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道德经
QQ咨询:
有路璐璐:

道德经

  • 作者:老子 魏亚 整理
  • 出版社:万卷出版社公司
  • ISBN:9787547011362
  • 出版日期:2010年08月01日
  • 页数:273
  • 定价:¥19.6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分为上下两篇,上篇起首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所以人称《道经》,共三十七章;下篇起首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所以人称《德经》,共四十四章。全书共计八十一章。
    《道经》讲述了宇宙的根本,道出了天地万物变化的玄机。《德经》说的是处世方略。《道德经》不仅是一部哲学经典,而且它的文字简洁、辙韵强劲,因此,还被称作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诗。
    文章节选
    “道”这种东西可以表述出来,但表述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也可以说出来,但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名”。我们可以称它为“无”,因为它是天地的本始;也可称它为“有”,因为它是万物产生的根源。因此,从欲望消解的角度,能够揣摩出它的奥妙;从功利性的角度,可以探寻它的踪迹。这二者实际上出于同一源头而名称不同,它们都是很玄秘的,它们玄秘至深,这正是宇宙间一切奥妙的源头。
    读解心得
    首先,老子触及了一个在中国古典哲学中相当重要的概念,即“名”。与“名”相对立的概念是“实”。“名”与“实”之争在中国古典哲学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名”与“实”之争甚至产生出一个哲学流派——名家,也是百家中的一家,名家所讨论的问题,实际上就是西方形式逻辑的内容。
    相传战国时期有个叫公孙龙的人,他想牵着马过关。但当时**有规定,不允许将马带出关外,公孙龙牵着马走到关口时,有守关人拦住他说:“不能把马匹带出关外。”公孙龙回答说:“我牵的是白马,并不是马,白马不是马,规定中说马不许出关,并没有说白马不许出关。”公孙龙巧舌如簧的辩解*终使他牵���白马大摇大摆地出关去了。名家的这段“白马非马”论是中国哲学史上一段**的公案。
    老子认为“有”与“无”同出而异名,其实“有”与“无”实际上是一回事,这个观点确实惊世骇俗,但其意蕴深邃超远,也不是西方的“否定之否定”哲学原理能简单涵盖的。老子的“有”与“无”只能说玄之又玄,只可意会,难以言表,的确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老子的“道”中同时又包含了“无”和“有”。他认为可以通过“无”和“有”两种方法去认识“道”。“常无欲以观其妙”中的“观”是认知的意思,“其”代指“道”,意思是从“道”的本体“无”为切入点认知世界,就可以得到“道”的奥妙精髓。“常有欲以观其徼”从“道”的作用“有”入手认知世界,就可以得到“道”的广大精深。
    相对物质匮乏的古代社会,人们却有着非常丰富的精神世界,许多人都能从“无”的角度为切入点去感受世界,认知世界,从而产生了许许多多的哲学家,但实验科学却相对薄弱。古人常以哲学、数学的方法去感悟事物和真理。因为哲学是起源于哲学家的感悟,并以此为依据建立起的一套理论去认知世界,并没有实践作为基石。数学也与哲学相类似。
    所以老子认为首先用感性的方式去认知世界,就会得到“妙”也就不足为奇。同时对以“常有”的方法去认知世界,老子也表现出极大的宽容和理解,并没有一味地否定。不仅没有否定,而且郑重其事地把它写在了**章,他说的“常有”,按通俗意思讲即是使用实验科学的方法,如物理、化学、生物、医学等方法,用实践为基础的手段去认知世界,就会得到“徼”。不过可惜的是,后人却太重视以“常无”的方法去认知世界,而忽视以“常有”的方法去认知世界。
    经典事例
    孔子问礼
    春秋时期,孔子苦苦研究关于礼的学问,可是始终得不出结果。后来,他听说老子知识渊博,经过多年的苦心钻研,已经悟得“天道”,就作出决定,要拜访老子。
    他到达了周朝的都城洛阳。老子见孔子来访,便主动问道:“我听说,你如今已经成了北方有名的贤者,但不知道你现在是否已经悟得了‘天道’?”孔子回答说:“我还没有悟得‘天道’。”老子又问道:“那么,你是用什么方式去探求‘天道’的呢?”孔子回答说:“我一直钻研‘礼、仁义’,我是以制度教化来寻求的。到现在已经整整五年的时间了,可是,我还是没有悟到。”老子又问:“你又是如何继续去寻求的呢?”孔子回答说:“我是从阴阳二气的变化之中寻求的,已经有十二年了,可依然一无所获。”
    老子说:“所谓的阴阳之道是眼睛看不到,耳朵听不到,言语表达不了的,也是一般的智慧所无法把握的。所以说,所谓的得‘道’,其实只能是体悟‘道’,你如果想像认识有形、有声的实物一样去认识‘道’,那是既听不到又看不到的,如果想用言语来表达,也没有适当的言辞能够表达清楚。”
    老子看了看孔子,稍微停了一下,又接着说:“你说你已经寻求了十二年而没有得‘道’,那是理所当然的。如果‘道’是可以奉献出来的,那么大家都会把它献给君王;如果‘道’是可以用来进贡的,那么子女就都会把它进贡给自己的父母;如果‘道’可以告诉给别人,那么就没有人不把它告诉自己的兄弟;如果‘道’可以赠予他人,那么就没有人不赠予自己的子孙后代。但是,这些都只是假设,是根本实现不了的。原因就在于‘道’是看不见,听不着,不可言传,不可赠送。寻求‘道’,关键就在于你内心的感悟。如果心中没有这种感悟,那么就不能保留住‘道’;心中悟到了‘道’,还需要和外界环境相印证。可以说,真正的得‘道’之人是清静无为的,他生活俭朴却能满足,他不以施舍者而自居其功,也没什么耗费。自己贞正的人才能使别人贞正。如果自己的内心不能正确地领悟大‘道’,那么心灵就不会通畅。”
    孔子听了这些话,深有感悟,于是起身告辞。
    临别之时,老子又对孔子说:“富贵之人喜欢用钱财送人,有学问的人喜欢用言辞送人,我算不上是有学问的人,但还是送你几句话吧!”老子停了一下,说道:“孔丘,你所极力要恢复的周礼早就已经失去生命力了。你时来运转的时候就驾着马车去为官,一旦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旋转。你应当知道,善于经商的人,总是把货物藏起来,好像什么都没有一样;道德高尚的人外表谦虚得像个愚人。抛弃你的那些傲气和欲望吧,这些东西对你来说没什么好处。”
    老子的这番话对孔子触动非常大,他对自己的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们善于飞翔;鱼,我知道它们善于游水;兽,我知道它们善于奔跑。对于鸟,我可以用弓箭射它;对于鱼,我可以用渔网捕捉它;对于兽,我可以用陷阱将它擒获。至于高飞于天上的龙,我不知道它的形状,也不知道它是怎么样乘风飞天的。今天我看见了老子,就像见到了龙一样!”
    这个故事流传甚广。从老子与孔子的谈话中,我们就可以感受到“道”的深奥与玄妙,这也正是“玄之又玄”的原因所在。
    轮扁斫轮
    春秋时期,有一位擅长制造车轮的人叫轮扁。
    有**,齐桓公坐在**之上读书,轮扁则在堂下制造车轮。齐桓公读到精妙之处,禁不住摇头晃脑,口中念念有词,非常得意。轮扁看到桓公如此爱书,心中十分不解。他放下手中的工具,走上堂来问齐桓公:“请问,大王所读的书,上面都写了些什么呀?”齐桓公回答道:“书上写的都是古圣先贤讲述的道理。”轮扁说:“请问大王,您说的那些圣人现在还活着吗?”齐桓公说:“他们早就已经死了。”于是轮扁又说:“那么我斗胆说一句,大王您所读的这些书,只不过是古人留传下来的糟粕罢了。”
    齐桓公听了这话很生气。他对轮扁说:“你说圣人留下的书都是糟粕,如果你能说出道理,我就饶了你;如果你讲不出道理来,我就非杀了你不可!”
    轮扁不慌不忙地回答说:“我是从自己从事的职业和工作的体会来看这件事的。就拿我砍削车轮这件事来说吧,要是速度慢了,车轮就会被削得很光滑,但是不坚固;速度快了,车轮就会被削得粗糙,也不合规格。我只有不快不慢,才能得心应手地制造出质量上乘的车轮。如此看来,削车轮这件事也有它自己的规律。可是,我只能用心去体会,从而悟到规律,却难以清楚明白地用言辞讲给我的儿子听,因此我的儿子就无法从我这里学到砍削车轮真正的技巧。如今我已经七十岁了,还是要凭自己的感觉去砍削车轮。可见,古代那些圣人心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思想精华已经伴随着他们死去了。所以我说,大王您今天所读到的书,只是一些古人留下的粗浅的东西罢了。”
    这则寓言说明了一个道理:语言是不能尽善尽美地表情达意的。所谓的“道可道,非常道”,也是老子在语言表达不畅的情况下的无奈之言。P3-5
    目录
    上篇
    **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五章
    第三十六章
    第三十七章
    下篇
    第三十八章
    第三十九章
    第四十章
    第四十一章
    第四十二章
    第四十三章
    第四十四章
    第四十五章
    第四十六章
    第四十七章
    第四十八章
    第四十九章
    第五十章
    第五十一章
    第五十二章
    第五十三章
    第五十四章
    第五十五章
    第五十六章
    第五十七章
    第五十八章
    第五十九章
    第六十章
    第六十一章
    第六十二章
    第六十三章
    第六十四章
    第六十五章
    第六十六章
    第六十七章
    第六十八章
    第六十九章
    第七十章
    第七十一章
    第七十二章
    第七十三章
    第七十四章
    第七十五章
    第七十六章
    第七十七章
    第七十八章
    第七十九章
    第八十章
    第八十一章
    编辑推荐语
    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修身处世的古老“东方圣经”,是**部用诗化语言阐述中国哲学的巨著。全书分为《道经》和《德经》两大部分,《道经》讲述了宇宙的根本,道出了天地万物变化的玄机。《德经》说的是处世方略。其文约意丰,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其内容博大精深、玄奥无极、涵括百家、包容万物,是一个哲学智慧的锦囊!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