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经过
QQ咨询:
有路璐璐:

经过

  • 作者:黄荭
  • 出版社:黄山书社
  • ISBN:9787546105376
  •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01日
  • 页数:248
  • 定价:¥20.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 出版社
    • ISBN
      9787546105376
    • 作者
    • 页数
      248
    • 出版时间
      2009年07月01日
    • 定价
      ¥20.00
    • 所属分类
    内容提要
    2004年,故宫书画处助理研究员阿静(桂纶镁饰),自小听着**员工阿超伯(田丰饰)的故宫往事长大,对故宫的山洞库房有着诸多想像。东横(戴立忍饰)是名自由作家,帮故宫撰写故事,一段失恋境遇让他相信残缺只是人生必经过程。退休的阿超伯一生的故事,成为东横写作的题材,更是阿静童年的*深记忆。阿静学姐的前男友东横情愫暗生她,渐渐冷漠的东横因她有了改变。
    一日,阿静在故宫遇见了日本人岛英一郎(荫山征彦饰),原来他是汽车公司的设计师,在公司的斗争**灰意冷,想来寻找苏东坡的“寒食帖”,解开爷爷回忆的谜底……
    文章节选
    浮生一梦,然而……
    一个文本可以是打开另一个文本的钥匙,就像我们偶尔在别人的书里读到了自己的真理。
    如果把法国先锋派文学史家菲利普•雷(Philippe Foret)的小说《然而》看成是挡在我面前的一扇梦之门,开门的钥匙竞已经在无知的我手中攥了多年,那还是我做学生时译的一篇莫里斯.贝莱对梦的解析:
    常常梦是对白天忧伤的一份慰藉,或者这忧伤已经很遥远了,在“应该活下去”或“不应该想它”的压力下被渐渐淡忘了。但如果我们再坚持一会儿,任由梦走得更远、更深,在半梦半醒之间,走向别的影像、别的感受,那么就会感觉到一个抵抗的时刻,头脑空空如也,浮起一股焦躁或恼怒。这就像人们靠近那些不该看或不该知道的东西一样,他也不知道为什么自己会处于黑暗之中。这就像人们接近那无法触摸到的痛楚,伤口太深,都麻木了;但掀开覆盖的阴翳,走上前去,去触摸、去唤醒那尖锐的痛楚。
    ——《梦》,莫里斯•贝莱
    福雷的梦纠缠着一个遥远的忧伤:1995年的冬天,福雷一家三口一起度过了*后一个圣诞节,小女儿刚过完三周岁生日,一切美好得像黎明的许诺。而一月初的一个下午,一次例行的儿科健康检查打破了生活的秩序,癌症的阴霾扩散开来,直到死亡的翅翼于1996年4月25日冰冷地
    触到了它稚嫩而无辜的猎物。当痛苦隔了时间,忧伤就慢慢学会了隐喻的表达,以谜一样的外表呈现在世界的虚无面前。《然而》的谜面是三位13本艺术家(诗人小林一茶、小说家夏目漱石、摄影师山端庸介)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给读者留下了绳子的一端,你伸手去拉,或由着它自己掉下来,突然砸痛了你,一点眩晕。恍惚间,第四个故事从遗忘中浮现,你发现自己不经意已经跌进那个**的、没有尽头的梦中,另一个世界的阳光照在身上,福雷的梦,“每个人的梦”,既是过去,也是整个的人生。 Sarinagara是福雷继《永恒的孩子》、《纸上的精灵》之后在法国伽利玛出版社发表的第三本小说。Sarinagara是日语“然而”的意思,节自小林一茶(1763—1827)一首俳句的*后一词:“我知道这世界,如朝露般短暂,然而然而。”当时年过半百的一茶刚刚痛失爱女,纯美之花还没来得及绽放就凋零了,没有任何理由。面对世界突然呈现的“空”,一茶知道(福雷也知道),什么都不能填满,然而,生活总在继续,虽然从此只剩下了虚空,这虚空已足够填满此后所有的时间和全部的心灵。
    我们看到,同样也经历过丧女之恸的福雷试图在他者的文化和风景里迷失,在迷失中寻求一个启示。他的精神苦旅从巴黎到京都、从东京到神户,从小林一茶延伸到另两位日本艺术家的曲折人生:日本现代小说之父夏目漱石(1867—1916)和**个拍摄长崎原子弹爆炸罹难者的摄影师山端庸介(1917—1966)。“三次都是**的故事,当然,也总是同一个故事。……它是每个人的故事。也是我的故事。没有什么能强大到足以阻止自身的画面重现,它们从飘浮着幽灵的黄色、抽象的厚重里探出头来。”在他人的苦难中,作者的心灵与虚构非虚构的人物一起在“内疚”和“无辜”的谷底徘徊:自己和他人的疯狂、世界和存在的荒诞、牵不到手的欲爱不能。你知道闹钟*终会响,把你从梦中唤醒,告诉你那只是一个梦;你也知道,在以后的夜里,同一个梦还会继续,然而……
    从创作的角度看,《然而》是比《永恒的孩子》和《纸上的精灵》(法文版原名《漫漫长夜》)更成熟的作品,前两本书中绵延不绝的叙事节奏在这里被理智地稳住了,有了停顿和留白。对死亡萦绕不去的回忆,过去残酷的美好和现在不能忍受的缺席,仿佛只有离开,逃到地球的另一端才能找回自我的平衡,找回生活平淡的智慧——禅宗所谓“寂”的境界。在京都的孤独,在东京的迷失,直到在神户的回归,遗忘完成了它的轮舞又回到了记忆的起点,只是这一次,福雷已经学会不流露出痛苦的表情。
    日本也给了作者新的艺术形式和词语的颜色。换一个杯子,生命之酒就品出了陌生的味道。《然而》既是关于日本、关于写作的文学随笔,也是传记、寓言,或简言之小说。俳句是一种起兴,古典的格律或许真的容易平复躁动的灵魂,五七五七七,三十一个音节言说譬如朝露的人生,或者人生的某个瞬间,像一张张掉在地上的照片。一茶、漱石、庸介的故事是三个生命的三十一个断章,三十一种表情,面对浮世的迷惘、诧异、错愕和无奈。
    快乐也是有的,只是越美好的东西往往越是短暂,就像所有鲜艳的颜色,总是*先经不起岁月的冲刷,福雷深谙其中的奥妙。他为三个故事选择了不同的颜色,一茶的故事是蓝色的,哀而不伤,不是乐天,不是厌世,是一朵朵“故乡挨着碰着都带刺的花”;漱石的故事是黑色的,理智站在疯狂的边缘,和自己对峙,也和这个世界的变化无常;庸介的故事是灰色的,天地颠倒过来成了黑白照片上不同程度的灰,战争和原子弹是人性的**,癌的扩散像铺天盖地的灰土,虚无掩盖了毁灭深渊的巨大洞口。而穿插于三个故事之间的福雷自身的叙事是一种黄色的背景,时间剥裂开来记忆泛黄的那点久远的气息,沙子已经漏光,我们依然愣在那里,不是因为在梦里忘了回家的路,而是那扇门后再没有人等候。
    很明显,写作是福雷的自我精神分析,“不,我没有走出那个匿子——我一直就不在圈内——我只是围着圈子打转,想象只要有一本都书就可以让我抹却以前的那些书,让产生它们的经验变得生动。这已经是我第二本小说的主题。而从那以后,我再没有前进过一步。用一种我不怎么明白、更不愿意去承认的方式来看,我只是想用另一本书的形式摆脱自身的故事——之后再用另一本。”这就是福雷的清醒,清醒地看到自己的疯狂,看到疯狂所揭示的智慧。但福雷的情感释放和精神分析并非某种**,更不以痊愈为目的。他不愿意伤口结疤,因为结疤意味着忘却,而忘却是可耻的。忘却是对过去生活的一种背叛,他要一动不动地注视那份哀伤,直到它静止,静止成“此后”的一种人生态度。
    时间过去,《永恒的孩子》成了这份“哀伤的静止”,穿过《漫漫长夜》,《然而》……
    在女儿的墓碑上,福雷刻了一行字,詹姆斯•巴里写作的《彼得•潘》开篇的一句:“所有的孩子都会长大,除了一个……”
    除了那一个永远不会长大的孩子,那个烙在心上、不忍叫出声的名字——波丽娜,漫漫暗夜静静飞翔在纸上的精灵,那个永远的失去和失去的永远。
    十年后,福雷依然固守着他心中的哀伤,和妻子阿莉丝一起,和女儿波丽娜一起。今年年初,伽利玛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新书《所有的孩子,除了一个……》,不言而喻的书名。福雷说:“我确信文学不能拯救。它对经受了一次生死考验的个人来说是一种存在的可能方式。写作是为了记忆,而不是忘却。”沉默意味着对所发生的事情的一种默认,对死亡的一种屈服。写作是福雷抵抗和坚守的姿态,不埋葬过去,和过去一起继续活着,不是不可或缺,只是无可替代。

    2004年《然而》获法国“十二月”文学大奖的理由是作者“投身于当今真正的文学创作”。的确,在城市的喧嚣和自我的浮躁里阅读这样的文本,容易让人变得婉约,变得古典。虽然有时候痛苦也会尖锐得让人窒息,比如漱石的疯妻和庸介照片上的母亲,被命运湮没,喑哑的挣扎只是一个无谓的动作。幸而我们还有诗歌,还有一茶“然而”的慰藉。仿佛在我之前,我就已经存在了,没有重量的坠落或飞升。*终,我也一定可以学会这种静静的注视,一动不动。无雪的冬天,福雷的文字如一场遥远的雪落在我有些倦怠的眼里,化了,一点指尖抚在琴上的幽凉:
    闲庭落松花
    自在青苔井底蛙
    短歌对夜长
    墨深梦浅蝶飞去
    青红橙绿舞昏黄
    谁在唱?是我,也不是我……
    ……
    目录
    序:那些花儿
    **辑:“天空中没有翅膀的痕迹,但我已飞过”
    浮生一梦,然而……
    从异地到他乡
    无法拒绝,必然无法拒绝的杜拉斯
    撑着小阳伞……
    玫瑰的故事
    过去的灰尘
    风、沙和星星
    “今天早上,我也修剪了我的玫瑰”
    风月无边
    疯了疯了,不怕不怕!
    悬念的网
    女人的心会逃
    起自心底的风雨
    被花的闪电击中
    美狄亚的火焰和海水
    激情,那只永不回头的小狐狸
    第二辑:“手掌中盛住无限”
    “大吸一口气,就是阅读。”
    除却巫山
    奇迹
    《哈姆莱特》和“黑色幽默”
    呼唤“个人”
    历史的断章
    幕后的牵引
    “有何胜利可言?”
    童年的事
    韦科尔看中国
    相信彩虹的诗人
    他人的风景中读自己
    桑贝的《一点巴黎》
    女性和文本
    昆德拉的春天
    废墟上的坚守
    杜拉斯的东方情结
    又是五月:街石依旧,潮汐不再
    中国“美女作家”风潮在法国的遭遇
    第三辑:“似是故人来”
    走近福楼拜
    也是芦苇,也是橡树
    巴黎,寻找巴金踪迹
    “我们活着,仅此而已!”
    孤独的探索者
    “十五岁,我给波伏瓦写了信……”
    是杜拉斯让我结识……
    编辑推荐语
    《经过》是一个很别致的书名,打开它便不能不被所有的下一篇所诱惑。《经过》也是黄荭的人生:除却求学和教学,还有在法兰西游学的
    浪漫。但浪漫并非此书的主旨,而只是弥漫其间的一抹飘飘渺渺的情调,氤氲着她对法国文学和文化可感可触的描述。
    阅读和翻译是黄荭的一对翅膀,他者之书也烛照了译者的行履。用东方的美文来诠释西方的经典,应该是她不懈的追逐。于是我们在字里行间中果然读到,她那么轻松而又深邃的文字,快乐着,却又缓缓地忧伤。
    ——作家 赵玫
    这本书可爱极了,你可以躺着看,你也可以歪着看,你还可以边走边看,——如果你对中法文化的交界处抱有敬意,你不妨正襟危坐。
    ——作家 毕飞宇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