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第12卷第1期)
QQ咨询:
有路璐璐: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第12卷第1期)

  • 作者:王杰
  •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 ISBN:9787802118805
  • 出版日期:2009年09月01日
  • 页数:339
  • 定价:¥49.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 出版社
    • ISBN
      9787802118805
    • 作者
    • 页数
      339
    • 出版时间
      2009年09月01日
    • 定价
      ¥49.00
    • 所属分类
    内容提要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年刊的宗旨是繁荣马克思主义美学,促进对马克思主义美学基本理论的建设性探讨,并密切关注当代现实,包括当代艺术实践和审美经验提出的各种重大问题的探讨,使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遵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尽可能充分地包容与反映各种不同观点。
    文章节选
    英国马克思主义美学
    阿列克斯·克里尼克斯
    新自由主义世界中的大学(周宏芬译)
    新自由主义和“知识经济”
    英国大学当下的变革始于1979—1997年的保守党执政期间。不过新工党更加死心塌地地接受了对高等教育的新自由主义化重组这一使命。这部分反映了托尼·布莱尔个人执政方针的普遍要旨(现在戈登·布朗也赞同这一要旨),即强制通过相关政策对某些公共部门进行私有化和商业化的改革,这些甚至连玛格丽特·撒切尔都没敢去尝试。当然,这也与教育在工党的意识形态和政策中起着核心作用密不可分。
    以上做法的核心理念来自于“知识经济”。布莱尔政府*早的政策文件之一就是工业贸易部的白皮书,题为《我们的竞争性未来:建构知识驱动型经济(1998)》,这是由彼得·曼德尔森在其短暂且不怎么光彩的英国工贸部工作期间颁布的。查尔斯·里德比特(托尼·布莱尔的前顾问)认为支配当今世界经济的主要力量之一是:
    “知识资本主义”:这是一种动力,它推动产生新观念,并将这些新观念转化为消费者想要的商业产品和服务。新知识从创造、传播到开发,这一过程在背后推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增长。它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之中,把我们看做这个过程的消费者和工作者。如果我们要背弃经济全球化,也就同时抛弃了知识经济的巨大创造力。
    ……
    目录
    卷首语
    英国马克思主义美学
    Alex Callinieos.Xu Fangfu & Wang Jie
    “Marxism is Experiencing Beginnings of An Intelleetual Recovery”—An Interview with Professor Alex Callinicos
    Michael Sanders,Wang Jie~Xu Fangfu
    Problems of Contemporary Marxism—A Dialogue between Dr Michael Sanders(Manchester)and
    Professor Wan鲥ie(Nanjing)
    阿列克斯·克里尼克斯
    新自由主义世界中的大学(周宏芬译)
    迈克·桑德斯
    证词的价值:约翰·布朗的《罗伯特·布林科自传》和弗朗西斯·特罗洛普的《迈克尔·阿姆斯特朗》(柏敬泽蔡熙译)
    特里·伊格尔顿
    耶稣:一个期待**世界的革命者(张良丛译杨建国校)
    贾士亭·欧康纳
    “摩登”上海:创意经济与创意之城(顾鑫译)
    约翰·B.汤姆逊
    媒体新视界(徐方赋译)
    段吉方
    审美幻象与审美意识形态——20世纪英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问题与理论范式
    张玉勤
    伊格尔顿《理论之后》的理论言说
    肖 琼
    论雷蒙·威廉斯的现代悲剧观
    曹成竹
    考德威尔:英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和美学传统的奠基人
    贾 洁
    论特里·伊格尔顿的爱尔兰文化研究——去殖民化民族主义对“形式的政治”的寻求
    多维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美学
    王 杰
    把主要精力放到关注现实问题上来——吴元迈研究员访谈录
    谭好哲
    后经典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的形态与主题
    张丽芬
    海德格尔对马克思的阅读及其美学意义
    泓 峻
    传统文学观念在20世纪前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论形成中的作用
    刘文斌权晶
    体系精神方法——陆梅林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述论
    韩振江
    齐泽克哲学中的“幻象”理论
    李松
    沟通与对话:审美文化与文学研究
    季峰
    纪念碑、偶像、符号与公共艺术——各历史发展阶段中国城市雕塑反映的社会意识形态
    审美人类学与艺术人类学
    王大桥
    多重证据法及其文本化倾向
    李宣颖
    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呈现的文化认同危机
    霍华德·莫菲
    从晦暗到明亮:育伦古人精神力量中的审美维度(海力波译)
    张良丛
    新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焦虑、阐释与走向——“马克思主义文论与21世纪”会议侧记
    约稿启事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投稿格式
    《中国美学》约稿函
    来稿格式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