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中国文化的展望
QQ咨询:
有路璐璐:

中国文化的展望

  • 作者:殷海光
  • 出版社:三联书店上海分店
  • ISBN:9787542617217
  • 出版日期:2009年09月01日
  • 页数:443
  • 定价:¥39.8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殷海光的著作和思想,是20世纪中期中国思想界的耀眼华章;他所成就的道德人格和智慧,是值得知识界珍视的精神遗产。
    本书是殷海光晚年*重要的著作,是现代思想史上一部重要文献。书中采用西方社会科学(特别是文化人类学)的一些概念及逻辑分析的方法,讨论近代百年中国历史文化的变迁。作者具有开阔的视野,能把中国作为世界体系中的一部分来对待,能以世界的、全局的眼光来展望中国文化,对读者颇具启发意义。
    文章节选
    **章 天朝型模的世界观
    世界观(weltanschauungen)是吾人对于生命、社会及其制度之全部展望。世界观又是一个价值体系。这个价值体系是以全体为对象,或以已知的或可知的东西为对象。世界观是一个民族或群体所定的文化公设(culturalaxioms of groups),或者是格兰维勒(Joseph Glanvill)所说的“意见的气候”。既然如此,世界观是一个民族或群体当做现成的东西来普遍接受的。于是,它既不能证明,也不需证明。它只能在长时期里发展,而很少受理论的影响。依此出发,一个人或一群人可以观察或解释他或他们所在的世界。这里所说的“天朝型模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一个例子。
    在这个地球上,许多伟大的文明个别地创造了不同的世界观。这些不同的世界观各有其不同的特色。天朝型模的世界观是怎样的一种世界观呢?这可以从它投射的符征系统、对外态度、对己认识等等方相(aspects)观察出来。
    中国文化发展出一个观念,就是自视为一个自足的系统(a self-sufficient system)。在这个系统里,不仅一切人理建构是优于一切,而且实际的物质生活之所需也无待外求,外人则必需中国的货物在这种心理状态之中,中国与外国于一八���一年以前根本不曾有过近代意义的外交。中国根本感觉不到有何正式外交之必要。这并不是说,在一八六一年以前中国与外国未曾有过实际的交涉。有的,可是这些交涉都是从“天朝君临四方”的态度出发,来“以大事小”。复次,中橱在鸦片战争以前也不是没有和外国通过商。但是,“上国”视那些通商行为不过是些微不足道的商贾小民细事,从来没有把这类事情放在核心价值的地位。
    在鸦片战争以前,中西在陆路和水路都有许多接触。荷兰、葡萄牙和西班牙等国屡次遣派使节到中国来,要求订约通商,而清朝的政府把他们视为进贡的使臣,命令他们向皇帝或御座行三跪九叩首的礼节。这些使节为了达到通商的目的,只好勉强遵从。一七九三年,英国遣派特使马嘉尼(Macartney)到中国来谈判通商与传教事项。清朝政府又援前例把他视作注贡使节,要他打起“英吉利朝贡”的旗字。乾隆皇帝在热河行宫赐见,又要他行臣下觐见皇上的大礼。岂知这位“英夷”跟从前的那些“夷人”不同,坚持不肯。经双方再三磋商,算是用谒见英王的礼节谒见乾隆皇帝了事。因此,马嘉尼弄得空手而回。
    一八一六年,英国遣派使节阿门赫斯(Amherst)来中国办交涉。清朝政府还是把他当进贡的使臣看待。这次为了在天津赐宴,清朝政府要他向皇帝牌位行三跪九叩首的礼节而被他拒绝,和不依照规定日期入京觐见嘉庆的事端,惹得嘉庆大发雷霆,说阿门赫斯傲慢无礼,目无“天下共主”,降旨敕令他马上出京回到英国去。这还不算,他又下了一道训饬英王的敕谕以图“转圜”。但是口气完全是上国对藩邦的辞调。
    一八三四年,英国政府遣派律劳卑(William John Napier)东来和中国政府交涉。当时英国外相巴门斯顿(Palmerston)训令律劳卑,要他在抵达广东时,即行直接写信告知粤督卢坤。巴门斯顿不知道他所下的这条训令是从他认为毫无问题的基础出发的。这个基础是说,律劳卑具有公使的身份。以具有这种身份的人写信给中国的总督,岂有不可之理?殊不知这里就有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就触及当时中国文化对“夷人”以及商人的态度。依照当时中国的习俗和官方法令,总督怎可与“夷人”直接通函?律劳卑径行到了广州,并且直接写信给粤督,希望晤面,并且商议一切有关事宜。他的信函递交总督署的门卫官。门卫官说,一切“夷禀”须由洋商转呈。后来守城官员说“夷人”直接函禀有违先例,而且封面系用平行款式,拒不收受。行商的人劝律劳卑改用呈文形式,由行商代为转呈。律劳卑认为国际贸易互相有利,且英国的国势不弱于中国,所以一定不肯。粤督卢坤认为新来“夷目”不懂成规,擅自跑到广州来滋扰生事,于是下令通译人等向律劳卑“开导”,制止其“目无法纪”的行动;并且说中国大臣向例不许与外人私通信函,因此该“夷目”来信当不受理。他所依据的道理是“大夫无私交”的“春秋之义”。因此,道光皇帝批谕说他“所办尚妥,所见亦是”。一八三八年英国东方舰队到广东示威。嘉理义律(Chales Elliot)到广州为舰队司令代呈事件,要求免写禀字,以后有事传达,派人递信。总督邓廷桢拒绝不收。舰队长官派人送信给水师提督关天培,请他代呈,也没有得到许可。英国人吃了一顿“闭门羹”。
    从以上的陈列,我们可以知道天朝型模的世界观含蕴着下述几点:
    (a)自我**的。这种观念就是把“咱们中国”看做世界的**,其他的地方都是中国的边圉。这种观念之形成,主要有两个原因:**是历史的原因。中国自古代就逐渐形成天下定于一尊的世界**观念。《尚书》里有所谓“元后”。这一“元后”位于“群后”上面。它是天下的“共主”春秋战国时代,诸侯并起。诸侯之间的政治地位,有些类似近代欧洲各国之间的平等关系。可是,在诸侯上面,还有一位大家至少在表面不能不拥戴的天子。“天无二日,民无二皇”的观念逐渐形成。到了秦朝,“一匡天下”的观念型模就制度化了。这种观念,到了近代,就成“统一”观念。这个观念的这个线索的发展,在中国可说是“深入人心”。因此,一般中国文化分子总认为“统一”是常态,也是治世的境象;“分裂”是反常,也是乱世的现象。因为有这种牢不可破的观念型模在心里运作,再加上许多其他因素的作用,所以一般中国文化分子常常不惜重大的代价来企求“大一统”的局面之出现。大清统一帝国崩溃以后几次大规模的“革命”战事,都含统一运动的意义。所以,中国不易出现欧洲比较稳定的分立的近代国邦,民国初年的“联省自治”运动也终于昙花一现。第二是地缘的孤立和地理知识的贫乏。这二者之交互影响形成中国文化分子轻视其他国邦的态度。中国文化一向不注重地理知识,尤其是不注重外国的地理知识。因为中国不愿意和别的**打交道,没有吸收外国地理知识的必要。自我重要感(the sense of self-importance)加上地理知识缺乏,于是很自然地自以为位居天下之中。殊不知地球是圆的,任何一国都可以把自己看做位居天下之中,因此任何一国都可以自命为“中国”。这种想法,似乎很合逻辑,但是却不合于中国的文化意识。我们且看这一段话就可明了:
    (5)地图 利玛窦来华传教,绘有《舆地全图》,印送给中国士大夫,以便与他们交结。可是该图把中国放到稍为偏西的地方,不放在正中,而就全图比较起来,中国又似乎很小,这就难免引起中国人不愉快之感了;因为中国人一向的理想,以为中国是居天下之正中,而领土又是*大的。《圣朝破邪集》卷三载魏浚《利说荒唐惑世》云:
    近利玛窦以其邪说惑众。……所著《舆地全图》,及沈洋窗渺,直欺人以其目之所不能见,足之所不能至,无可按验耳。真所谓画工之画鬼魅也。毋论其他,且如中国于全图之中:居稍偏西而近于北。试于夜分仰观,北极枢星乃在子分,则中国当居正中;而图置稍西,全属无谓。……鸣銮(中国之北)、交趾(中国之南),所见相远,以至于此焉得谓中国如此蕞尔,而居于图之近北?其肆谈无忌若此!信之者乃谓其国人好远游,斯非远游者耶?谈天衍谓中国居天下八分之一,分为九州,而中国为赤县神州。此其诞妄,又甚于衍矣。
    这种在地理知识方面以中国为“天下之中”的观念被地理科学知识刮掉了。可是,这种意识近年来在“历史精神文化”的大议论中依然健在。谈文化的人士还须多接近文化科学。
    (b)不以平等看待外国。中国文化分子一向把在中国邻近的民族看做是“东夷”、“西戎”、“南蛮”和“北狄”的“化外之民”。这些“化外之民”比咱们要低一等。即令到了鸦片战争前后,还是把这种观念扩大应用于西方人。例如,中国官方把英国人叫做“英夷”,把办理外交叫做“夷务”。勒托雷(Kenneth Scott Latourette)说中国与*大多数其他文明国邦比较起来,是在孤立状态之中。这种孤立状态也许使得中国人形成许多特征。中国人内心深藏的对自己**的骄傲,一部分是由于孤立所致。在过去,中国人认为凡与中国有密切接触的其他文明都是从中国文明传衍出来的,而且照中国人看来,那些文明不及中国文明。
    一八三四年八月二十二日,广州行商通知前来交涉商务的律劳卑,说是明天有三位中国官员来访。到第二天,官员三人来到商馆。通事依照习惯,把官员的座位陈列在上面。但是,这位律劳卑把座位改为西方**会议的形式。于是,为了这个问题,双方争执起来。这三位官员站立门外两个钟头之久,才肯让步进屋就座。在这一连串的通商交涉中,英国人处处要求地位平等,而中国天朝硬是处处要显得比“英夷”高出一等。嘉庆皇帝说英国“蕞尔夷邦,何得与中国并论”!两国的世界观没有碰头!鸦片战争爆发。一八四二年八月十日,英国舰队经镇江西上,南京已经暴露在英国炮口之下了,道光皇帝才知道中国的“兵威”不可靠,方允准耆英等人与“英夷”议和的奏请。但同时他又装腔作势地说:“万一仍不受抚,不得不大张挞伐,奋力攻剿。”又说:“……如情词恭顺再遣职分较大之员,速行定议。倘竟桀骜不驯,难以理喻,现在兵力已集,地险可守,全在该大臣等激励将士,或竟出奇制胜,懋建殊勋,该大臣之功甚伟也。”仗是败得一塌糊涂,但是观念还是胜利的!一八六○年英法联军之役以后,英国、法国、俄国和美国的**在北京设立。中国政府所面临的一大难题就是“觐见”问题。为了这个问题,朝廷大臣辩论三个月。有的赞成,有的反对,有的主张对外使“陈兵以惧之”。同治皇帝不能决断。边宝泉奏请“皇上独伸乾断,以不见拒之。并谕中外大臣严设兵备,以崇朝廷尊严之体,以杜外夷骄纵之萌”。外使入觐还有仪节问题。外使不肯行跪拜叩首之礼。翰林院编修吴大澂说:“我国定制从无不跪之臣。”在他心目中,还认为这些外使是“贡臣”那一类的代表。既然如此,如果他们对咱们上国皇帝不行跪拜叩首礼,那末不仅是破坏“列祖列宗所遗之制”,而且会使普天臣民愤懑不平。……
    目录
    序言
    **章 天朝型模的世界观
    第二章 什么是文化?
    一 清开道路
    二 文化的定义
    **组 记述的定义
    第二组 历史的定义
    第三组 规范性的定义
    第四组 心理的定义
    第五组 结构的定义
    第六组 发生的定义
    第三章 文化的重要概念
    一 文化的变迁
    A 濡化
    B 文化价值的移接
    C 文化与性格
    二 本土运动
    三 文化的罗聚形态
    四 文化的特征
    五 文化价值与生物逻辑过分违离的问题
    六 文化对文化的倚赖
    七 历史与文化
    八 文化的繁缛化
    九 文化理想与文化现实
    十 文化与价值
    十一 文化的普同基础和特殊形色
    十二 文化所在的层次、原料和功能
    第四章 近代中国文化的基线
    一 家
    二 中国社会的基型
    三 社会的层级
    四 我族**主义
    五 离隔和心性凝滞
    六 合模要求
    七 长老至上
    八 地位与声威要求
    九 两性分别森严
    第五章 中国社会文化的激变
    一 家庭的瘦化
    二 孔制崩溃
    三 本土运动
    A 三元里事件
    B 义和团运动
    C 五四运动
    (一)五四运动的定义
    (二)五四运动的背景
    (三)五四运动的经过
    (四)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
    (五)五四运动的影响
    (六)五四运动的批评
    四 代间紧张与冲突
    第六章 一个长久的论争
    第七章 保守的趋向及其批评
    一 一个论辩
    二 保守主义者的特征
    A 国粹派
    B 义理派
    三 保守主义的基本观念
    四 保守主义的批评
    五 保守主义的社会文化功能
    第八章 自由主义的趋向
    一 严复
    二 谭嗣同
    三 梁启超
    四 吴虞
    五 胡适
    六 吴稚晖
    第九章 西化的主张
    一 西化言论的选择
    A 胡适
    B 陈序经
    二 对西化主张的批评
    A 全盘西化有否必要?
    B 全盘西化有否可能?
    第十章 中体西用说
    一 时代的背景
    二 **的论旨
    三 批评的分析
    四 影响扩大的原因
    五 一个翻版
    第十一章 现代化的问题
    一 西方近代文化的扩张
    A 伊斯兰世界
    B 印度
    C 日本
    二 中国现代化的发展
    A 器用的现代化
    B 制度的现代化
    C 思想的现代化
    三 现代化的涵义
    四 科学与社会
    第十二章 民主与自由
    一 民主与自由不是一件事
    二 对民主的正反两种看法
    三 民主的优点
    A 数头而不必砍头
    B 民主政制比较接近自由
    C 民主政制能使大家热心公共事务
    D 镇制权的使用受到限制
    四 民主的后进问题
    五 中国的民主问题
    A 在消极方面
    B 在积极方面
    六 自由的涵义
    A 自由的几种重要概念
    B 波柏尔的提示
    C 自由与权威
    D 言论自由问题
    第十三章 世界的风暴(存目)
    第十四章 道德的重建
    一 民初人物的错误观念
    二 传统德目的今观
    三 我们所需的德目
    四 东西道德的整合
    五 新人本主义
    第十五章 知识分子的责任
    一 怎样才算是知识分子?
    二 知识分子的失落
    三 时代环境的透视
    A 到奴役之路
    B 吾人的大环境
    四 知识分子的责任
    附录一 读殷海光著《中国文化的展望》
    附录二 有关《中国文化的展望》的几个问题
    ——并答许倬云先生
    附录三 殷海光遗著《中国文化的展望》我评
    人名英汉对照
    名词英汉对照
    编辑推荐语
    殷海光:金岳霖的学生,李敖的老师。
    台湾知识界的一面旗帜、青年学子的精神导师。
    港台学界评誉本书是“一个中国知识分子追求中国现代化的学术良心与道德勇气”,“讨论中国文化单号 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殷海光)对台湾的民主发展都具有关键性的影响,也启发了好几代的台湾青年在自由民主这条路上摸索前进。
    ——摘自马英九2009年8月15日 在殷海光逝世四十周年研讨会上的发言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