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与《德道经》、《周易》一样,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元典之一。“修之身,其德乃真”的中华道德文化,通过返观内求,“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感格自然天地,彻悟宇宙真理。古有“岐黄源于道”之说,中华传统医学*早是在道学基础上诞生的科学,传统医学的许多内容都源自于道学;中国历史上众多的医圣,大都是道学的佼佼者。药理与事理相合,医法与心法不二,古人又云:“医道通天道”。
黄帝,居五帝之首,与三皇时期的伏羲共为中华人文始祖。在伏羲“造书契,作甲历,定四时,造琴瑟”的基础上,他与群臣“造文字,定干支,作甲历,作音律”,带领先民开发原始农业,研讨医药经典,发明指南仪,制造干戈、战车,烧制陶器,冶炼宝铜,立铜为币,使官有官室,民有定居,集五行之大成,对人类文明作出了**贡献。据史料记载,黄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修之身”而治天下的—位奇才,他曾问道于广成子的故事在《庄子·在宥》中有详细记载。他在修身达到“****”境界、明了自然本质后,为后世留下了《黄帝内经》,这是上古圣哲体悟大道的智慧结晶,是中国古代医典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