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中国文学史(上)
QQ咨询:
有路璐璐:

中国文学史(上)

  • 作者:龚鹏程
  •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 ISBN:9787510009969
  •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01日
  • 页数:413
  • 定价:¥42.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有感于坊问文学史类书籍的种种缺憾,台湾学者龚鹏程先生亲自执笔,为读者呈现一部中国文学史的*新学术论著。本书是一本独立的文学之史,说明文学这门艺术在历史上如何出现、如何完善、如何发展,其内部形成了哪些典范,又都存在哪些问题与争论,包括各时期人的文学史观念和谱系如何建构等等。文学的观念史、创作史、批评史,也兼摄于其中。
    本书是对过去文学史传统写法的重大革新——注意文学史实和历史诠释的区分,反对文学史写作的简单化,注重文学发展中多元异质成分的挖掘,尽力为读者还原一部真实的文学发展史。
    文章节选
    第1章 诗经的文籍化与诗篇的发展
    失落的音符
    人类未造文字之前,先有语言,“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毛诗序》),故上古抒情述志均以歌谣为主。这些歌谣,明冯惟讷《古诗纪》,杨慎《古今谚》、《古今风谣》,臧懋循《古诗所》及清沈德潜《古诗源》收录甚多,而*重要的当然还是《诗经》。
    《诗经》所收,名之为诗,实皆是歌。故孔子自称编此书可令雅颂各得其所;《史记》也说:“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于韶武雅颂之音。”其中风、雅、颂之分类,颇似古希腊音乐分成立第亚式、伊俄尼亚式、道瑞斯式、佛里基亚式。立第亚式起于小亚细亚,音乐柔缓哀婉;伊俄尼亚式起于小亚细亚西岸,音乐柔缓缠绵;道瑞斯式起于希腊北部,音乐简单严肃,亦较激昂;佛里基亚也在小亚细亚,音乐战斗意味*强。这些不同地区的音乐,有点像郑风魏风,既有区域性的差异,也显示了不同的风格和伦理性质,故孔子推崇雅颂而批评郑卫之声淫,柏拉图则反对立第亚式和伊俄尼亚式,认为它们柔缓哀伤,是文弱的或只适用于饮宴的;他也反对铜弦琴、三角琴,只愿提供理想国人享用两角竖琴、台琴和笛子(《理想国》卷二)。
    当时诗实际应用于典礼中的情况,更能显示它们是乐歌。例如大射时歌《鹿鸣》;王宴诸侯时歌《湛露》;乡饮酒礼时歌《鱼丽》,笙吹《由庚》;歌《南有嘉鱼》,笙吹《崇丘》;歌《南山有台》,笙吹《由仪》;合乐《周南》的《关雎》、《葛覃》、《卷耳》,《召南》的《鹊巢》、《采蘩》、《采苹》。其中《由庚》、《崇丘》、《由仪》都没有词,不可歌,只能吹奏:《诗经》中收录了这些可奏而不可歌的“诗”,岂不显示了它不仅是一部歌谣集,更是一部乐曲集,是以音乐角度收录的歌曲和乐章。
    春秋之末,礼崩乐坏,据《汉书•艺文志》说:“乐尤微眇,以音律为饰,又为郑卫所乱,故无遗法。汉兴,制氏以雅乐声律世在乐官,颇能纪其铿锵鼓舞而不能言其义……其道浸以益微。”乐的衰亡,在六经中*甚,原因是音乐随时变易,新声既起,旧乐即难保存,古代又无录音技术,不比文字记录可以久长。即使是乐师们父子师徒相授受,能传其节奏与仪式,也不知其意义。久而久之,便连音声节奏都难以保存了。
    依《大戴礼》说,当时雅二十六篇,可歌者只有八篇,是《鹿鸣》、《狸首》、《鹊巢》、《采蘩》、《采苹》、《伐檀》、《白驹》、《驺虞》。这些歌,除《鹿鸣》、《白驹》在《小雅》,《狸首》不可考,其余都在《风》中。故知所谓雅,并不是《诗经》原来的大雅、小雅之义,而是指这些乐章在汉代已经成了雅乐。《汉志》所载:《雅歌诗》四篇、《雅琴赵氏》七篇、《雅琴师氏》八篇、《雅琴龙氏》九十九篇,也都属于这种雅乐。但杜夔所传雅歌四曲,只有《鹿鸣》、《驺虞》、《伐檀》、《文王》。其余赵氏龙氏师氏等则皆不传,亦不知内容为何。因此,古代那么繁盛的音乐文化,到了汉代,竟可说已完全消歇了,六经中的《乐经》,已经沦亡,不复可考。除了《乐记》可略知其义以外,遗音尚存,略可歌或奏的,只有三四曲而已。
    《汉志》另载《河南周歌诗》七篇、《河南周歌声曲折》七篇、《周谣歌诗》七十五篇、《周谣歌诗声曲折》七十五篇,列在《诗赋略》中。这些曲子与前述各篇不同者,一是非《诗经》体系,二是以声音记录为主,也就是班固所说“声律世在乐官,颇能纪其铿锵鼓舞而不能言其义”的那一种。列在《六艺略》中的赵氏师氏龙氏和“《乐记》二十三篇、《王禹记》二十四篇”,却是以阐发音乐之意义为主的,故班固将它们分开来。
    《诗经》之旧曲,在汉末只存这三四曲,魏晋以后就全亡了。唐代开元年问制乡饮酒礼,所传赵彦肃十二谱,《鹿鸣》、《四牡》、《皇华》、《鱼丽》、《嘉鱼》、《南山有台》,属黄钟清官;《关雎》、《葛覃》、《卷耳》、《鹊巢》、《采蘩》、《采苹》属无射清商。是现今仅存《诗经》乐曲可考者。
    但朱熹对此便颇有怀疑,理由一是,“古声亡灭已久,不知当时工师何所考而为此也”;二是说,“古乐有唱有叹。唱者,发歌句也。和者,继其声也,诗词之外,应更有叠字散声以叹发其趣。故汉晋之间,旧曲既失其传,则其谱虽存,而世莫能补”,可是开元十二谱却是一声叶一字。假如古代就只是一字叶一声,那么古诗就篇篇可歌了,何来乐亡之叹?三是开元十二谱以清声为调。(按:平调、清调、瑟调合称清商三调,为汉相和旧曲,《唐书•乐志》虽说:“调皆周房中曲之遗”,但唐以前的文献都只说清调为汉魏古曲,它是否能代表春秋以前的音乐,不免令人存疑。朱熹因此疑开元十二谱非周朝之旧,不无道理。也就是说:《诗经》的音乐在魏晋以后尽亡,开元遗声也未必足据。由于开元谱以一声叶一字,因此我们也大抵可推测那些乐师所传的声曲折谱也亡了,后世所传,乃是乐师自作之曲。犹如太和年间,左延年改杜夔所传《驺虞》、《伐檀》等曲,自作声节,而仍用旧名那般。虽然还叫《伐檀》、《驺虞》、《文王》,音乐其实迥异了。)
    诗乐并进
    这一大段乐亡的历史,显示了什么呢?
    古代歌诗,乃是音乐,词并不是*主要的。故《诗经》中有根本无词之曲,在典礼中配的乐,亦不能只由词语去掌握。像《鱼丽》、《南有嘉鱼》或《关雎》,其词都与乡饮酒无关,歌它或演奏它,乃是藉其音声以昌美礼仪罢了。
    同时,大家都知道:同一声曲,可以配上不同的歌词。《诗经》里面的那些歌,大约也就是该曲调歌谣的许多声词之一,刚好被选编入这本集子罢了。古来有孔子删诗之说,删诗其实正是选诗。所选的本是乐曲,但后世乐音既亡,这个本子就成了文辞式的诗篇总集。这情况犹如后来的宋词,选家皆依词牌或宫调,每一词牌找一两首为定式、为举例。可是因宋词之音乐后来渐渐失传,以致明清所有的词选词谱都成了文字谱。《诗经》在汉代,就是以文字谱之形式存在的。
    郑玄《诗谱序》说:上古之诗“篇章”泯弃,周初政治清明,诗人颂之,故“皆录之,谓之诗之正经”;其后政治衰乱,“故孔子录懿王夷王时诗迄于陈灵公淫乱之事,谓之变风变雅”。可见这个诗谱乃是模仿古代宗族世系谱而作的。论诗,而说篇章、说记录,且从文义与政治良窳的关系上说正变,诗歌原先拥有的音乐性质就消失了,把原属乐章的歌,转成了文字性的篇章。
    由于是文字性的诗篇,因此对诗意的掌握就只能是由文字去把搦。汉代解诗者,《汉志》所载凡六家四百一十六卷:《鲁说》二十八卷、《齐后氏故》二十卷、《齐孙氏故》二十七卷、《齐后氏传》二十九卷、《齐孙氏传》二十八卷、《齐杂记》十八卷、《韩故》三十六卷、《韩内传》四卷、《韩外传》六卷、《韩说》四十一卷、《毛诗》二十九卷、《毛诗故训传》三十卷。传、说与训故不同,传是述传,说是解说,今存《韩诗外传》犹可见其体例。但故或故训就是文字性的解释了,犹如《尚书》有《欧阳章句》及大、小《夏侯解故》。五经中,释经称“故”者,仅《诗》、《书》两经,此外就是小学类中的杜林《仓颉训纂》。班固说它是因《仓颉篇》多古字,俗师失其读,故“宣帝时征齐人能正读者张敞,从受之传,至于孙杜林为作训故”。可见训故主要是文字的解释,《尔雅•序》“释诂释言,通古今之字”,即指此。一般说来,今文学家重口说,古文学家重文本,但在汉代,解诗的今文家韩、鲁、齐和古文家毛,这四家都有“故”,亦可证当时无论今古文学派都是由文字性的诗篇来把握这部经典,而不再就音乐歌曲来看待它。今文三家之解故今已失传,以《毛诗故训传》来看,其解诗方式是这样的:
    〔葛覃,后妃之本也。后妃在父家则志在于女功之事,躬俭节用,眼澣濯之衣;尊敬师傅,则可以归安父母,化天下以妇道也。〕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兴也、覃延也。葛所以为缔络,女功之事烦辱者,施,移也。中谷,谷中也。萋萋,茂盛貌)……这是对《国风•周南•葛覃》的解释。前面〔〕内一段,称为诗序,是对诗义的解说,中间录诗;后作训诂,解释字词。其解诂,固然是文字训诂式的;其序诗亦只解义不论声。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简《孔子诗说》论《葛覃》却不是如此的:“吾以《葛覃》得氏初之诗,民性固然,见其美必欲返其本。夫葛之见歌也,则以叶萋之故也。后稷之见贵也,则以文武之德也。”明白说的是歌。同理,它论风与颂亦皆论声,如云:“邦风,其纳物也,博观人欲焉,大敛材焉。其言文,其声善”;“讼,平德也,多言后,其乐安而迟,其歌绅而口,其思深而远,至矣。”对照毛诗的解释,就会发现毛氏都只论义而不论声。故《关雎》只说:“乐得淑女以配君子,爱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之义也。”跟《论语》中孔子论《关雎》也有极大的差异。孔子说:“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在《毛诗故训传》中却完全不涉及这类音乐之讨论。……
    目录
    自序
    导论文学史的研究
    第1章 诗经的文籍化与诗篇的发展
    失落的音符
    诗乐并进
    走自己道路的诗
    第2章 楚辞的经典化与辞赋的发展
    不歌而诵的辞令
    士不遇的情感投射
    文学传统建构的错觉
    第3章 从言语侍从之臣到文章之士
    投其所好的文字艺术
    写作群体的扩张
    文学意识的自觉
    第4章 文学创作的自觉
    文学创造的心理状况
    对文学功能的认识
    文学操作技艺的钻研
    第5章 文学势力的扩大
    经典的形成
    文字主导的势力
    乐府的诗化
    第6章 文人**的形成
    士人的分化
    势力的消长
    第7章 文学经验的开拓
    风俗世相的创作形态
    仕、隐、居、游
    女性化的书写与旷观宇宙的世界观
    第8章 文体意识的表现
    文体流别的确立
    文学的辨体活动
    文体的审美要求
    第9章 建安文学的新变
    文人群体意识
    发展中的渐变
    建安体的表现特征
    第10章 议论文的文学化
    文论、才性论
    论的价值
    第11章 言辩为美的时代
    新经子学
    名理优长的社会
    言辩的趣味
    第12章 汉魏风骨的衰歇
    慷慨以使气
    忧世
    第13章 巧言令色的社会
    所谓名士
    所谓巧言
    所谓浪漫
    第14章 缘情绮靡的诗篇
    缛彩繁文
    绮靡以述情
    巧构形似
    第15章 文学技艺的强化
    文律
    先辞采而后情理
    文采斐然
    第16章 东晋文风的变化
    变动的时代
    重申名教
    抱朴
    第17章 论议人生的诗文
    以质校文
    对生命的感怀
    说理的倾向
    第18章 中和之美的典范
    人的发现
    平淡的风格
    第19章 山水游赏的类型
    才子用世
    文笔之辨
    山水游赏
    第20章 拟古而生的创造
    用典
    拟古
    变乐
    第21章 南朝文风的基调
    民歌
    乐府曲谣故事化
    隶事之风
    第22章 发现声音的奥秘
    分体论文
    四声八体
    格律之美
    第23章 永明文学的风貌
    文学超越经学
    “约句”、“准篇”
    第24章 《文心雕龙》的理论
    仿经学条例以作论
    美的客观论
    体现宋齐文学情境
    第25章 诗人社会的建构
    评诗之法
    艺术风格的独立
    文学权威的形成
    第26章 新旧文体的交锋
    各具其美善
    文体之争
    学者之文对文人之文
    第27章 主写女人的宫体
    萧梁父子
    脱离讽喻寄托
    声色大开
    第28章 《文选》与《玉台新咏》
    文学选集
    文学性的标准
    女性文学专集
    第29章 南北文风的分合
    亡国之音,哀以思
    南风北渐
    文化政策
    第30章 佛道教的新资源
    道教新思潮
    汉译佛经之文体
    第31章 对文与赋的补叙
    排偶以供喻说
    潜气内转
    齐梁*好的文字
    第32章 对说与唱的补叙
    言语之美
    小说与清谈
    市井趣味
    第33章 隋唐文学的论述
    政治与文学
    诗必盛唐?
    文化意义上的盛唐
    第34章 一格律的发展
    诗的壁垒
    诗体诗法
    立意为宗
    第35章 风格的演变
    唐人选诗
    文学史意识
    变古的声音
    第36章 尾音与新声
    文质调和
    文人身份改变
    诗体形成
    第37章 文学的社会
    受认可的价值
    作品的流布
    第38章 宫廷文学的黄昏
    帝国书写
    龙朔文风
    消逝的侍从喧声
    第39章 开天诗坛的面貌
    标签化的盛唐
    王维、岑参、孟浩然、李白
    第40章 俱怀逸兴壮思飞
    宏丽与绮靡
    新时序的因素
    第41章 安史乱后的景观
    英雄气弱
    比兴风雅
    意兴
    第42章 杜甫诗及其问题
    议论的趣味
    重“赋”的表达方式
    诗史互证
    第43章 元和体及其问题
    诗人主客图
    风格之竞争
    古今诗运关键
    第44章 文儒的古文运动
    文儒自居
    重义理、尊六经、言圣道
    道文不二
    第45章 韩愈诗及其问题
    诗文辨体
    风格源流
    一祖三宗
    第46章 义山诗及其问题
    代言叙述传统
    戏剧性的演出
    文学之本质
    第47章 温庭筠及其问题
    词本艳科?
    词的本相
    词的文学
    第48章 晚唐诗及其问题
    反晚唐观点
    诗学晚唐
    以文为戏
    第49章 被遮蔽的骈文史
    遮蔽扭曲的诠释
    骈文与古文
    约六经之旨以成文
    第50章 被扭曲的说唱史
    通俗说唱
    传奇与六朝小说
    历史叙述之传统
    出版后记
    编辑推荐语
    不依序介绍这个人作家那个作家之生平及八卦,如《录鬼簿》;也不抄撮这篇佳作那篇佳作,如马二先生湖上选文。因此从性质上说,此书与历来之中国文学史著作迥然不同。
    ——龚鹏程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