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辑:浓度*高的文字
在废纸堆里,自我流放
三十五年来,汉嘉用一台打包压力机处理废纸。在废纸中,从百科词典到艺术哲学无所不有。汉嘉肮脏的身上蹭满了文字。工作之余这个手持铲子的老工人每天阅读一本好书,字字句句都经过充分咀嚼。但这份工作是如此底层如此肮脏,汉嘉的手指总是被暗藏在废物堆的刮胡刀片划伤,遇到从屠宰场上运来的血肉模糊的废纸,还会被成群的苍蝇围绕,他的额头上留存着拍死的苍蝇,袖筒里窜出小老鼠来,以至于他去啤酒店要一杯酒水,服务生都会厌恶地远离他。
就是这样一个卑微的废纸回收站的工人,却定时给教会图书馆和民族学教授免费赠送好书。他会为了将普鲁士王家图书馆的精美藏书作为战利品,按照废纸价格:每公斤售价一外汇克朗装上火车卖给瑞士和奥地利而产生犯罪感。“那时候我已在内心找到了力量,使我目睹不幸而漠然处之,克制自己的感情,那时候我已开始懂得目睹破坏和不幸的景象有多么美……”
这部小说的开头让人莫名其妙艳羡了一瞬间,仿佛知识的获得的��是那般享受的过程。之后在他的层层披露中才恍然大悟,这个特殊课堂的脏乱差可谓到达极点。人生的回忆就在这些和废品打交道的时刻被挖掘出来:母亲的骨灰、舅舅腐烂的尸首;总是因沾染粪便而备受歧视和嘲笑的曼倩卡;只需要升起炉火做一锅土豆炖香肠,偶尔也想放放风筝,*终死于集中营的无名姑娘;坚信会有漂亮的照片送给她们,终日辛苦劳作的茨冈女人……和岁月有关的爱和悲凉的片断,在这个老鼠遍地的地下室里悠然浮现。甚至耶稣和老子也会现身在卑微的地下室里,被汉嘉看出两厢对比后的奥秘。
知识、想法、回忆和苍凉,汇集了争战的老鼠、疯狂的苍蝇、轰鸣的机器,造就了属于一个孤寡老人的“过于喧嚣的孤独”。因为对人类文明的珍惜,便有了一种新的表现方式:在每一个废纸包里放一本摊开的书,连同免不了被同时挤压致死的肮脏动物,成为一个方方正正的包裹,外层包上名画复制品。这喧嚣是我们无法凭空想像的,只有当一个人闭上嘴巴,内心却变得无边无际时,才会有此等喧嚣。
到*后,当他眼看着年轻人和孩子们练习将崭新的书籍扯下封皮,将书瓤扔给机器,连看都不看一眼,书都被这些手扯得毛发倒竖;而正是这些年轻人和新型打包机器即将代替他的位置以及他和所有老式打包工人边处理废纸边看书的工作方式;他开始不断地重复说“天道不仁慈”。处理废纸变成了没有人性的工作,这让汉嘉心痛不已。*终他失去了工作——**率的年轻人和新机械接替了他的岗位和他的水压打包机——于是,他失去了一切。
你会看到当一个人失去三十五年来**的生存方式和喧嚣的孤独时,生命就此打上了死结,无以延续。他在微微的醉态中看到整个布拉格从外延到自己所在的地点,全部被挤压,打成一个巨大的废物包裹。这究竟算不算发自卑微个人的对世界极至的无望呢?
也许是这样的暗示,或是不可避免的绝望,他真的将自己送往三十五年来朝夕相处的压力机器。他*终将自己也打成了包——以他钟爱并熟悉的终结方式,安静地迎接不仁慈的命运,把自己等同于哲学和名画。
天道不仁慈。原本应该神圣的书本,本该人性的人,都会改变各种形式以证明天地人间的无法仁慈。虚伪、狂热、粗鲁、战争乃至现代化,都会将人变成被抛弃的对象。总有人被以不同的理由处死、耻笑、遗忘。而在此,这个在地下室与老鼠为伍的老汉嘉即便饱学经书又能奈何。
这个故事骇人听闻的结局,在老汉嘉讲述了自己的一生之后,变得那么合情合理。
我也读了赫拉巴尔的《我曾服侍过英国国王》,一部关于小个子饭店服务生的人生悲剧。故事纠结在二战的背景中,这个捷克服务生由卑微到富有,却以某种丧失民族立场的背叛为前提。他的人生准则简单而强大,只是想拥有一问属于他自己的**的饭店,成为百万富翁。离奇之处在于,因德国妻子留下的几张邮票而成为百万富翁的他,却宁可坐监狱,也要首先被承认为百万富翁。贫富**历来互相歧视,但到了他这一步,已成讽刺,却让人为之悲悯。人生为何而存在呢?单纯的普通人若有一个坚定的理想,是伟大还是更可怜。
赫拉巴尔的这两部小说都精简短小,却处处可见他的良知和悲悯之心。那些纠缠在战争、政变等等重大人类社会变革中的小人物,都以其特有的智慧、坚忍和幽默感让人心痛。
和他的短篇小说截然不同的是,《过于喧嚣的孤独》和《我曾服侍过英国国王》采用的都是**人称自述,几乎没有分段,一气呵成。回忆中穿插感想、写实中夹带虚幻,如行云流水一般,没有一丝一毫的生涩。这样精彩乃至离奇的人物命运都会引发读者产生一种迫不及待的阅读需求和快感。若确定这是一种现实主义的描写,我们就不得不格外重视其中的超现实笔法,他的自述不亚于“百年孤独”式的拉丁魔幻。出其不意的对比,超出知识分子常识之外的细节,都将令满足于温饱城市生活的人震撼,并产生****的联想能力。
这样滔滔不绝地倾诉,带着悲天悯人的黑色幽默,还能及时打住,巧妙转场,有多少人能做到?罪恶感和仁慈的默许在共同考验人的良心;罪孽,有时源自自己内心的背叛;束手无策地面对现实,默许那些罪名并不成立的事实罪行在我们面前大摇大摆;这个名叫汉嘉的废纸打包工人让我觉得心灵有多么矛盾,而想像可以怎样的无边无际。也许你会说,我们的生活中没有那样悲惨死去而又被浪漫埋葬的舅舅、那样失踪并死于集中营的姑娘,即便我们是废品工人,也不会有那么多梵高名画复制品,可以让我们包裹出二十一个像金灿灿向日葵的废品方包……太离奇了,这是一个有艺术想像力的知识分子的自我幻想。
归根结底,我看小说不是为了看到“真实”,而是“某种被指出的真实”,为了这个目的,作家才能发挥想像力,以便让我们痴迷,乃至从满是苍蝇和老鼠尸体的废品地下室中获得对人生的悲悯感知力。看透了这“某种真实”的,是作者,也是他创造的主人公老汉嘉,正是作者赋予老汉嘉这种敏锐而苍凉的感悟才显得越发感动人心。
我们只能在极少的时刻感受这种人性中*善良的悲悯。甚至当世界众多角落里上演着比小说更失真的杀人放火、战争和叛变的时候,我们在报纸电视的前面,充当一个似乎什么都知道的白痴。个人命运在城市生活的温饱舒适中已经被片面地改写了,人们兢兢业业地控制自己的生活,跟随主流的幸福和平安,因而在没有战事的和平岁月里,有*多数量的凡人只能在个人生活的悲喜交集中体味一下世间苍凉,大多是自怜。好日子的副作用便是让人丧失感知力,尤其对他人。也许这便是这位捷克作家赫拉巴尔一生从事底层工种的原因。多变的捷克,象牙塔本来就不可能存在,所以不如正面迎接生活的真相。
赫拉巴尔的一生是让我羡慕的,如果羡慕也可以是躲避的代名词的话。他本人是法学博士,大学毕业后却坚持从事*底层的劳动,他做过废纸回收站的工人、炼钢工人、仓库管理员、推销员、舞台布景工等等职业,也当过兵。他的**部作品是在四十九岁才问世的。其经历,因有文学创作的成果作证,成为“艺术来自生活”的典型范例。没有真实的劳动和生活,他便不可能写得出这样的小说。但从另一个角度思考,正因为他是一个自觉的、不折不扣的知识分子,所以才会如此选择,并完成艺术的总结。其吃苦耐劳的品质**让人钦佩,而*打动人心的是他作为知识分子对人性、民族、**、历史的自觉关怀和几乎是无限的耐心。有一些东西,的确需要如汉嘉那样“三十五年”如一日地咀嚼、磨和蹭、在巨大的反差中才能获得。
萨义德在论述知识分子的时候特别提到一个概念,真正的知识分子应该有自我流放的觉悟。赫拉巴尔不仅早早觉悟了,还发自内心地喜爱
这些鲜活有力的劳动生活。他笔下的服务生逗趣而偏执、打包工认真而天真、炼钢工人热情而生气勃勃,这些差不多都是禁于斗室的清高知识分子恰好欠缺的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