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全三册)(精)(中国文库4)
QQ咨询:
有路璐璐:

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全三册)(精)(中国文库4)

  • 作者:冯契
  •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中心
  • ISBN:9787547300602
  • 出版日期:2009年09月01日
  • 页数:864
  • 定价:¥84.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 出版社
    • ISBN
      9787547300602
    • 作者
    • 页数
      864
    • 出版时间
      2009年09月01日
    • 定价
      ¥84.00
    • 所属分类
    内容提要
    “中国文库”主要收选20世纪以来我国出版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科学文化普及等方面的**著作。这些著作,对我国百余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积极的影响,至今仍具有重要价值,是中国读者必读、**的经典性、工具性名著。
    目录
    绪论
    **节 哲学史研究的方法论
    一、把握哲学历史发展的根据
    二、历史的方法与逻辑的方法相结合
    三、运用科学的比较法
    四、站在发展的**阶段回顾历史
    第二节 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
    一、从近代哲学革命回顾传统哲学
    二、哲学史上的认识论问题
    三、在逻辑学和自然观上的特点
    四、在考察人的自由问题上的特点
    五、形成中国传统哲学特点的原因
    **篇 先秦
    **章 中国古代哲学的诞生
    **节 原始的阴阳说与五行说
    第二节 “古今”、“礼法”之争与“天人”之辩创开始
    第二章 儒、墨、道、法诸子的兴起
    **节 孔子的仁智统一学说
    一、保守的政治态度和创造性的教育实践
    二、仁与忠恕之道
    三、认识论与伦理学的统
    四、“敬鬼神而远之”与“畏天命”
    第二节 墨子以及儒墨之争——经验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一、平民的哲学家
    二、“兼爱”与功利主义
    三、“名实”之辩的开始
    四、“非命”与“天志”
    第三节 《老子》:“反者道之动——辩证法否定原理的提出
    一、“礼法”之争中的否定态度和复古主张
    二、“天人”之辩上的“无为
    三、“名实”之辩上的“无名
    四、辩证法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第四节 《孙子兵法》以及法���之初起
    第三章 百家争鸣的高潮
    **节 《管子》和黄老之学
    一、法家和黄老之学的合流
    二、在哲学上对《老子》的改造
    三、《管子》为“法”提供了哲学基础
    第二节 儒法之争与孟子性善说
    一、儒法之争与子思、孟子
    二、“王霸”、“义利”之辩
    三、性善说与先验主义
    四、“养浩然之气”与****论
    五、“知言”
    六、孟子对“性”(本质)范畴的考察
    第三节 庄子:“万物一齐,孰短孰长——相对主义反对独断论
    一、道家学派的分化与“避世之士”庄子
    二、具有泛神论色彩的天道观
    三、用自然原则反对人为
    四、以相对主义作为认识论的基础
    五、对言、意(逻辑思维)能否把握道(宇宙发展法则)所提出的责难
    六、庄子的相对主义是哲学发展的一个环节
    第四节 名家“坚白”、“同异”之辩
    一、惠施:“合同异”
    二、公孙龙:“离坚白”
    三、相对主义和**主义的对立
    第五节 后期墨家论名实关系
    一、继承和发展墨子的功利主义
    二、“以名举实”的认识论
    三、科学的形式逻辑学说
    四、自然观上的原子论和经验论倾向
    第四章 先秦哲学的总结阶段
    **节 荀子对“天人”、“名实”之辩的总结——朴素唯物主义与朴素辩证法的统
    一、“古今”、“礼法”之争中的进步立场
    二、“明于天人之分”——天道观
    三、“明于天人之分”——社会历史观
    四、“性伪之分”与“化性起伪
    五、“制名以指实”——关于认识过程的理论
    六、“制名”以“辨同异”——辩证法是普通逻辑思维所固有的
    七、“符验”、“辨合”和“解蔽”——客观地全面地看问题
    ……
    第二篇 秦汉一清代(鸦片战争以前)(上)
    第五章 独尊儒术与儒家神学的批判
    第六章 玄学盛行与儒、道、释的鼎立
    第七章 儒、道、释合流的趋势及其对哲学的影响
    第二篇 秦汉一清代(鸦片战争以前)(下)
    第八章 理学盛行与对理学的批判
    第九章 中国古代哲学的总结阶段
    后记
    附录 索引
    再版说明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