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龟兹佛教与区域文化变迁研究
QQ咨询:
有路璐璐:

龟兹佛教与区域文化变迁研究

  • 作者:吴涛
  • 出版社: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811081749
  • 出版日期:2006年01月01日
  • 页数:223
  • 定价:¥15.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龟兹佛教与区域文化变迁研究》运用民族学、历史学与考古学相结合的方法,采用民族志资料、历史文献并结合古龟兹境内**的佛教石窟、佛教寺庙遗址等考古材料,对古龟兹自先秦两汉至宋辽金时期的民族、历史、宗教和文化分别进行了论述,并运用民族学的文化变迁理论论述了古龟兹的区域文化变迁历程。此外,还采用了社会生活史的研究方法,对龟兹的历史状况、民族活动与迁徙、社会经济生活、宗教信仰及文化交融与变异方面,作了系统、全面的论述,力图勾勒出古龟兹在一千多年间的区域社会生活史面貌,使读者对古龟兹地区的文化变迁历程有一个历时与共时的认识。一方面,在客观上要把握住祖国整体不可分割的全局性;另一方面,又要努力开凿龟兹地区文化的特殊性,并客观、全面、真实复原龟兹古代各民族的社会经济活动、宗教信仰、民族交往、融合及文化变迁与涵化的基本轮廓。
    文章节选
    据文献记载,古龟兹地区流行的是小乘佛教的说一切有部,①龟兹石窟中部分本生故事画,在有部经典中可以查到,这表明龟兹石窟中的某些壁画题材与小乘佛教说一切有部有关。另外,有些本生故事画,也可在流行于于阗、龟兹各地汉文经典《贤愚经》中找到。有的本生故事画,在汉文佛教经典中未找到出处,然而在南传佛教的巴利文五百本生经中,却有吻合的记载,这种情况意味着龟兹石窟中的某些本生故事画,是根据梵本或南传的巴利文本绘制的。②至于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则值得进一步探讨。
    因缘故事画,内容是释迦牟尼佛所讲述的各种因缘、比喻故事,用以教化他的弟子和信徒。其构图亦有菱形格式、方形构图和多情节、连环画式的长卷构图3种形式。菱形格式的因缘故事画与本生故事画的���形构图相似,亦多画在洞窟券顶的两侧壁,壁面上布满成行成列的菱形格,但画面的具体内涵不同于构图形式相同的本生故事画。在菱形格本生故事画中,不画佛像;而在因缘故事画中,绝大多数画居于中间部位的佛像,而将与该故事有关的人物和情节,安排在佛像的左、右侧或一侧,使画面的主题情节更为简略,所以较难辨识具体的内容。方形构图的因缘故事,多绘于洞窟的侧壁。画面以释迦牟尼佛为**,两侧安排众多听佛说法的人物和与故事情节有关的人物。画面中人物众多,场面宏大,内容多为释迦牟尼佛称道后说法、教化佛教徒的事迹。 古称西域的我国新疆,是举世闻名的古丝绸之路核心地段。历史以来,这里民族众多,流动性大;文化多元,变迁迅速。由于文献记载的局限性,古代民族的族属及其文化特征和演变轨还,一直是当今新疆民族历史文化研究中颇受关注的课题之一。
    古代龟兹(其地域以今新疆的库车为**,包括拜城、沙雅、轮台、阿克苏、新和、乌什等县)是历史上西域地区的大国,作为地域名和地方政权名,从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1世纪,存在了大约1200余年。龟兹地处天山南麓的古丝绸之路北道中段,位居西域的**,既是中西交通孔道,又是东西方文化的重要交汇地。它的文化在西域**代表性,亦即具有多元性、开放性、包容性和融合性等古西域文化的一切特征。
    龟兹佛教大约出现于公元1世纪,此后逐渐繁荣发展,延续长达千余年。至今留存的8处佛教石窟群及其所属的500多座洞窟,内藏了丰富珍贵的佛教文化艺术珍品。宗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人类文化的一种载体和表现,它的产生、传播与变化,与许多民族和社会发展紧密相关,并构成当地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特征。西域佛教正是如此,尤其是龟兹佛教,由于其遗址众多,文化遗存丰富,时间跨度大,从而为西域的区域文化变迁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史料。
    然而,由于学科研究的分野,以往的龟兹石窟研究大多侧重于宗教与艺术(包括绘画、雕塑、建筑、歌舞等)方面,而从民族及其文化特征和文化变迁角度予以的关注与研究则嫌不足。
    目录
    绪论
    一、地理位置与生态人文环境
    二、佛教在龟兹的传播
    三、佛教与龟兹石窟艺术

    **章 先秦两汉时期的龟兹
    **节 史前时期的龟兹
    一、龟兹史前文化
    二、史前时期龟兹居民的种族
    第二节 两汉时期的龟兹与民族状况
    一、社会历史背景
    二、民族状况
    (一)塞种在龟兹的活动痕迹
    (二)羌人与龟兹的关系
    (三)吐火罗人、月氏人与龟兹的关系
    (四)龟兹地区的汉人
    第三节 社会经济活动
    第四节 宗教、文化
    一、语言文字与宗教信仰
    二、石窟绘画艺术
    三、东、西文化的影响

    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龟兹
    **节 历史背景与民族状况
    一、历史背景
    二、民族状况
    第二节 社会经济生活
    第三节 宗教、文化艺术
    一、龟兹佛教文化的鼎盛时期
    二、石窟绘画艺术”
    三、雕塑艺术
    四、龟兹乐舞
    五、社会风俗与服饰
    六、东、西文化接触与变迁

    第三章 隋唐时期的龟兹
    **节 历史状况与民族变迁
    第二节 社会经济生活
    第三节 风俗与服饰
    第四节 佛教文化变迁
    一、佛教在龟兹的继续发展
    二、绘画艺术
    三、雕塑艺术
    四、音乐、舞蹈
    五、东、西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一)中原汉文化的影响
    (二)突厥和吐蕃文化的影响
    (三)印度、希腊、波斯文化的影响

    第四章 晚唐、五代、辽宋金时期的龟兹
    **节 龟兹政治格局的变迁与居民的回鹘化
    第二节 龟兹回鹘时期的政治、经济
    一、社会政治
    二、经济生活
    第三节 龟兹回鹘时期的文化艺术
    一、佛教初传回鹘
    二、龟兹回鹘时期的佛教
    三、回鹘佛教壁画的盛行
    四、回鹘佛教文化的涵化与变迁
    结语
    附录 龟兹王室世袭表
    参考文献
    后记
    ……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