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大家讲国学:梁启超讲国学
QQ咨询:
有路璐璐:

大家讲国学:梁启超讲国学

  • 作者:梁启超
  • 出版社:华文出版社
  • ISBN:9787507528879
  •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01日
  • 页数:356
  • 定价:¥29.8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 出版社
    • ISBN
      9787507528879
    • 作者
    • 页数
      356
    • 出版时间
      2009年10月01日
    • 定价
      ¥29.80
    • 所属分类
    内容提要
    国学经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传世之作,思考和表达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其智慧光芒穿透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是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财富。
    阅读国学经典,是一种以一当十、含金量极高的文化阅读;
    阅读国学经典,可以看成败、鉴是非、知兴替;
    阅读国学经典,可以陶冶情操、增加才情;
    阅读国学经典,可以改进思维、把握规律,增强哲学思考和思辨能力;
    阅读国学经典,可以知廉耻、明是非、董荣辱、辨善恶;
    阅读国学经典,可以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事、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不断提高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
    文章节选
    **篇 要籍解题及其读法
    《史记》
    《史记》之史的价值
    然则《史记》不复有史的价值耶?是又不然。据《自序》:“司马氏世典周史。”古代学术,率为官府所专有,而史官尤为其渊海。谈、迁父子入汉,世守其业。自序云:“百年之间,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太史公仍父子相续纂其职。”盖当时具备作史资格者,无如迁父子。故谈临终以此责迁,而迁亦毅然以此自任。前此史家著述成绩何如,今不可尽考。略以现存之几部古史观之,大抵为断片的杂记,或顺按年月纂录。其自出机杼,加以一番组
    织,先定全书规模,然后驾驭去取各种资料者,盖未之前有。有之,自迁书始也。《自序》云:“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此迁自谦云尔。作史安能凭空白造?舍“述”无由。史家惟一职务,即在“整齐其世传”。“整齐”即史家之创作也。能否“整齐”,则视乎其人之学识及天才。太史公知整齐之必要,又知所以整齐,又能使其整齐理想实现,故太史公为史界**创作家也。
    《史记》创造之要点,以余所见者如下:
    一、以人物为**。历史由环境构成耶?由人物构成耶?此为史界累世聚讼之问题。以吾侪所见。虽两方势力俱不可蔑,而人类心力发展之功能,固当畸重。中国史家,*注意于此,而实自太史公发之。其书百三十篇,除十表八书外,余皆个人传记,在外国史及过去古籍中无此体裁。以无数个人传记之集合体成一史,结果成为人的史而非社会的史,是其短处。然对于能发动社会事变之主要人物,各留一较详确之面影以传于后,此其所长也。长短得失且勿论,要之太史公一创作也。
    二、历史之整个的观念。从前的史,或属于一件事的关系文书——如《尚书》,或属于各地方的记载——如《国语》《战国策》,或属于一时代的记载——如《春秋》及《左传》。《史记》则举其时所及知之人类全体自有文化以来数千年之总活动冶为一炉,自此始认识历史为整个浑一的,为**相续的。非至秦汉统一后,且文化发展至相当程度,则此观念不能发生。而太史公实应运而生,《史记》实为中国通史之***。自班固以下,此意荒矣!故郑渔仲(樵)、章实斋(学诚)力言《汉书》以后“断代史”之不当。虽责备或太过,然史公之远识与伟力,则无论何人不能否定也。
    上二项就理想方面论。
    三、组织之复杂及其联络。《史记》以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组织而成。其本纪及世家之一部分为编年体,用以定时间的关系;其列传则人的记载,贯彻其以人物为历史主体之精神;其书则自然界现象与社会制度之记述,与“人的史”相调剂;内中意匠特出,尤在十表。据桓谭《新论》谓其“旁行斜上并效周谱”。或以前尝有此体制亦未可知。然各表之分合间架,总出诸史公之惨淡经营。表法既立,可以文省事多,而事之脉络亦具。 《史记》以此四部分组成全书,互相调和,互保联络,遂成一部博大谨严之著作。后世作断代史者,虽或于表志门目间有增减,而大体组织不能越其范围。可见史公创作力之雄伟,能笼罩千古也。
    四、叙列之扼要而美妙。后世诸史之列传,多藉史以传人。《史记》之列传,惟藉人以明史。故与社会无大关系之人、滥竽者少。换一方面看,立传之人,并不限于政治方面,凡与社会各部分有关系之事业,皆有传为之代表。以行文而论,每叙一人,能将其面目活现。又极复杂之事项——例如《货殖列传》《匈奴列传》《西南夷列传》等所叙,皆能剖析条理,缜密而清晰,其才力固自复绝。
    上二项就技术方面论。
    要之《史记》价值,久为学界所公认。吾侪赞美,适成赘词,反不如攻其
    阙失,犹足附于史公忠臣之列。今姑述此四项,致吾敬仰云尔。
    《史记》成书年代及后人补续窜乱之部分
    现存古书,十有九非本来面目,非加一番别择整理工夫而贸然轻信,殊足以误人。然别择整理之难,殆未有甚于《史记》者。今欲从事研究,盖有先决问题二:一、为《史记》是否已成书之问题,二、为史记记事*终年限问题。
    《史记》是否已成书耶?按《自序》则百三十篇粲然具备,似悉出史公手定。故此问题,二千年从未发生。然据《汉书·司马迁传》已云:“十篇有录无书。”《后汉书·班彪传》亦云:“十篇缺焉。”注家谓“迁没之后亡”,则认为书本完成后乃亡佚云尔。吾细考史公年历,则不能无疑。《报任安书》自述下狱时事,云:“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则其时书尚未成可知。时天汉三年也。自此以后,去太史令职而为中书令,“金匮石室之藏”,不复能如昔时之恣其紬读。又近侍尊宠,每有巡幸,无役不从。依《汉书·武帝纪》所载:“太始二年,正月,行幸回中,登陇首。三年,正月,行幸甘泉。五月,行幸东海至琅邪成山,登之罘。冬乃归。四年,三月,行幸泰山。四月,幸不其。十二月,行幸雍,西至安定北地。”此皆史公宫中书时事,计数年间能安居京师从事著述者殆无几日,《报任安书》所谓“卒无须臾之间得竭志意”,盖实情也。《报任安书》已经考定为太始四年冬间作,玩其语气,史确未成。《书》云:“仆诚已著此书,则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下又云:“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则书未成而前辱未偿明甚。越二年而巫蛊难作,史公存亡已不可考矣。然则书竟不成而赍志以没,未可知也。信如是也,则《史记》之有缺篇,非亡佚而原缺也。而今本乃百三十篇,一无所欠,其果为迁书之旧耶否耶?
    《史记》所记事,以何年为*终年限耶?据《自序》曰:“故述往事,思来者,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集解》:“张晏曰:武帝获麟,以为述事之端。上包黄帝下至麟止,犹《春秋》止于获麟也。”《汉书·扬雄传》云:“太史公记六国,历楚汉,讫麟止。”《后汉书·班彪传》云:“太史令司马迁,上自黄帝,下讫获麟,作本纪、世家、列传、书、表凡百三十篇。”上据迁所自言及扬雄、班固言(《扬雄传》,雄所自作,班书全采之。《班彪传》,班固作,范书全采之)。则“麟止”一语,殆为铁案。案武帝获麟,在元狩元年冬十月(西纪前一二二)。孔子作《春秋》讫于鲁哀公十四年西狩获麟,《史记》窃比《春秋》,时亦适有获麟之事,故所记以此为终限。然则《武帝本纪》当叙至元狩元年十月止,年表、世家、列传称是。凡此年以后之记事,皆非原文。此标准宜为*可信据者。
    虽然。本书所载元狩元年以后之事甚多,而年限亦有异说。其年限之异说。则:
    一、讫太初说。
    《太史公自序》*末一段云:“余述历黄帝以来,至太初而讫。”《汉书叙传》云:“太初以后,阙而不录。”太初凡四年,若讫太初四年(西纪前一○一),则逾麟止之限二十二年。
    二、讫天汉说。
    《汉书·司马迁传赞》云:“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讫于天汉。”《史记》之《集解》《索隐》《正义》皆主是说。天汉接太初后,凡四年。若讫天汉四年(西纪前九七),则逾麟止之限二十六年。
    三、讫武帝末说。
    《建元以来侯者年表》末附:“褚先生日:太史公记事,尽于武帝之末。”武帝*末一年为后元二年(西纪前八七),若讫于此,则逾麟止之限三十六年。
    上第二第三两种异说出自后人之口。且暂置不理。惟**异说之讫太初,则与讫麟止语同出《自序》。一篇之中,矛盾至此,实令人迷惑。查“讫麟止”语,在《自序》大序之正文中,“讫太初”语,乃在小序之后另附一行,文体突兀不肖。又《汉书》本传全录《自序》而不载此一行,似班固所见自序原本,并无此语。衡以史公窃比《春秋》之本意,固宜以“麟止”为断也。但太初、天汉事,尚为史公所及见耳。今本《史记》,不独太初、天汉事盈篇累幅也,乃至记武帝后事者,且不一而足。如:
    一、《酷吏传》载:“杜周捕治桑弘羊昆弟子。”事在昭帝元凤间(西纪前八○至七五),距武帝崩六年至十二年。
    二、《楚元王世家》云:“地节二年,中人上书告楚王谋反。”宣帝地节二年(西纪前六八),距武帝崩十九年。
    三、《齐悼惠王世家》载:“建始三年,城阳王景卒。同年,菑川王横卒。”成帝建始三年(西纪前三○),距武帝崩五十七年。
    四、《将相名臣表》武帝后续以昭、宣、元、成四帝,直至鸿嘉元年止。成帝鸿嘉元年(西纪前二○),距武帝崩六十七年。
    ……
    目录
    出版前言
    序言 治国学的两条大路
    **篇 要籍解题及其读法
    自序
    《论语》《孟子》(附论《大学》《中庸》《孝经》及其他)
    《史记》
    《荀子》
    《韩非子》
    《左传》《国语》
    《诗经》
    《楚辞》
    《礼记》《大戴礼记》(附《尔雅》)
    第二篇 梁启超讲史
    中国之旧史
    史学之界说
    历史与人种之关系
    论正统
    论书法
    论纪年
    第三篇 梁启超说先秦诸家
    论**学术思想勃兴之原因
    论诸家之派嗣
    先秦学派与希腊印度学派比较
    第四篇 梁启超谈儒
    鲁家思想
    其一
    其二
    其三
    其四——孟子
    其五——荀子
    儒学统一时代
    其原因
    其历史
    其派别
    其结果
    清代儒学
    清代经学之建设——顾亭林 阎百诗 附:胡朏明 万充宗
    清代两畸儒——王船山 朱舜水
    清代程朱学派及其依附者——张杨园 陆桴亭 陆稼书 王白田 附:其他
    第五篇 梁启超释佛
    中国思想史上的佛学时代
    发端
    佛学渐次发达之历史
    诸宗略纪
    中国佛学之特色及其伟人
    佛教教理在中国之发展
    中国佛法兴衰沿革说略





    附录 佛教大事表
    粱启超谈玄奘



    第六篇 梁启超论道
    道家思想
    其一
    其二
    老学时代
    梁启超年谱
    编辑推荐语
    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胡锦涛 中国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醇厚中和、刚健自强的人文品格和道德标准,不仅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着巨大影响,也为中国人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它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温家宝 **传统文化书籍包括历史经典、文学经典、哲学经典、伦理经典等多个方面。领导干部要通过研读历史经典,看成败、鉴是非、知兴替,起到“温故而知新”、 “彰往而察来”的作用;通过研读文学经典,陶冶情操、增加才情,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通过研读哲学经典,改进思维、把握规律,增强哲学思考和思辨能力;通过研读伦理经典,知廉耻、明是非、懂荣辱、辨善恶,培养健全的道德品格。总之,要通过研读**传统文化书籍,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事、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不断提高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 ——习近平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