;南接渡船口,即旧舟子洲,经龙藏浦、桐树湾,人江宁县界。(《明万历癸巳上元县志》)
    秦淮在县治南(中略),入上水门。西经桐树湾、镇淮、饮虹、上下二浮桥,北通斗门桥,合运渎出下水门,皆属县境。(《明万历戊戌江宁县志》)
    按:以上明三志久佚。故清代所修郡县志,皆未引及。偶于陈氏稽瑞楼书目中见之。稽瑞书多归北京东方文化会。借钞藏之。
    自通济水门,人于郡城。北经大中桥,与城壕合。西接淮青桥,与青溪合。南经武定桥,而西又历镇淮、饮虹、上下浮桥,自三山水门,沿石城西北流,以达于江,或云本龙藏浦也。(《清康熙江宁府陈志》)
    秦始皇东巡会稽。经秣陵,因凿钟山,断金陵长陇以疏淮(或云断金陵长陇乃方山也)。其淮本名龙藏浦。上有二源,一源发自华山,经句容西南流(华山在句容县界,高九里似蒋山)。一源发自东庐山,经溧水西北流,入江宁界(东庐山在溧水东南十五里,周回二十里,山西一源入秦淮)。二源合自方山埭,西注大江。其分派届曲,不类人功,疑非秦皇所开。而后人因名秦淮者,以凿方山言之。(《六朝事迹编类》)
    秦始皇三十七年,东游会稽,过吴,从江乘浦渡。置江乘县,皆统于鄣。又以望气者言,凿钟阜,断长陇,以泄王气。水自方山西北,巨流环绕,至石头达于江。后人名秦淮。(陈沂《金陵古今图考》)
    自方山之冈陇,两涯北流,西入通济门,南经武定、镇淮、饮虹三桥,又西出三山水门。沿石城达于江者,秦淮之故道也。(陈沂《金陵古今图考》)
    旧传秦始皇时,望气者言,金陵有天子气,东游以厌当之。凿方山断陇为渎入江。故名秦淮。(《洪武京城图记》)
    淮水有二源,其南源出溧水东庐山,北过石秋坝,人上元界,径秣陵关东,又北径方山埭西句容淮水,自埭西南入之。又合流经方山埭。又西北流过上方门,受小关水,合流至通济门外。入明城壕水入焉。又西流至东水关人城,会杨吴城壕水。杨吴城壕水,自北门桥东流,折而北,进香河之水焉。又东流至浮桥北,珍珠河之水亦入焉。又东迤南径竹桥,至复成桥,明御河之水,自东来注之。又南过大中桥,至东水关,与淮水合。淮水又西,至淮青桥,与青溪之水合。青溪之水发源钟山,南流入驻防城。又西出竹桥,入壕而绝。又自内桥东流,与南唐宫壕合。又东南径四象桥、淮青桥与淮水合。淮水又西南经利涉桥,受小运河水,又西南径文德桥、武定桥、镇淮桥。又西过新桥至上浮桥。又西至斗门桥,与运渎之水合。运渎在城西北隅,自笪桥西流径望仙桥,至铁窗棂出城。又自笪桥东流至内桥,与青溪合。又自笪桥西南流过南北乾道桥,至斗门桥,入于淮。淮水又西过下浮桥,出西水关。与城外之淮水复合。又沿石头城,以达于江。(《同治上江两县合志》)
    按:各志记秦淮者,多举其大略,以此篇为*详备,故备栽之。闻出汪梅村先生手。先生于郦经致力甚深,其文亦似焉。惟此作命题日《水考》,故兼及附属诸水。惧阅者紊其主客之序,因更作汇通一卷以明之。又此文之首,日“淮水有二源,其南源出溧水”云云。于东源遂未述及,第于“句容淮水,自埭南西入之”。下注云:“淮水东源,出句容县西北华山。”经注不分,似亦微病。
    ……
    目录
    **卷 流域志
    第二卷 汇通志
    第三卷 津梁志
    第四卷 名迹志
    第五卷 人物志
    第六卷 宅第志
    第七卷 园林志
    第八卷 坊市志
    第九卷 游船志
    第十卷 女闾志
    第十一卷 题咏志
    第十二卷 余闻志
    编辑推荐语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古都南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昔日的历史文献绵延千年,颇为兴盛,如《建康实录》、《景定建康志》、《至正金陵新志》、《洪武京城图志》、《金陵古今图考》、《板桥杂记》、《同治上江两县志》、《金陵岁时记》、《首都志》、《陷京三月记》等,不胜枚举。这套《南京稀见文献丛刊》的出版,是真正发挥历史文献的功用,为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本书是《南京稀见文献丛刊》之秦淮志。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