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孙吴文化
QQ咨询:
有路璐璐:

孙吴文化

  • 作者:王永平
  • 出版社:南京出版社
  • ISBN:9787807180692
  • 出版日期:2005年09月01日
  • 页数:191
  • 定价:¥20.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 出版社
    • ISBN
      9787807180692
    • 作者
    • 页数
      191
    • 出版时间
      2005年09月01日
    • 定价
      ¥20.00
    • 所属分类
    内容提要
    在当今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存在着各地区区域现代化先后快慢的不同,其中有经济体制与经济结构方面的原因,也有各种资源方面的原因。而历史文化资源的不同,是其深层的原因。近年来,随着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加强,进行区域文化研究,开发文化资源已得到各级党政机关和学界的普遍重视。也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自2004年1月起,策划并组织编纂本套丛书。
    文章节选
    一 风云际会的孙吴时代
    孙吴是中国古代南方一个地区性的割据政权,自黄龙元年(229年)吴大帝孙权定都建业(今江苏南京)至天纪四年(280年)吴末帝孙皓在石头城投降,西晋统一中国,孙氏政权统治江南前后长达五十多年。相对于以往南方的割据政权,如先秦的楚、吴、越等,孙吴的疆域要大得多,所谓“北据江,南尽海”,地域*大时占据了当时的扬州、荆州、广州、交州等地。孙吴不仅统治地区相对广大、统治时间相对长久,而且在其统治时期,江南地区社会经济、文化事业各方面都获得了**的发展,并为此后的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孙吴政权的兴亡
    孙吴一代,正式称吴王、皇帝是从孙权才开始的,但要了解孙吴建国的过程,弄清楚孙吴的兴亡史,必须从孙权的父亲孙坚、兄长孙策谈起,他们的活动奠定了孙吴建国的基础。
    孙坚字文台,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出身社会下层。《宋书·符瑞志》等六朝文献记载孙坚的祖父孙钟与寡母住在一起,靠种瓜为生,这种家境,充其量不过是一个小自耕农而已。东汉以来,社会上已很重视门第的差别,在做官、婚姻、交际等方面特别有讲究。像孙坚祖父这样的出身,在当时属于典型的“寒门”,与出身**的“士族”根本不同,一般情况下,按部就班,孙坚是不大可能浮到社会上层来的。不过,东汉末年的社会混乱给孙坚提供了发迹的机会。
    孙坚年轻时,在本地县衙中充当听任差遣的小吏,崇尚武力,果敢好斗。172年,他召募军队,镇压会稽郡道教徒昌的势力,并因功调任江北盐渎、盱眙、下邳县丞。184年,北方黄巾起义爆发后,孙坚在江淮之间扩充军队,并得到了同乡、中郎将朱雋的提携,参预镇压各地的民变和军阀叛乱,地位逐渐上升,被东汉朝廷任命为长沙太守、封为乌程侯。西北军阀董卓占据洛阳,孙坚积极参加关东诸军的讨伐斗争,战功**,董卓很惧怕他的冲击力。此后,孙坚依附当时***的大族代表人物之一袁术。191年,孙坚受命攻打荆州的刘表,被刘表将领黄祖部下暗箭射杀,去世时年仅37岁。孙坚一生虽然短暂,也没有为其子孙留下稳固的基业,但他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将孙氏这一地方寒门土豪**到了东汉末年政治、军事斗争的大舞台。孙坚不仅英勇善战,而且爱护士卒部属,颇能用人,从而建立起了一支隶属于孙氏的军队,培植了一些势力。后来其长子孙策得以复起,正与此相关。
    孙坚死时,其长子孙策只有17岁。面对如此大难,年轻的孙策没有被吓倒,他在安葬父亲后,求见袁术,要求归还其父亲的军队。袁术先命其回到江东募兵,孙策险些丧命,袁术不得已,才归还其父亲手下的士兵千余人。袁术一再命其出征,并以官爵相欺骗。袁术门第虽高,但并无实际的政治、军事才能和德行,生活腐化,目光短浅,是一个公子哥式的人物,孙策深知继续依附他是绝无前途可言的。这使孙策下决心要摆脱袁术,另找出路。
    出路在哪里呢?孙策可以说是早有打算。他十多岁时已在江淮之间交结了不少知名人士,声誉很高。其中一位是周瑜,与孙策同岁,也有英才大略,二人交谊深厚,胜过兄弟。周瑜后来投靠在江南任丹杨太守的叔父,支持孙策挺进江东。另一位谋略家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张纮也是孙策很信任的朋友,孙策一度曾将寡母和几个弟弟托付给他,可见交情非同一般。孙策一再向张纮咨询天下大事及发展趋势。
    汉末军阀混战,成功者固然可以总结出很多经验,但有一条是一致的,即这些成功者都有一个杰出的谋士,提出一个正确的战略规划。人们都知道刘备直到有了诸葛亮,获得了“隆中对策”的启发,才摆脱失败的厄运,开始走向成功。孙策也是如此。《三国志·吴书·孙策传》注引《吴历》记载孙策向张纮表达“东据吴会”的愿望,首先是渡江南下,占领江东吴郡(治所在今江苏苏州)、会稽郡(治所在今浙江绍兴等下游地区,其次攻取荆州(治所在今湖北荆州)等中游地区,接着兼并整个长江流域,进而寻找机会纵横天下。张纮认为这是一个宏伟的战略,表示一旦孙策南渡成功,他将携带同道追随而至。这说明,孙策的南渡获得了江淮地区文武之士的共同支持。何以如此?其原因主要在于江淮地区遭遇了严重的战乱,当地大族豪强希望通过孙策开拓江东,达到迁移江南、躲避战乱的目的。而孙策只有得到他们的大力支持才有可能成功。由此可见,双方存在着明显的利益关系,并非仅仅出于友情。
    195年,孙策自寿春(今安徽寿县)南下。孙策南渡是孙吴正式创业之始,其过程是异常艰难的。当时江南地区存在着一些东汉朝廷任命的“合法”的地方统治者,如扬州刺史刘繇、吴郡太守许贡、会稽太守王朗、豫章太守华歆等,多是闻名全国的人物,在他们的幕府中,聚集了为数不少的寻求保护的北方大族名士和忠于汉朝的江东本土大族名士。还有一些江南的地方豪强势力,也想乘机建立割据政权,如会稽严白虎等。这些人都是孙策军事、政治上的对手。孙策虽然是江东人,但他出自社会下层,很难赢得士族社会的承认和欢迎。另外,孙坚、孙策父子长期活动在江北,其依靠的力量主要是江北的军队,其南渡并非简单的回归,在当地大族看来孙策无疑是一种外力侵扰。更重要的是,孙氏父子长期依附袁术,充当其先锋,攻打忠于汉朝政权的势力;而袁术利欲熏心,急于称帝,被广大士人视为“僭逆”,孙策自然也为广大士人所不耻。因此,孙策南渡,遭到江东士族和地方豪强势力的强烈抵制。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孙策又是怎样控制江东呢?一般说来,在非正常的乱世中,善于应变和用人,果敢和强悍是制胜的法宝,而这正是孙策的强项。扬州刺史刘繇等人深受儒家学说的熏陶,对军事活动并不擅长,他们交结和重用的多是一些出身大族的儒雅之士,而对有实际军政才能的人却以不合礼法加以排斥。如刘繇手下有一位他的同乡太史慈,英勇善战,是难得的领军人物,有人劝刘繇任为将领,刘繇不以为然。这样,尽管刘繇有声望、有地盘,军队数量也不少,但吏治松弛,军队的组织、训练很差,没有战斗力。孙策虽然当时军队人数并不多,只有六七千人,但勇敢善战,所向披靡。孙策的性格很豪爽,《三国志·吴书·孙策传》说他容貌俊美,好讲笑话,善于用人,乐于采纳建议,特别是军纪严明,“鸡犬菜茹,一无所犯”,以致江东民众“莫不尽心,乐为致死”。孙策又采取攻心战术,宣布刘繇等人部属来降者“一无所问”,乐意从军者立即免除其家庭的赋税。这样,经过几年时间,孙策军队人数增加到三万多人,并相继击溃刘繇、笮融、许贡、王朗、华歆、严白虎诸部,基本上控制了江东地区的局势,初步实现了“收定吴会”的目标,建立起孙氏割据政权。
    在孙策开拓江东的过程中,中原的局势正发生着激烈的变化。具有宦官背景的寒门小军阀曹操在谋士们的帮助下,作出了一个重大而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决策。196年,他将落难的汉献帝刘协迎奉到许昌(今河南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势力急速上升,四五年间,曹操与河北的袁绍已隔河相抗。此间,袁术在淮南正式称帝,孙策闻讯,做出忠于汉朝的姿态,立即宣布与其绝交,曹操为拉拢孙策,任命孙策为讨逆将军,封吴侯。孙策的这一做法表明了他的雄心和远略。当时为孙策作出重要贡献的谋士有彭城人张昭以及广陵人张纮、秦松和陈端,号称“谋主”;而冲锋陷阵的猛将则有周瑜、朱治、程普等人,多是孙氏江北的旧部。200年,随着江东的逐渐稳定,孙策图谋向外拓展,其既定的方针是攻取长江中游和上游地区。他甚至想乘袁绍、曹操官渡决战之机,密谋突袭许昌,迎奉汉献帝,开创大业。令人惋惜的是,孙策的这一计划由于他的遇害而未能来得及实施。孙策素来喜欢骑射狩猎,所乘马匹精骏,随从往往追赶不及,一次猝遇仇敌贡的门客,被刺中面颊,数日后不治而死,年仅26岁。
    在汉末军阀混战的局面中,孙策是一位无可争辩的英雄豪杰。他外表英俊,才气逼人。孙策的果敢和超拔,注定他不甘屈服人下。当然,他的性格也有弱点,与他父亲孙坚一样,果断有余,甚至急躁,有时显得轻浮,不够沉稳。**史家陈寿在《三国志》中评论他们“皆轻佻果躁,陨身致败”,确实说得很有道理。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孙策是一位富于开拓精神的人,正是通过他的努力,才确立了孙氏在江东的基业。正如陈寿所说,孙策虽然英年早逝,但孙吴“割据江东,策之基兆也”。不仅如此,孙策渡江,改变了汉末历史的走向和进程,清朝人李澄宇在《读三国志蠡述》卷一中评论说“孙策始据江东为三国*大关键”,他以为假若没有孙氏在江东的强大势力,后来曹操征服荆州便可顺势取得江东,没有孙吴的支撑,即便有刘备,南方根本无法对抗。孙策对历史的客观影响如此深刻,值得关注。
    ……
    目录
    一 风云际会的孙吴时代
    1.孙吴政权的兴亡
    2.孙吴与蜀汉、曹魏关系的变奏
    3.江南的开发
    4.孙吴的历史地位
    二 孙吴的都城建设
    1.孙吴建都的历史背景
    2.孙吴的都城建设
    3.“十朝故都”辉煌的开端
    三 异彩纷呈的孙吴家族文化风尚
    1.忠诚与刚毅:吴郡陆氏家族
    2.谦逊与厚道:吴郡顾氏家族
    3.清议与文采:吴郡张氏家族
    4.才兼文武:吴郡朱氏家族
    5.狂狷与正直:会稽虞氏家族
    6.倔强、刚烈的儒者:彭城张氏家族
    7.由谨慎到浮华的变化:琅邪诸葛氏家族
    8.智谋与文采:广陵张氏家族
    四 孙吴的宗教文化
    1.佛教的奠基与传播
    2.道教的形成与流传
    3.尚巫之风:孙吴原始信仰的遗存
    五 孙吴的经学、史学与文学、艺术
    1.孙吴的主要经师及其经学风尚
    2.孙吴史学领域的成就
    3.孙吴的主要文学家及其成就
    4.孙吴时期的艺术成就
    六 孙吴的社会风俗
    1.吃穿住行
    2.婚丧礼俗
    3.娱乐风尚
    七 孙吴的海上交通与交流
    1.孙吴的近海航运
    2.孙吴的海外交流
    主要参考资料
    后记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