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鸡鸣寺
鸡鸣寺位于南京城中北极阁山东麓鸡鸣寺路1号,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北极阁山,又称鸡笼山,后改鸡鸣山。此山在历史上以学馆闻名,如《寰宇记》:“元嘉十五年(438)立儒馆于北部,命雷次宗居之,次宗因开馆于鸡笼山。”“(齐)竟陵王子良尝移居鸡笼山下,集四方学士,抄五经百家为《四部要略》千卷。”明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亲临鸡笼山麓选址,建造国学(明国子监)。因其地在鸡笼山东坡之下,名不合旨意,于是改名“鸡鸣”,取“晨兴勤苦”之意。
鸡鸣山是鸡鸣寺的发源地,它见证了鸡鸣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
六朝时期
这文个时期,首先引起人们注意的是鸡鸣寺的前身问题。主要有两种说法。
一种是孙吴“栖玄寺”说。据史料记载,早在孙吴时期,现鸡鸣寺之处就已建一寺,名栖玄寺,因鸡笼山北有栖玄塘而得名。南朝刘宋时期,建平王刘宏于宋大明二年(458)病终时,嘱将鸡笼山下东偏北处的府第捐为寺,采用“栖元寺”之名,元、玄同义。孙吴时开的南北向潮沟,其位置在今市级机关大院西墙附近,��接城北渠、运渎,经栖玄寺(今鸡鸣寺)门前,北通玄武湖。至明代筑城时才使该沟阻断,但此沟的南端直至上世纪80年代初尚存,沟旁尚有几棵老槐树。如栖玄寺是鸡鸣寺前身,则鸡鸣寺的历史向前延伸300年,也是一件好事。持“栖玄寺”说的专家认为,同泰寺在台城后,且在现珍珠河东侧,约在今兰园以南一带,因而不是鸡鸣寺的前身。
第二种是南朝梁“同泰寺”说。更多的信众和专家则认为,南朝梁普通八年(527)在鸡笼山创建的寺院同泰寺,是鸡鸣寺的前身。理由是:同泰寺范围很大,从山下一直延伸到鸡笼山上。同泰寺内有大殿六所,小**十余所,一座九层浮屠(宝塔),一座七层高的大佛阁,供奉着十方金像和十方银像,皆很壮丽。整个寺院依**规制而建,规模宏大,金碧辉煌,无愧于“南朝四百八十寺”之首声誉。梁武帝自己也笃信佛教,精通佛律,著有佛书数百卷,并曾四次舍身于同泰寺,常到寺内讲经说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