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政治思考( 一些永久性的问题)(第6版)
QQ咨询:
有路璐璐:

政治思考( 一些永久性的问题)(第6版)

  • 作者:格伦·廷德
  •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 ISBN:9787510023163
  • 出版日期:2010年09月01日
  • 页数:273
  • 定价:¥29.8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七大主题三十个问题带你检省什么是值得过的生活!
    所有**差异都应该被废除吗?如果人民掌权,应该他们自己掌权,还是通过代表?为什么服从?政府是否应该在所有情况下服从宪法的限制?是否每一个政府都只是为“强者的利益”服务?……
    本书从探讨人类在本质上是隔阂的还是统一的、是平等的还是不平等的这两个**性的问题开始,深入剖析政治权力关系各个层面的诸多问题,*终展现出“人类的不确定性”这一主题。 本书从探讨人类在本质上是隔阂的还是统一的、是平等的还是不平等
    的这两个**性的问题开始,深入剖析政治权力关系各个层面的诸多问题
    ,*终展现出“人类的不确定性”这一主题。作者呼吁要以苏格拉底的对
    话精神和康德的二律背反概念破除意识形态的藩篱.构建开放的政治思考
    领域,以利于公正社会的建立。
    文章节选
    七大主题三十个问题带你检省什么是值得过的生活!
    所有**差异都应该被废除吗?如果人民掌权,应该他们自己掌权,还是通过代表?为什么服从?政府是否应该在所有情况下服从宪法的限制?是否每一个政府都只是为“强者的利益”服务?……
    本书从探讨人类在本质上是隔阂的还是统一的、是平等的还是不平等的这两个**性的问题开始,深入剖析政治权力关系各个层面的诸多问题,*终展现出“人类的不确定性”这一主题。 本书从探讨人类在本质上是隔阂的还是统一的、是平等的还是不平等
    的这两个**性的问题开始,深入剖析政治权力关系各个层面的诸多问题
    ,*终展现出“人类的不确定性”这一主题。作者呼吁要以���格拉底的对
    话精神和康德的二律背反概念破除意识形态的藩篱.构建开放的政治思考
    领域,以利于公正社会的建立。
    中文版序言
    前言
    英文第六版自序
    导言
    **章 为什么参与政治思考?
    第二章 隔阂与统一
    1.人类在本质上受到隔阂吗?
    2.如果人类在本质上没有受到隔阂,为什么他们中间有那么多分隔和冲突?
    3.理智能够克服隔阂吗?
    4.是否需要某种形式的宗教来克服隔阂?
    5.所有的人都应该团结在一个单一的、全球性的社会中吗
    6.所有**差异都应该被废除吗?
    **书目
    第三章 不平等和平等
    7.人类在本质上是不平等的吗?
    8.如果有些人本质上高于所有其他人,如何能够识别他们,通过谁来识别他们?
    9.如果人类在本质上平等,那么,所有习俗的不平等都错了吗?
    10.如果所有习俗的不平等都废除了,自由能够生存下来吗?
    11.如果所有习俗的不平等都废除了,隔阂会消失吗?
    12.男人和女人应该总是并且在各方面受到同等对待吗?
    **书目
    第四章 权力和掌权人
    13.社会秩序是否能够在没有权力的情况下得到维持?
    14.谁应该掌权?
    15.如果人民掌权,应该他们自己掌权,还是通过代表?
    16.有权力好吗?
    17.为什么服从?
    **书目
    第五章 权力的限制
    18.政府是否应该与个人有相同的道德限制?
    19.政府是否应该在所有情况下服从宪法的限制?
    20.政府是否通常应该让私人掌握工业的所有权和控制权?
    21.政治权力和完善的知识是否有朝一日能够结合?
    **书目
    第六章 权力的目的
    22.是否每一个政府都只是为“强者的利益”服务?
    23.政府的*终目标只是能够使个人按自己的选择生活吗?
    24.政府是否应该对真理和道德负有任何责任?
    25.对罪行实施报仇行为是政府的一个正当目标吗?
    26.政府应该尽力创建满足所有需求和愿望的社会吗?
    **书目
    第七章 历史变革
    27.人类能够掌控历史的进程吗?
    28.我们能够在不过多使用暴力的情况下引导历史的进程吗?
    29.真理和正义在历史的进程中会有所改变吗?
    30.历史会自然地走向“美好社会”吗?
    **书目
    结语 人类的不确定性之观念
    出版后记
    这本《政治思考:一些**性的问题》是美国波士顿马萨诸塞大学的 **教授格伦·廷德三十多年前写的书,1988年出版过**个中文译本, 如今英文版已是第六版,足见其受欢迎和重要程度,值得我们引进翻译。 “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这是古代希腊哲学大师亚里士多德的名言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随时都会遇到政治问题,甚至许多经济和社会问题 的解决也往往涉及政治,需要采取相应的政治举措。但是,人们却往往简 单化地看待政治问题,忽视对其进行哲学上的思考;或者是盲目地接受某 些政治教条,却不追问其背后的原则是否正当和合理,因而变成恶劣政治 意识的俘虏。 针对这种情况,本书作者以政治思考作为主题,深入浅出地展开了对 一些根本性的政治问题的问答式论述。尤其是关于自由、平等、权力、权 威、权利、合法性、正当、合理性等基本观念,作者进行了相当深入的思 索和论证。正如作者所说,本书*大的特点就是,它不只引导人去读,而 且为了让人用,即通过讨论、写作和长时间的思索来运用。作者一共提出 了几十个基本的政治问题。其问题的提出也不是简单地为了让读者了解其 他人所处的窘境,而是让他们自己陷入自身的窘境。真可谓置之死地而后 生。通过身临窘境的体验,读者在读本书时,至少要对几个问题进行详细 思考,并自己尽力找出答案。 作者认为,对政治的思考本身就是一个目的,因而本书也帮助读者了 解和学习政治思想史。一些人以为政治问题是简单的,并不需要花费多少 精力去寻找合理的答案。他们不知道,古往今来,许多认真负责的思想家 ,对于看似简单的政治问题进行过深刻的探究和思索。要了解伟大的思想 家,就需要对他们的内心精神世界有所了解。这就是学习哲学史对于提升 人的理论思维的**重要性。要了解思想大师的内心精神,就需要感受刺 激他们进行思考的疑问和忧虑。所谓同情的理解,就包括感同身受的体会 ,只有带着一种珍贵的和深厚的同情感去分析一位独特的思想家,才能做 到这一点。本书作者在回答各个基本政治问题的过程,一再地带领读者深 入思想大师们的精神世界,再度与他们一起思索,寻求合理的解答,当然 并不是强求惟一的一个标准答案。 在西方政治思想发展史上,至少在近期的几百年里,自由主义逐步占 据了主导的地位。一系列大师从各个角度论述了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的基本 观念和原则。但是自由主义也是在与各种思想的论辩中发展的。激进的政 治思想和保守主义者与自由主义主流长期进行着论争,尽管有时候,思想 派别的边界线并不很清楚,甚至某些保守派也被当作自由主义的右翼。本 书作者没有简单地以主动站队的方式一再论证自由主义思想的正确,而是 仔细地比较这些不同思想的类似点和相异之处,分歧究竟在哪里,客观地 介绍各自的核心论述,引导人们进行相对客观的思考。尤其是作者对于马 克思主义的政治哲学也比较客观地进行了介绍,甚至认为在基本思想前提 方面,比如坚定地相信理性方面,马克思主义更接近自由主义。而作者对 于保守思想的深入分析,也有助于读者了解那些不愿意接受平等观念、主 张维护传统价值观的人们,究竟是怎样论述自己的基本观点和立场的。 以对平等的论述为例,作者认为,“对马克思主义*有效的对抗,也 许来自于持有这种观点的人们:他们认为,正义不支持社会被分裂为分割 的、不平等的**,所有**都可以领悟到对正义的这种要求,因而可以 一起合作根除或至少缓和**的差异。这是由富兰克林·D·罗斯福与约翰 ·F·肯尼迪所代表的一种自由主义的**思想。在回答**差异是否一定 阻碍统一的问题时,自由主义者一般更同意马克思的观点,而不是伯克的 观点。确实,许多自由主义者会满足于缓和**差异,而不是将它全部消 除。但是,自由主义总的说来站在平等一边,不易与伯克的观念调和,伯 克认为**差异可以为社会的统一作出贡献。 至于取得这一目标的可能性——废除**差异的可能性,自由主义者 一般与马克思和伯克的观点都不相同。他们感到,**差异不能够用武力 废除(或缓和),但是无论如何必须要废除(或极大的缓和)。其手段是建立 超越**分歧的理智共同体。**不应该在接受社会中而应该在改革社会 中得到统一。所有的**应该走到一起,成为一个单一的共同体,正如保 守主义者要求的,但不是依然如故,而是应该成为一个改革的共同体,一 个还不完善但是正在逐步完善自己的共同体。” 这里之所以引用这个较长的段落,是想说明,本书作者在探讨基本政 治观念时,以客观论述不同派别的思想观点为主要任务。不是简单地划线 ,以要么全对、要么全错的方式来讨论不同的政治理念和原则,而是尽量 接近各个流派的代表性思想家的本来想法,给以公正的评价。当然,本书 作者的基本立场是作为西方政治思想主流的自由主义的。 为了让读者客观地了解主要的政治观点及其在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发展 ,作者在每章后面列举了详细的**书目。这些精选的著作,都是本论题 上有代表性的作品,对于理解基本的政治观念和问题,很有帮助。作者这 种严谨的学术态度,同样值得嘉许。 作者指出,在二十世纪,人们面临着一些严重的问题,个人受到来自 各个方面的威胁。“组织人”、“孤独的人群”、“大众的反叛”以及类 似的词语,都是有名的警示。“通过这些警示,作家们表达了个人被社会 吞没,丧失了自我的普遍感觉。从令人震惊的流浪人群和城市脏乱的场景 中,从种族与种族之间的仇恨中,从无法控制的暴力使现在美国许多儿童 在上学之前先要武装自己的事实中,我们看到了证据,个人已经变成了一 个废品,可以被随便扔掉或轻易地摧毁。但是,如果我们在谈到‘个人的 尊严’时,真的不明白我们指的是什么,我们怎么能够挽救个人呢?” 这是作者在政治思考中严肃地提出来的问题,实质上是如何处理个人 与组织、社会和**的关系问题。一方面,如何维护个人权利不受政治权 力机构和权威以集体和社会的名义进行的侵害,尤其是克服因种族、出身 、**、地域、习俗等等的差异而产生的各种人为的不平等,依然是一项 艰巨的任务。另一方面,个人如何在自由地发展自己的个性、按照适合自 己的方式去生活时,顾及社会和群体的合理的利益,维护公共理性,以巩 固社会和谐和稳定秩序,避免社会的崩溃,同样存在着相当一些需要努力 和改进之处。前一方面的恶性发展的一个结果就是所谓权威主义体制的瓦 解,人们日益趋向自由和民主的体制。而后一方面的**例子是在自由市 场中,个人与小团体追求利益*大合理化的同时,却未合理地顾及社会总 体利益和资源的合理配置,以致破坏生态环境,在财政金融上债台高筑, 危及社会的基本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正因如此,本书作者所努力倡 导并且身体力行的政治思考,在今天仍然显得重要和可贵。学会思考而不 是盲从,遵从理性而不是迷信,我们在处理政治问题时就会主动得多。 这正是我向广大读者**本书的主要理由。 顾肃 2010年4月30日于南京 廷德似乎丝毫也不打算掩饰并非友好的态度,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 内容上。读者很快就会遭遇封扉上引用的克尔凯郭尔那诗意迷人却又让人 有些摸不着头脑的语句,紧接着是目录中的一连串问号,这一切似乎都透 着一种不详的预兆。阅读开篇**段,廷德甚至赤裸裸地告诫读者,这是 一本困难而费解的书,因为书里并不提供令人满意的答案,他的态度近乎 强硬——“这是个警示,不是道歉”! 也许,这只是廷德的一种策略?为了激发读者在求知欲上的男性气概 ?为了拣选合适的读者而避免对谁也没有好处的误会?不管怎么说,廷德 是开诚布公的,不仅承认对书中提出的问题自己也没有确凿的答案,而且 勇敢地在这个认为一切都是相对的、一切都会随时间之流有所改变的年代 坚持宣称存在一些**性的问题——这本书的写作就是为了证明这一点而 展开的行动。而且,廷德也不是那么冷漠无情,他非常友善地提出了思考 的艺术所需要的几点建议。 如果你已经被字里行间透出的严肃气息吸引,并且对廷德所谓的** 性的问题——那些“问题的提出不是简单地为了让你了解其他人的窘境, 而是为了让你陷入自己的窘境”——好奇,那就义无反顾地踏上这趟政治 思考之旅吧。 廷德首先批判了美国社会强烈的行动欲和对事实的癖好,它们使得对 思考的赞美流于表面的恭维,这种实用主义的氛围不欢迎任何看不到实际 效益的思考,遑论争论了几千年的挥之不去的问题。譬如,廷德在接下去 的两章提到的两个问题——人类在本质上是隔阂还是统一的?是平等的还 是不平等的?廷德对这两个问题的剖析使我们看到,这是两个几乎将西方 所有有分量的智者都卷了进来的问题,他们争执,他们抗辩,激起了历史 中相互角力的力量奔涌向前,型塑了我们今天复杂的政治世界。我们还将 看到,在接下去的分析权力与掌权人、权力的限制与目的的几章中,你对 每一个重要问题的决断几乎都取决于你如何回答这两个问题,它们如草蛇 灰线一般在政治生活的各个层面细入无间。 如果说前面的章节是在共时性的层面探讨政治思考,廷德在*后一章 则着手政治思考的历时性层面。由于政治生活不是发生在真空之中的,而 是发生在寄予着人们的恐惧与希望的有血有肉的历史之中的,这就使得这 一章尤为重要。不宁唯是,由于现代世界的历史意识拆解了古代与中世纪 的客观真理观念,这将使得所有严肃的政治思考受到犬儒式的玩世不恭的 挑战,这也维系着廷德期望通过严肃的政治思考建立公正社会的成败。 廷德似乎给我们留下了一片废墟,由于我们在根本性的问题上无法达 成共识,由这些问题决定着的其他问题也就总是令人疑窦丛生。在*后的 结语中,廷德借康德的二律背反以及克尔凯郭尔的悖论概念阐明了“人类 的不确定性”这一观念。在他看来,不确定比教条要好,怀疑比放弃思考 要好:“思考行为是一种自由宣言;严肃地对待反思就是永不屈服”。而 苏格拉底则是平衡个人独立和社会责任的一个典范,也许,这个榜样能够 激励我们在政治思考的公海上扬帆起航。 提出这个问题的一个原因是,思考是一个特别艰难、特别令人沮丧的 事情。通常,思考被看做是个艰苦的工作。但是,当一个人完全进入了思 考的进程——在后面的章节中将会有所阐明,他会发现,思考的困难远比 那些仅是艰苦的工作要更微妙、更令人恼怒。譬如,你很可能会发现,首 先,思考的努力毫无成果。承认不确定性的存在——为了思考你必须这样 做——就像是把你留在了一种真空之中,远方见不到地平线,脚下没有坚 实的地面。此外,你将发现,自己恼人地开始了空想,固执地去想一些其 他事情,而不是手头上的问题。*后,你会发现,思考的成果难以捉摸并 通常很脆弱。经过长时间思考形成的观念,可能会因为一个朋友的几句话 就人间蒸发了。 一个思考的人极易受到伤害。这种人必须面对其他人,不是躲在读过 的书本和他人提出的系统观念这些挡箭牌的后面,而是要直截了当地提出 纯粹个人的想法和疑问。 这种大伤神经的努力所产生的长远结果也并非无可争辩地**。很难 说,思考就是通向道德升华、幸福或智慧的道路。两千多年的哲学疑问和 争执证明了,思考不是通向不可动摇和持久的知识之坦途。毫无疑问,我 们许多人认为有意地**思考是卑鄙的。但是,并非每一个人都对此感到 不安。连像卢梭这样伟大的作者都相信,通过思考,我们会使自己与现实 疏离,与自身疏离。 现代美国文化加强了我们对思考的自然抵触。我承认,口头的恭维常 常赞扬一些文章或讲话,说它们“为思考提供了食粮”,或“使人们停下 并思考”。但是今天的美国人似乎并不觉得具有哲学气息和严肃性的思想 很重要。哲学著作很少能上*佳销售榜这一事实就能说明这一点。广泛传 播的政治书籍大多数是事实报道,通常是记者写的,涉及的都是国内和外 交政策中时新的问题。有关个人问题的书,一般是为了提供鼓励和引导, 而不是为了理解个人存在的普遍现实性。这个社会对严肃思考有偏见的征 兆,居然在大学中也可以看到,而人们本期望大学是哲学思想活跃的地方 。在大学有不同的智识(intellectual)潮流,如行为主义(behaviorism)和 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ism)。这些潮流,如��不是明显地也是含蓄地具 有反哲学倾向。但是,普遍厌恶思考的*终证据仅仅从美国人对每天几小 时的电视娱乐节目的虔诚就看得出来。 任何社会大概对原创性的思想都有一种固有的偏见。社会秩序深深地 依赖于传统和习惯,而真正的思考会削弱它们。苏格拉底在雅典被处死刑 ,就是这种对抗的例子。然而,今天在美国,有两股势力比它们在许多时 期和许多地方都更强大,因而加剧了社会常规的反对哲学的倾向,加深了 个人的抵触情绪,不愿意把自己置于思考的那种不自在状态和劳累之中。 这些势力之一是强烈的行动癖。美国人也许一直有这种嗜好,这是受 我们的环境所迫并且是有回报的。今天,我们面临的问题的众多性和严重 性使美国人的这种传统倾向得到了强化。这些问题包括城市的分崩瓦解、 持续的对种族权利的侵犯等等。有政治觉悟的美国人紧张地忙于所有需要 做的事,并且一般对我们的能力有信心,认为能够成功地做好这些事。这 种生气勃勃的精神大体上是有利的,避免了沮丧,许多重要的任务完成了 。但结果是,人们对思索没有耐心了,不愿意思考那些没有即刻的实际迫 切性的问题。他们追求行动计划。 另一种反哲学的势力在现在的美国特别强大,这就是对事实的渴望。 这种状况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对行动的偏好造成的。大多数美国人想 知道在学校、在贫民窟、在非工业化的**中实际上正在发生什么。譬如 ,如果问起来人类是否在本质上相互隔阂(在下面的章节中就会探讨的** 个问题),他们会奇怪这与市**区的退化有什么关系,或者与非洲和亚洲 的贫困有什么关系,并且会轻率地认为这个问题毫无意义。这种对事实的 渴望与对行动的偏好相比,并非生来就应受到更多的指责。事实可以得到 核实,并且通常很实用,大多数哲学理论不可能如此。也许,哲学理论在 其他方面很重要,但那些贪婪信息的人不可能对此有太多的兴趣。 总之,思考的道路不是非常吸引人的。沿着它们走下去,不可避免地 会感到劳累和不**,但不一定会得到确定的答案或内心的平静。而且, 思考对我们的文化是一种反其道而行之,因为我们的文化不断地对我们施 加压力,急于行动和需求可靠信息。 那么,请回顾这一章的题目,为什么参与政治思考? 首先,有些问题不可能用其他方式来回答。譬如,什么时候一个人有 权不服从政府?如果**利益需要,一个政府能够合法地违反道德法则吗 ?所有的社会和经济不平等都应该被消除吗?这类问题不可能不经思考便 得到答案。相关的信息可能来自于社会科学、个人经历、历史或其他资源 。但是只有思考可以决定哪些信息有用,并将它用于回答问题。 但是,许多美国人会问,这类问题一定要得到答案吗?我们将注意力 放在手头的实际问题上不是更好吗?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是,对现实采取 任何态度,甚至是将精力集中在实际问题上而摒弃哲学思考的这种态度, 都是含蓄地选择了一种哲学立场。实际问题应该优先于哲学问题这一观念 正是一种哲学观念——只有通过哲学思索才能系统地阐述这一观念——并 为它辩护。美国人惯于不耐烦地挥之而去的问题却被我们的生活强加于我 们。我们没有选择,只有回答它们。我们的**抉择是如何回答它们:经 过思索认真地回答,还是不加思考不负责任地回答。 用另一种方法解释就是,只有通过观念我们才能辨别现实,完全进入 与它的关系之中。一个观念就是一种光亮。如果不是因为伟大的政治观念 ,我们的集体生活会湮没在黑暗之中。 譬如,很明显,对于我们绝大多数人来说,纳粹主义从根本上是错误 的。但是,如果不是因为诸如法律的尊严与独裁是邪恶的这样的观念,这 一点就不是那么明显了。这些观念不是人的头脑中固有的,而是经由像亚 里士多德、西塞罗(Cicero)和洛克这些哲学家形成的。再举一个例子,现 在几乎对于每一个美国人都很清楚,美国黑人所蒙受的种族歧视是非正义 的。但是为什么这很清楚呢?**的不平等在大多数社会中已盛行上千年 ,并且这些社会中的大多数成员也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比如,我们可以 引证亚里士多德对奴隶制轻率的接受。帮助我们观察美国种族歧视状况的 一线亮光,来自于平等的观念——如果不是像洛克、卢梭(Rousseau)和马 克思(Marx)这样的思想家,我们可能不会拥有这种观念。也许有八或十个 观念——这些不是人的头脑中固有的,而是思考的产物——是政治文明的 明灯。它们使我们能够认清集体生活中的现实。P14-17
    目录
    中文版序言
    前言
    英文第六版自序
    导言
    **章 为什么参与政治思考?
    第二章 隔阂与统一
    1.人类在本质上受到隔阂吗?
    2.如果人类在本质上没有受到隔阂,为什么他们中间有那么多分隔和冲突?
    3.理智能够克服隔阂吗?
    4.是否需要某种形式的宗教来克服隔阂?
    5.所有的人都应该团结在一个单一的、全球性的社会中吗
    6.所有**差异都应该被废除吗?
    **书目
    第三章 不平等和平等
    7.人类在本质上是不平等的吗?
    8.如果有些人本质上高于所有其他人,如何能够识别他们,通过谁来识别他们?
    9.如果人类在本质上平等,那么,所有习俗的不平等都错了吗?
    10.如果所有习俗的不平等都废除了,自由能够生存下来吗?
    11.如果所有习俗的不平等都废除了,隔阂会消失吗?
    12.男人和女人应该总是并且在各方面受到同等对待吗?
    **书目
    第四章 权力和掌权人
    13.社会秩序是否能够在没有权力的情况下得到维持?
    14.谁应该掌权?
    15.如果人民掌权,应该他们自己掌权,还是通过代表?
    16.有权力好吗?
    17.为什么服从?
    **书目
    第五章 权力的限制
    18.政府是否应该与个人有相同的道德限制?
    19.政府是否应该在所有情况下服从宪法的限制?
    20.政府是否通常应该让私人掌握工业的所有权和控制权?
    21.政治权力和完善的知识是否有朝一日能够结合?
    **书目
    第六章 权力的目的
    22.是否每一个政府都只是为“强者的利益”服务?
    23.政府的*终目标只是能够使个人按自己的选择生活吗?
    24.政府是否应该对真理和道德负有任何责任?
    25.对罪行实施报仇行为是政府的一个正当目标吗?
    26.政府应该尽力创建满足所有需求和愿望的社会吗?
    **书目
    第七章 历史变革
    27.人类能够掌控历史的进程吗?
    28.我们能够在不过多使用暴力的情况下引导历史的进程吗?
    29.真理和正义在历史的进程中会有所改变吗?
    30.历史会自然地走向“美好社会”吗?
    **书目
    结语 人类的不确定性之观念
    出版后记
    这本《政治思考:一些**性的问题》是美国波士顿马萨诸塞大学的 **教授格伦·廷德三十多年前写的书,1988年出版过**个中文译本, 如今英文版已是第六版,足见其受欢迎和重要程度,值得我们引进翻译。 “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这是古代希腊哲学大师亚里士多德的名言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随时都会遇到政治问题,甚至许多经济和社会问题 的解决也往往涉及政治,需要采取相应的政治举措。但是,人们却往往简 单化地看待政治问题,忽视对其进行哲学上的思考;或者是盲目地接受某 些政治教条,却不追问其背后的原则是否正当和合理,因而变成恶劣政治 意识的俘虏。 针对这种情况,本书作者以政治思考作为主题,深入浅出地展开了对 一些根本性的政治问题的问答式论述。尤其是关于自由、平等、权力、权 威、权利、合法性、正当、合理性等基本观念,作者进行了相当深入的思 索和论证。正如作者所说,本书*大的特点就是,它不只引导人去读,而 且为了让人用,即通过讨论、写作和长时间的思索来运用。作者一共提出 了几十个基本的政治问题。其问题的提出也不是简单地为了让读者了解其 他人所处的窘境,而是让他们自己陷入自身的窘境。真可谓置之死地而后 生。通过身临窘境的体验,读者在读本书时,至少要对几个问题进行详细 思考,并自己尽力找出答案。 作者认为,对政治的思考本身就是一个目的,因而本书也帮助读者了 解和学习政治思想史。一些人以为政治问题是简单的,并不需要花费多少 精力去寻找合理的答案。他们不知道,古往今来,许多认真负责的思想家 ,对于看似简单的政治问题进行过深刻的探究和思索。要了解伟大的思想 家,就需要对他们的内心精神世界有所了解。这就是学习哲学史对于提升 人的理论思维的**重要性。要了解思想大师的内心精神,就需要感受刺 激他们进行思考的疑问和忧虑。所谓同情的理解,就包括感同身受的体会 ,只有带着一种珍贵的和深厚的同情感去分析一位独特的思想家,才能做 到这一点。本书作者在回答各个基本政治问题的过程,一再地带领读者深 入思想大师们的精神世界,再度与他们一起思索,寻求合理的解答,当然 并不是强求惟一的一个标准答案。 在西方政治思想发展史上,至少在近期的几百年里,自由主义逐步占 据了主导的地位。一系列大师从各个角度论述了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的基本 观念和原则。但是自由主义也是在与各种思想的论辩中发展的。激进的政 治思想和保守主义者与自由主义主流长期进行着论争,尽管有时候,思想 派别的边界线并不很清楚,甚至某些保守派也被当作自由主义的右翼。本 书作者没有简单地以主动站队的方式一再论证自由主义思想的正确,而是 仔细地比较这些不同思想的类似点和相异之处,分歧究竟在哪里,客观地 介绍各自的核心论述,引导人们进行相对客观的思考。尤其是作者对于马 克思主义的政治哲学也比较客观地进行了介绍,甚至认为在基本思想前提 方面,比如坚定地相信理性方面,马克思主义更接近自由主义。而作者对 于保守思想的深入分析,也有助于读者了解那些不愿意接受平等观念、主 张维护传统价值观的人们,究竟是怎样论述自己的基本观点和立场的。 以对平等的论述为例,作者认为,“对马克思主义*有效的对抗,也 许来自于持有这种观点的人们:他们认为,正义不支持社会被分裂为分割 的、不平等的**,所有**都可以领悟到对正义的这种要求,因而可以 一起合作根除或至少缓和**的差异。这是由富兰克林·D·罗斯福与约翰 ·F·肯尼迪所代表的一种自由主义的**思想。在回答**差异是否一定 阻碍统一的问题时,自由主义者一般更同意马克思的观点,而不是伯克的 观点。确实,许多自由主义者会满足于缓和**差异,而不是将它全部消 除。但是,自由主义总的说来站在平等一边,不易与伯克的观念调和,伯 克认为**差异可以为社会的统一作出贡献。 至于取得这一目标的可能性——废除**差异的可能性,自由主义者 一般与马克思和伯克的观点都不相同。他们感到,**差异不能够用武力 废除(或缓和),但是无论如何必须要废除(或极大的缓和)。其手段是建立 超越**分歧的理智共同体。**不应该在接受社会中而应该在改革社会 中得到统一。所有的**应该走到一起,成为一个单一的共同体,正如保 守主义者要求的,但不是依然如故,而是应该成为一个改革的共同体,一 个还不完善但是正在逐步完善自己的共同体。” 这里之所以引用这个较长的段落,是想说明,本书作者在探讨基本政 治观念时,以客观论述不同派别的思想观点为主要任务。不是简单地划线 ,以要么全对、要么全错的方式来讨论不同的政治理念和原则,而是尽量 接近各个流派的代表性思想家的本来想法,给以公正的评价。当然,本书 作者的基本立场是作为西方政治思想主流的自由主义的。 为了让读者客观地了解主要的政治观点及其在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发展 ,作者在每章后面列举了详细的**书目。这些精选的著作,都是本论题 上有代表性的作品,对于理解基本的政治观念和问题,很有帮助。作者这 种严谨的学术态度,同样值得嘉许。 作者指出,在二十世纪,人们面临着一些严重的问题,个人受到来自 各个方面的威胁。“组织人”、“孤独的人群”、“大众的反叛”以及类 似的词语,都是有名的警示。“通过这些警示,作家们表达了个人被社会 吞没,丧失了自我的普遍感觉。从令人震惊的流浪人群和城市脏乱的场景 中,从种族与种族之间的仇恨中,从无法控制的暴力使现在美国许多儿童 在上学之前先要武装自己的事实中,我们看到了证据,个人已经变成了一 个废品,可以被随便扔掉或轻易地摧毁。但是,如果我们在谈到‘个人的 尊严’时,真的不明白我们指的是什么,我们怎么能够挽救个人呢?” 这是作者在政治思考中严肃地提出来的问题,实质上是如何处理个人 与组织、社会和**的关系问题。一方面,如何维护个人权利不受政治权 力机构和权威以集体和社会的名义进行的侵害,尤其是克服因种族、出身 、**、地域、习俗等等的差异而产生的各种人为的不平等,依然是一项 艰巨的任务。另一方面,个人如何在自由地发展自己的个性、按照适合自 己的方式去生活时,顾及社会和群体的合理的利益,维护公共理性,以巩 固社会和谐和稳定秩序,避免社会的崩溃,同样存在着相当一些需要努力 和改进之处。前一方面的恶性发展的一个结果就是所谓权威主义体制的瓦 解,人们日益趋向自由和民主的体制。而后一方面的**例子是在自由市 场中,个人与小团体追求利益*大合理化的同时,却未合理地顾及社会总 体利益和资源的合理配置,以致破坏生态环境,在财政金融上债台高筑, 危及社会的基本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正因如此,本书作者所努力倡 导并且身体力行的政治思考,在今天仍然显得重要和可贵。学会思考而不 是盲从,遵从理性而不是迷信,我们在处理政治问题时就会主动得多。 这正是我向广大读者**本书的主要理由。 顾肃 2010年4月30日于南京 廷德似乎丝毫也不打算掩饰并非友好的态度,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 内容上。读者很快就会遭遇封扉上引用的克尔凯郭尔那诗意迷人却又让人 有些摸不着头脑的语句,紧接着是目录中的一连串问号,这一切似乎都透 着一种不详的预兆。阅读开篇**段,廷德甚至赤裸裸地告诫读者,这是 一本困难而费解的书,因为书里并不提供令人满意的答案,他的态度近乎 强硬——“这是个警示,不是道歉”! 也许,这只是廷德的一种策略?为了激发读者在求知欲上的男性气概 ?为了拣选合适的读者而避免对谁也没有好处的误会?不管怎么说,廷德 是开诚布公的,不仅承认对书中提出的问题自己也没有确凿的答案,而且 勇敢地在这个认为一切都是相对的、一切都会随时间之流有所改变的年代 坚持宣称存在一些**性的问题——这本书的写作就是为了证明这一点而 展开的行动。而且,廷德也不是那么冷漠无情,他非常友善地提出了思考 的艺术所需要的几点建议。 如果你已经被字里行间透出的严肃气息吸引,并且对廷德所谓的** 性的问题——那些“问题的提出不是简单地为了让你了解其他人的窘境, 而是为了让你陷入自己的窘境”——好奇,那就义无反顾地踏上这趟政治 思考之旅吧。 廷德首先批判了美国社会强烈的行动欲和对事实的癖好,它们使得对 思考的赞美流于表面的恭维,这种实用主义的氛围不欢迎任何看不到实际 效益的思考,遑论争论了几千年的挥之不去的问题。譬如,廷德在接下去 的两章提到的两个问题——人类在本质上是隔阂还是统一的?是平等的还 是不平等的?廷德对这两个问题的剖析使我们看到,这是两个几乎将西方 所有有分量的智者都卷了进来的问题,他们争执,他们抗辩,激起了历史 中相互角力的力量奔涌向前,型塑了我们今天复杂的政治世界。我们还将 看到,在接下去的分析权力与掌权人、权力的限制与目的的几章中,你对 每一个重要问题的决断几乎都取决于你如何回答这两个问题,它们如草蛇 灰线一般在政治生活的各个层面细入无间。 如果说前面的章节是在共时性的层面探讨政治思考,廷德在*后一章 则着手政治思考的历时性层面。由于政治生活不是发生在真空之中的,而 是发生在寄予着人们的恐惧与希望的有血有肉的历史之中的,这就使得这 一章尤为重要。不宁唯是,由于现代世界的历史意识拆解了古代与中世纪 的客观真理观念,这将使得所有严肃的政治思考受到犬儒式的玩世不恭的 挑战,这也维系着廷德期望通过严肃的政治思考建立公正社会的成败。 廷德似乎给我们留下了一片废墟,由于我们在根本性的问题上无法达 成共识,由这些问题决定着的其他问题也就总是令人疑窦丛生。在*后的 结语中,廷德借康德的二律背反以及克尔凯郭尔的悖论概念阐明了“人类 的不确定性”这一观念。在他看来,不确定比教条要好,怀疑比放弃思考 要好:“思考行为是一种自由宣言;严肃地对待反思就是永不屈服”。而 苏格拉底则是平衡个人独立和社会责任的一个典范,也许,这个榜样能够 激励我们在政治思考的公海上扬帆起航。 提出这个问题的一个原因是,思考是一个特别艰难、特别令人沮丧的 事情。通常,思考被看做是个艰苦的工作。但是,当一个人完全进入了思 考的进程——在后面的章节中将会有所阐明,他会发现,思考的困难远比 那些仅是艰苦的工作要更微妙、更令人恼怒。譬如,你很可能会发现,首 先,思考的努力毫无成果。承认不确定性的存在——为了思考你必须这样 做——就像是把你留在了一种真空之中,远方见不到地平线,脚下没有坚 实的地面。此外,你将发现,自己恼人地开始了空想,固执地去想一些其 他事情,而不是手头上的问题。*后,你会发现,思考的成果难以捉摸并 通常很脆弱。经过长时间思考形成的观念,可能会因为一个朋友的几句话 就人间蒸发了。 一个思考的人极易受到伤害。这种人必须面对其他人,不是躲在读过 的书本和他人提出的系统观念这些挡箭牌的后面,而是要直截了当地提出 纯粹个人的想法和疑问。 这种大伤神经的努力所产生的长远结果也并非无可争辩地**。很难 说,思考就是通向道德升华、幸福或智慧的道路。两千多年的哲学疑问和 争执证明了,思考不是通向不可动摇和持久的知识之坦途。毫无疑问,我 们许多人认为有意地**思考是卑鄙的。但是,并非每一个人都对此感到 不安。连像卢梭这样伟大的作者都相信,通过思考,我们会使自己与现实 疏离,与自身疏离。 现代美国文化加强了我们对思考的自然抵触。我承认,口头的恭维常 常赞扬一些文章或讲话,说它们“为思考提供了食粮”,或“使人们停下 并思考”。但是今天的美国人似乎并不觉得具有哲学气息和严肃性的思想 很重要。哲学著作很少能上*佳销售榜这一事实就能说明这一点。广泛传 播的政治书籍大多数是事实报道,通常是记者写的,涉及的都是国内和外 交政策中时新的问题。有关个人问题的书,一般是为了提供鼓励和引导, 而不是为了理解个人存在的普遍现实性。这个社会对严肃思考有偏见的征 兆,居然在大学中也可以看到,而人们本期望大学是哲学思想活跃的地方 。在大学有不同的智识(intellectual)潮流,如行为主义(behaviorism)和 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ism)。这些潮流,如果不是明显地也是含蓄地具 有反哲学倾向。但是,普遍厌恶思考的*终证据仅仅从美国人对每天几小 时的电视娱乐节目的虔诚就看得出来。 任何社会大概对原创性的思想都有一种固有的偏见。社会秩序深深地 依赖于传统和习惯,而真正的思考会削弱它们。苏格拉底在雅典被处死刑 ,就是这种对抗的例子。然而,今天在美国,有两股势力比它们在许多时 期和许多地方都更强大,因而加剧了社会常规的反对哲学的倾向,加深了 个人的抵触情绪,不愿意把自己置于思考的那种不自在状态和劳累之中。 这些势力之一是强烈的行动癖。美国人也许一直有这种嗜好,这是受 我们的环境所迫并且是有回报的。今天,我们面临的问题的众多性和严重 性使美国人的这种传统倾向得到了强化。这些问题包括城市的分崩瓦解、 持续的对种族权利的侵犯等等。有政治觉悟的美国人紧张地忙于所有需要 做的事,并且一般对我们的能力有信心,认为能够成功地做好这些事。这 种生气勃勃的精神大体上是有利的,避免了沮丧,许多重要的任务完成了 。但结果是,人们对思索没有耐心了,不愿意思考那些没有即刻的实际迫 切性的问题。他们追求行动计划。 另一种反哲学的势力在现在的美国特别强大,这就是对事实的渴望。 这种状况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对行动的偏好造成的。大多数美国人想 知道在学校、在贫民窟、在非工业化的**中实际上正在发生什么。譬如 ,如果问起来人类是否在本质上相互隔阂(在下面的章节中就会探讨的** 个问题),他们会奇怪这与市**区的退化有什么关系,或者与非洲和亚洲 的贫困有什么关系,并且会轻率地认为这个问题毫无意义。这种对事实的 渴望与对行动的偏好相比,并非生来就应受到更多的指责。事实可以得到 核实,并且通常很实用,大多数哲学理论不可能如此。也许,哲学理论在 其他方面很重要,但那些贪婪信息的人不可能对此有太多的兴趣。 总之,思考的道路不是非常吸引人的。沿着它们走下去,不可避免地 会感到劳累和不**,但不一定会得到确定的答案或内心的平静。而且, 思考对我们的文化是一种反其道而行之,因为我们的文化不断地对我们施 加压力,急于行动和需求可靠信息。 那么,请回顾这一章的题目,为什么参与政治思考? 首先,有些问题不可能用其他方式来回答。譬如,什么时候一个人有 权不服从政府?如果**利益需要,一个政府能够合法地违反道德法则吗 ?所有的社会和经济不平等都应该被消除吗?这类问题不可能不经思考便 得到答案。相关的信息可能来自于社会科学、个人经历、历史或其他资源 。但是只有思考可以决定哪些信息有用,并将它用于回答问题。 但是,许多美国人会问,这类问题一定要得到答案吗?我们将注意力 放在手头的实际问题上不是更好吗?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是,对现实采取 任何态度,甚至是将精力集中在实际问题上而摒弃哲学思考的这种态度, 都是含蓄地选择了一种哲学立场。实际问题应该优先于哲学问题这一观念 正是一种哲学观念——只有通过哲学思索才能系统地阐述这一观念——并 为它辩护。美国人惯于不耐烦地挥之而去的问题却被我们的生活强加于我 们。我们没有选择,只有回答它们。我们的**抉择是如何回答它们:经 过思索认真地回答,还是不加思考不负责任地回答。 用另一种方法解释就是,只有通过观念我们才能辨别现实,完全进入 与它的关系之中。一个观念就是一种光亮。如果不是因为伟大的政治观念 ,我们的集体生活会湮没在黑暗之中。 譬如,很明显,对于我们绝大多数人来说,纳粹主义从根本上是错误 的。但是,如果不是因为诸如法律的尊严与独裁是邪恶的这样的观念,这 一点就不是那么明显了。这些观念不是人的头脑中固有的,而是经由像亚 里士多德、西塞罗(Cicero)和洛克这些哲学家形成的。再举一个例子,现 在几乎对于每一个美国人都很清楚,美国黑人所蒙受的种族歧视是非正义 的。但是为什么这很清楚呢?**的不平等在大多数社会中已盛行上千年 ,并且这些社会中的大多数成员也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比如,我们可以 引证亚里士多德对奴隶制轻率的接受。帮助我们观察美国种族歧视状况的 一线亮光,来自于平等的观念——如果不是像洛克、卢梭(Rousseau)和马 克思(Marx)这样的思想家,我们可能不会拥有这种观念。也许有八或十个 观念——这些不是人的头脑中固有的,而是思考的产物——是政治文明的 明灯。它们使我们能够认清集体生活中的现实。P14-17
    编辑推荐语
    七大主题三十个问题带你检省什么是值得过的生活!
    所有**差异都应该被废除吗?如果人民掌权,应该他们自己掌权,还是通过代表?为什么服从?政府是否应该在所有情况下服从宪法的限制?是否每一个政府都只是为“强者的利益”服务?……
    本书从探讨人类在本质上是隔阂的还是统一的、是平等的还是不平等的这两个**性的问题开始,深入剖析政治权力关系各个层面的诸多问题,*终展现出“人类的不确定性”这一主题。 本书从探讨人类在本质上是隔阂的还是统一的、是平等的还是不平等
    的这两个**性的问题开始,深入剖析政治权力关系各个层面的诸多问题
    ,*终展现出“人类的不确定性”这一主题。作者呼吁要以苏格拉底的对
    话精神和康德的二律背反概念破除意识形态的藩篱.构建开放的政治思考
    领域,以利于公正社会的建立。
    中文版序言
    前言
    英文第六版自序
    导言
    **章 为什么参与政治思考?
    第二章 隔阂与统一
    1.人类在本质上受到隔阂吗?
    2.如果人类在本质上没有受到隔阂,为什么他们中间有那么多分隔和冲突?
    3.理智能够克服隔阂吗?
    4.是否需要某种形式的宗教来克服隔阂?
    5.所有的人都应该团结在一个单一的、全球性的社会中吗
    6.所有**差异都应该被废除吗?
    **书目
    第三章 不平等和平等
    7.人类在本质上是不平等的吗?
    8.如果有些人本质上高于所有其他人,如何能够识别他们,通过谁来识别他们?
    9.如果人类在本质上平等,那么,所有习俗的不平等都错了吗?
    10.如果所有习俗的不平等都废除了,自由能够生存下来吗?
    11.如果所有习俗的不平等都废除了,隔阂会消失吗?
    12.男人和女人应该总是并且在各方面受到同等对待吗?
    **书目
    第四章 权力和掌权人
    13.社会秩序是否能够在没有权力的情况下得到维持?
    14.谁应该掌权?
    15.如果人民掌权,应该他们自己掌权,还是通过代表?
    16.有权力好吗?
    17.为什么服从?
    **书目
    第五章 权力的限制
    18.政府是否应该与个人有相同的道德限制?
    19.政府是否应该在所有情况下服从宪法的限制?
    20.政府是否通常应该让私人掌握工业的所有权和控制权?
    21.政治权力和完善的知识是否有朝一日能够结合?
    **书目
    第六章 权力的目的
    22.是否每一个政府都只是为“强者的利益”服务?
    23.政府的*终目标只是能够使个人按自己的选择生活吗?
    24.政府是否应该对真理和道德负有任何责任?
    25.对罪行实施报仇行为是政府的一个正当目标吗?
    26.政府应该尽力创建满足所有需求和愿望的社会吗?
    **书目
    第七章 历史变革
    27.人类能够掌控历史的进程吗?
    28.我们能够在不过多使用暴力的情况下引导历史的进程吗?
    29.真理和正义在历史的进程中会有所改变吗?
    30.历史会自然地走向“美好社会”吗?
    **书目
    结语 人类的不确定性之观念
    出版后记
    这本《政治思考:一些**性的问题》是美国波士顿马萨诸塞大学的 **教授格伦·廷德三十多年前写的书,1988年出版过**个中文译本, 如今英文版已是第六版,足见其受欢迎和重要程度,值得我们引进翻译。 “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这是古代希腊哲学大师亚里士多德的名言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随时都会遇到政治问题,甚至许多经济和社会问题 的解决也往往涉及政治,需要采取相应的政治举措。但是,人们却往往简 单化地看待政治问题,忽视对其进行哲学上的思考;或者是盲目地接受某 些政治教条,却不追问其背后的原则是否正当和合理,因而变成恶劣政治 意识的俘虏。 针对这种情况,本书作者以政治思考作为主题,深入浅出地展开了对 一些根本性的政治问题的问答式论述。尤其是关于自由、平等、权力、权 威、权利、合法性、正当、合理性等基本观念,作者进行了相当深入的思 索和论证。正如作者所说,本书*大的特点就是,它不只引导人去读,而 且为了让人用,即通过讨论、写作和长时间的思索来运用。作者一共提出 了几十个基本的政治问题。其问题的提出也不是简单地为了让读者了解其 他人所处的窘境,而是让他们自己陷入自身的窘境。真可谓置之死地而后 生。通过身临窘境的体验,读者在读本书时,至少要对几个问题进行详细 思考,并自己尽力找出答案。 作者认为,对政治的思考本身就是一个目的,因而本书也帮助读者了 解和学习政治思想史。一些人以为政治问题是简单的,并不需要花费多少 精力去寻找合理的答案。他们不知道,古往今来,许多认真负责的思想家 ,对于看似简单的政治问题进行过深刻的探究和思索。要了解伟大的思想 家,就需要对他们的内心精神世界有所了解。这就是学习哲学史对于提升 人的理论思维的**重要性。要了解思想大师的内心精神,就需要感受刺 激他们进行思考的疑问和忧虑。所谓同情的理解,就包括感同身受的体会 ,只有带着一种珍贵的和深厚的同情感去分析一位独特的思想家,才能做 到这一点。本书作者在回答各个基本政治问题的过程,一再地带领读者深 入思想大师们的精神世界,再度与他们一起思索,寻求合理的解答,当然 并不是强求惟一的一个标准答案。 在西方政治思想发展史上,至少在近期的几百年里,自由主义逐步占 据了主导的地位。一系列大师从各个角度论述了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的基本 观念和原则。但是自由主义也是在与各种思想的论辩中发展的。激进的政 治思想和保守主义者与自由主义主流长期进行着论争,尽管有时候,思想 派别的边界线并不很清楚,甚至某些保守派也被当作自由主义的右翼。本 书作者没有简单地以主动站队的方式一再论证自由主义思想的正确,而是 仔细地比较这些不同思想的类似点和相异之处,分歧究竟在哪里,客观地 介绍各自的核心论述,引导人们进行相对客观的思考。尤其是作者对于马 克思主义的政治哲学也比较客观地进行了介绍,甚至认为在基本思想前提 方面,比如坚定地相信理性方面,马克思主义更接近自由主义。而作者对 于保守思想的深入分析,也有助于读者了解那些不愿意接受平等观念、主 张维护传统价值观的人们,究竟是怎样论述自己的基本观点和立场的。 以对平等的论述为例,作者认为,“对马克思主义*有效的对抗,也 许来自于持有这种观点的人们:他们认为,正义不支持社会被分裂为分割 的、不平等的**,所有**都可以领悟到对正义的这种要求,因而可以 一起合作根除或至少缓和**的差异。这是由富兰克林·D·罗斯福与约翰 ·F·肯尼迪所代表的一种自由主义的**思想。在回答**差异是否一定 阻碍统一的问题时,自由主义者一般更同意马克思的观点,而不是伯克的 观点。确实,许多自由主义者会满足于缓和**差异,而不是将它全部消 除。但是,自由主义总的说来站在平等一边,不易与伯克的观念调和,伯 克认为**差异可以为社会的统一作出贡献。 至于取得这一目标的可能性——废除**差异的可能性,自由主义者 一般与马克思和伯克的观点都不相同。他们感到,**差异不能够用武力 废除(或缓和),但是无论如何必须要废除(或极大的缓和)。其手段是建立 超越**分歧的理智共同体。**不应该在接受社会中而应该在改革社会 中得到统一。所有的**应该走到一起,成为一个单一的共同体,正如保 守主义者要求的,但不是依然如故,而是应该成为一个改革的共同体,一 个还不完善但是正在逐步完善自己的共同体。” 这里之所以引用这个较长的段落,是想说明,本书作者在探讨基本政 治观念时,以客观论述不同派别的思想观点为主要任务。不是简单地划线 ,以要么全对、要么全错的方式来讨论不同的政治理念和原则,而是尽量 接近各个流派的代表性思想家的本来想法,给以公正的评价。当然,本书 作者的基本立场是作为西方政治思想主流的自由主义的。 为了让读者客观地了解主要的政治观点及其在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发展 ,作者在每章后面列举了详细的**书目。这些精选的著作,都是本论题 上有代表性的作品,对于理解基本的政治观念和问题,很有帮助。作者这 种严谨的学术态度,同样值得嘉许。 作者指出,在二十世纪,人们面临着一些严重的问题,个人受到来自 各个方面的威胁。“组织人”、“孤独的人群”、“大众的反叛”以及类 似的词语,都是有名的警示。“通过这些警示,作家们表达了个人被社会 吞没,丧失了自我的普遍感觉。从令人震惊的流浪人群和城市脏乱的场景 中,从种族与种族之间的仇恨中,从无法控制的暴力使现在美国许多儿童 在上学之前先要武装自己的事实中,我们看到了证据,个人已经变成了一 个废品,可以被随便扔掉或轻易地摧毁。但是,如果我们在谈到‘个人的 尊严’时,真的不明白我们指的是什么,我们怎么能够挽救个人呢?” 这是作者在政治思考中严肃地提出来的问题,实质上是如何处理个人 与组织、社会和**的关系问题。一方面,如何维护个人权利不受政治权 力机构和权威以集体和社会的名义进行的侵害,尤其是克服因种族、出身 、**、地域、习俗等等的差异而产生的各种人为的不平等,依然是一项 艰巨的任务。另一方面,个人如何在自由地发展自己的个性、按照适合自 己的方式去生活时,顾及社会和群体的合理的利益,维护公共理性,以巩 固社会和谐和稳定秩序,避免社会的崩溃,同样存在着相当一些需要努力 和改进之处。前一方面的恶性发展的一个结果就是所谓权威主义体制的瓦 解,人们日益趋向自由和民主的体制。而后一方面的**例子是在自由市 场中,个人与小团体追求利益*大合理化的同时,却未合理地顾及社会总 体利益和资源的合理配置,以致破坏生态环境,在财政金融上债台高筑, 危及社会的基本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正因如此,本书作者所努力倡 导并且身体力行的政治思考,在今天仍然显得重要和可贵。学会思考而不 是盲从,遵从理性而不是迷信,我们在处理政治问题时就会主动得多。 这正是我向广大读者**本书的主要理由。 顾肃 2010年4月30日于南京 廷德似乎丝毫也不打算掩饰并非友好的态度,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 内容上。读者很快就会遭遇封扉上引用的克尔凯郭尔那诗意迷人却又让人 有些摸不着头脑的语句,紧接着是目录中的一连串问号,这一切似乎都透 着一种不详的预兆。阅读开篇**段,廷德甚至赤裸裸地告诫读者,这是 一本困难而费解的书,因为书里并不提供令人满意的答案,他的态度近乎 强硬——“这是个警示,不是道歉”! 也许,这只是廷德的一种策略?为了激发读者在求知欲上的男性气概 ?为了拣选合适的读者而避免对谁也没有好处的误会?不管怎么说,廷德 是开诚布公的,不仅承认对书中提出的问题自己也没有确凿的答案,而且 勇敢地在这个认为一切都是相对的、一切都会随时间之流有所改变的年代 坚持宣称存在一些**性的问题——这本书的写作就是为了证明这一点而 展开的行动。而且,廷德也不是那么冷漠无情,他非常友善地提出了思考 的艺术所需要的几点建议。 如果你已经被字里行间透出的严肃气息吸引,并且对廷德所谓的** 性的问题——那些“问题的提出不是简单地为了让你了解其他人的窘境, 而是为了让你陷入自己的窘境”——好奇,那就义无反顾地踏上这趟政治 思考之旅吧。 廷德首先批判了美国社会强烈的行动欲和对事实的癖好,它们使得对 思考的赞美流于表面的恭维,这种实用主义的氛围不欢迎任何看不到实际 效益的思考,遑论争论了几千年的挥之不去的问题。譬如,廷德在接下去 的两章提到的两个问题——人类在本质上是隔阂还是统一的?是平等的还 是不平等的?廷德对这两个问题的剖析使我们看到,这是两个几乎将西方 所有有分量的智者都卷了进来的问题,他们争执,他们抗辩,激起了历史 中相互角力的力量奔涌向前,型塑了我们今天复杂的政治世界。我们还将 看到,在接下去的分析权力与掌权人、权力的限制与目的的几章中,你对 每一个重要问题的决断几乎都取决于你如何回答这两个问题,它们如草蛇 灰线一般在政治生活的各个层面细入无间。 如果说前面的章节是在共时性的层面探讨政治思考,廷德在*后一章 则着手政治思考的历时性层面。由于政治生活不是发生在真空之中的,而 是发生在寄予着人们的恐惧与希望的有血有肉的历史之中的,这就使得这 一章尤为重要。不宁唯是,由于现代世界的历史意识拆解了古代与中世纪 的客观真理观念,这将使得所有严肃的政治思考受到犬儒式的玩世不恭的 挑战,这也维系着廷德期望通过严肃的政治思考建立公正社会的成败。 廷德似乎给我们留下了一片废墟,由于我们在根本性的问题上无法达 成共识,由这些问题决定着的其他问题也就总是令人疑窦丛生。在*后的 结语中,廷德借康德的二律背反以及克尔凯郭尔的悖论概念阐明了“人类 的不确定性”这一观念。在他看来,不确定比教条要好,怀疑比放弃思考 要好:“思考行为是一种自由宣言;严肃地对待反思就是永不屈服”。而 苏格拉底则是平衡个人独立和社会责任的一个典范,也许,这个榜样能够 激励我们在政治思考的公海上扬帆起航。 提出这个问题的一个原因是,思考是一个特别艰难、特别令人沮丧的 事情。通常,思考被看做是个艰苦的工作。但是,当一个人完全进入了思 考的进程——在后面的章节中将会有所阐明,他会发现,思考的困难远比 那些仅是艰苦的工作要更微妙、更令人恼怒。譬如,你很可能会发现,首 先,思考的努力毫无成果。承认不确定性的存在——为了思考你必须这样 做——就像是把你留在了一种真空之中,远方见不到地平线,脚下没有坚 实的地面。此外,你将发现,自己恼人地开始了空想,固执地去想一些其 他事情,而不是手头上的问题。*后,你会发现,思考的成果难以捉摸并 通常很脆弱。经过长时间思考形成的观念,可能会因为一个朋友的几句话 就人间蒸发了。 一个思考的人极易受到伤害。这种人必须面对其他人,不是躲在读过 的书本和他人提出的系统观念这些挡箭牌的后面,而是要直截了当地提出 纯粹个人的想法和疑问。 这种大伤神经的努力所产生的长远结果也并非无可争辩地**。很难 说,思考就是通向道德升华、幸福或智慧的道路。两千多年的哲学疑问和 争执证明了,思考不是通向不可动摇和持久的知识之坦途。毫无疑问,我 们许多人认为有意地**思考是卑鄙的。但是,并非每一个人都对此感到 不安。连像卢梭这样伟大的作者都相信,通过思考,我们会使自己与现实 疏离,与自身疏离。 现代美国文化加强了我们对思考的自然抵触。我承认,口头的恭维常 常赞扬一些文章或讲话,说它们“为思考提供了食粮”,或“使人们停下 并思考”。但是今天的美国人似乎并不觉得具有哲学气息和严肃性的思想 很重要。哲学著作很少能上*佳销售榜这一事实就能说明这一点。广泛传 播的政治书籍大多数是事实报道,通常是记者写的,涉及的都是国内和外 交政策中时新的问题。有关个人问题的书,一般是为了提供鼓励和引导, 而不是为了理解个人存在的普遍现实性。这个社会对严肃思考有偏见的征 兆,居然在大学中也可以看到,而人们本期望大学是哲学思想活跃的地方 。在大学有不同的智识(intellectual)潮流,如行为主义(behaviorism)和 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ism)。这些潮流,如果不是明显地也是含蓄地具 有反哲学倾向。但是,普遍厌恶思考的*终证据仅仅从美国人对每天几小 时的电视娱乐节目的虔诚就看得出来。 任何社会大概对原创性的思想都有一种固有的偏见。社会秩序深深地 依赖于传统和习惯,而真正的思考会削弱它们。苏格拉底在雅典被处死刑 ,就是这种对抗的例子。然而,今天在美国,有两股势力比它们在许多时 期和许多地方都更强大,因而加剧了社会常规的反对哲学的倾向,加深了 个人的抵触情绪,不愿意把自己置于思考的那种不自在状态和劳累之中。 这些势力之一是强烈的行动癖。美国人也许一直有这种嗜好,这是受 我们的环境所迫并且是有回报的。今天,我们面临的问题的众多性和严重 性使美国人的这种传统倾向得到了强化。这些问题包括城市的分崩瓦解、 持续的对种族权利的侵犯等等。有政治觉悟的美国人紧张地忙于所有需要 做的事,并且一般对我们的能力有信心,认为能够成功地做好这些事。这 种生气勃勃的精神大体上是有利的,避免了沮丧,许多重要的任务完成了 。但结果是,人们对思索没有耐心了,不愿意思考那些没有即刻的实际迫 切性的问题。他们追求行动计划。 另一种反哲学的势力在现在的美国特别强大,这就是对事实的渴望。 这种状况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对行动的偏好造成的。大多数美国人想 知道在学校、在贫民窟、在非工业化的**中实际上正在发生什么。譬如 ,如果问起来人类是否在本质上相互隔阂(在下面的章节中就会探讨的** 个问题),他们会奇怪这与市**区的退化有什么关系,或者与非洲和亚洲 的贫困有什么关系,并且会轻率地认为这个问题毫无意义。这种对事实的 渴望与对行动的偏好相比,并非生来就应受到更多的指责。事实可以得到 核实,并且通常很实用,大多数哲学理论不可能如此。也许,哲学理论在 其他方面很重要,但那些贪婪信息的人不可能对此有太多的兴趣。 总之,思考的道路不是非常吸引人的。沿着它们走下去,不可避免地 会感到劳累和不**,但不一定会得到确定的答案或内心的平静。而且, 思考对我们的文化是一种反其道而行之,因为我们的文化不断地对我们施 加压力,急于行动和需求可靠信息。 那么,请回顾这一章的题目,为什么参与政治思考? 首先,有些问题不可能用其他方式来回答。譬如,什么时候一个人有 权不服从政府?如果**利益需要,一个政府能够合法地违反道德法则吗 ?所有的社会和经济不平等都应该被消除吗?这类问题不可能不经思考便 得到答案。相关的信息可能来自于社会科学、个人经历、历史或其他资源 。但是只有思考可以决定哪些信息有用,并将它用于回答问题。 但是,许多美国人会问,这类问题一定要得到答案吗?我们将注意力 放在手头的实际问题上不是更好吗?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是,对现实采取 任何态度,甚至是将精力集中在实际问题上而摒弃哲学思考的这种态度, 都是含蓄地选择了一种哲学立场。实际问题应该优先于哲学问题这一观念 正是一种哲学观念——只有通过哲学思索才能系统地阐述这一观念——并 为它辩护。美国人惯于不耐烦地挥之而去的问题却被我们的生活强加于我 们。我们没有选择,只有回答它们。我们的**抉择是如何回答它们:经 过思索认真地回答,还是不加思考不负责任地回答。 用另一种方法解释就是,只有通过观念我们才能辨别现实,完全进入 与它的关系之中。一个观念就是一种光亮。如果不是因为伟大的政治观念 ,我们的集体生活会湮没在黑暗之中。 譬如,很明显,对于我们绝大多数人来说,纳粹主义从根本上是错误 的。但是,如果不是因为诸如法律的尊严与独裁是邪恶的这样的观念,这 一点就不是那么明显了。这些观念不是人的头脑中固有的,而是经由像亚 里士多德、西塞罗(Cicero)和洛克这些哲学家形成的。再举一个例子,现 在几乎对于每一个美国人都很清楚,美国黑人所蒙受的种族歧视是非正义 的。但是为什么这很清楚呢?**的不平等在大多数社会中已盛行上千年 ,并且这些社会中的大多数成员也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比如,我们可以 引证亚里士多德对奴隶制轻率的接受。帮助我们观察美国种族歧视状况的 一线亮光,来自于平等的观念——如果不是像洛克、卢梭(Rousseau)和马 克思(Marx)这样的思想家,我们可能不会拥有这种观念。也许有八或十个 观念——这些不是人的头脑中固有的,而是思考的产物——是政治文明的 明灯。它们使我们能够认清集体生活中的现实。P14-17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