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脚步集
QQ咨询:
有路璐璐:

脚步集

  • 作者:陈思和
  •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9071214
  • 出版日期:2010年08月01日
  • 页数:343
  • 定价:¥35.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三十年集”系列丛书的作者是一批如今活跃在学术界和文化领域的**学者与知识分子。他们大多出生于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对于他们而言,过去的三十年是一段重要而又特殊的生命旅程。
    1977年,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恢复,一批“知青”的命运由此而改变,并被投入到与先前的生活完全不同的时代洪流之中。在这潮头多变的三十年里,他们执著地行走在自己选定的道路上,努力保持着自己独立的性格;在汹涌而来的滚滚红尘中,也不曾失却超越性的人文关怀。为着一个信念、一份眷恋,他们不懈地寻觅着。这里的每一本书所记录的就正是他们自己三十年来的心路历程,他们的经历、感受、体悟、思索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独特的精神姿态。
    这是他们个人的独特道路,也是我们时代的独特风貌。
    文章节选
    一九七八
    艺术地再现生活的真实——论《伤痕》
    读完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心中激起强烈的感受。文艺园地中一株引人注目的新花破土而出了,小说所包含的社会内容和独到的艺术构思深深地吸引着我。
    《伤痕》摈弃了概念化的陈词滥调,它没有回避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与事件,而是抓住了“生活本身的样板”中某一方面,不加掩饰地把它表现出来。作者在描写王晓华母女间的生离死别,她与苏小林爱情生活的悲欢离合等情节时,倾注了深刻的社会内容,有力地控诉了“四人帮”对老干部和青年一代肉体上和精神上的摧残,形象地概括了广大革命干部、劳动人民在“四人帮”法西斯淫威下所经受的苦难。王晓华在“四人帮”散布的反动“血统论”的环境下,企图用与母亲与家庭决裂的代价来换取新的生活权利,可是,从上海到辽宁,“叛徒”妈妈这一精神包袱始终像魔影一样,时时在她人生道路上出现,���断地把她所努力吹起的希望泡沫戳得粉碎。这一悲剧性的遭遇以及在主人公心理上相应产生的变化,都真实地反映了“四人帮”横行时遭受迫害而要求上进的青年人的精神状态。像王晓华这样的青年的遭遇,当时社会上并不少见。我认识一个主观上很要求进步的朋友,就是因为父亲是所谓“走资派”,甚至连报名到黑龙江去插队落户都遭到拒绝,因为“谁知道你到那儿去会不会叛国投敌!”对一个新时代的青年来说,精神上*痛苦的就是想跟上时代而硬被人拒之门外,想生活得有意义而反被生活所鄙弃。作者抓住了这样的情节来揭露“四人帮”的罪恶,是真实而深刻的。
    这儿,我们不难看出,王晓华这个人物是典型的。所谓“典型”,它是指能够反映社会生活本质规律的某些方面的有鲜明个性的艺术形象。《红楼梦》没有写农民起义,《阿Q正传》只塑造了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可是它们都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本质的某些方面,所以,我们不能把社会本质理解得过于狭隘、单一、僵化,也不能像“四人帮”那样,规定一个**只能有一个典型。文艺创作可以反映广大人民同“四人帮”作斗争的方面;也可以反映“四人帮”残酷迫害人民的方面。敢于同“四人帮”作斗争的英雄人物固然具有典型意义,对人民群众有教育鼓舞作用,而追求革命却受到“四人帮”愚弄、*后在惨痛教训中觉悟过来的王晓华,也同样是一个当代青年的典型。现实生活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对“四人帮”反动本质认识不透,却受到“四人帮”反革命路线的残酷迫害,把这些人的遭遇表现出来,不同样对人民群众有教育启发作用吗?
    为了使作品起到这样的作用,作者在构思上是用了一番苦心的。“四人帮”被粉碎了,他们强加在老干部头上的诬陷之词推翻了,母亲的沉冤得到昭雪,离家九年的女儿又回到了上海,故事到这儿似乎可以结束了。可是,作者没有按一般思路把她们引向“大团圆”,而是笔锋一转,又展开了另一场悲剧:满怀喜悦的女儿回到家里,等待她的却是母亲去世的噩耗,受尽迫害的母亲始终爱着自己的女儿,却没有来得及与女儿见上*后一面!奇峰突起的构思,在这儿产生了揪人心肺的艺术效果。这一悲剧性的结尾是人为的安排吗?不,它与小说的情节发展是相吻合相一致的。这里包含了作者独特的构思,而它来自生活的真实。社会主义历史阶段中,异常尖锐、严酷的**斗争为这种悲剧性的艺术构思提供了现实基础。它深刻地告诉人们:“四人帮”虽然被打倒了,但他们的反革命路线所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有些甚至是无法弥补的。这样,小说把读者对“四人帮”反革命路线的危害性的认识,推进到一个新的深度。
    跟目前文艺创作中还存在的那些概念化的作品相对照,《伤痕》从表达思想主题到艺术构思都是成功的。
    ……
    目录
    序: 三十年治学生活回顾
    一九七八
    艺术地再现生活的真实——论《伤痕》
    一九七九
    思考·生活·概念化
    一九八〇
    怎样认识巴金早期的无政府主义思想
    一九八一
    中秋
    一九八二
    母亲的手
    一九八三
    论巴金的文艺思想
    一九八四
    关于凡宰特致巴金信
    一九八五
    中国文学发展中的现代主义
    一九八六
    中国新文学发展中的忏悔意识
    一九八七
    当代大学生的审美意识——《夏天的审美触角》编后记
    一九八八
    当代文学观念中的战争文化心理
    一九八九
    关于“重写文学史”
    “五四”与当代——对一种学术萎缩现象的断想
    一九九〇
    狼牙棒是怎样折断的
    唯美主义者的末日
    一九九一
    重提一桩旧公案
    关于周作人的传记
    一九九二
    还原民间:关于《九月寓言》的叙事与意蕴
    一九九三
    试论知识分子在现代社会转型期的三种价值取向
    一九九四
    关于人文精神讨论的一封信(外两封)
    一九九五
    民间和现代都市文化
    一九九六
    碎片中的世界·碎片中的历史
    一九九七
    门槛上的断想
    一九九八
    营造精神之塔——论王安忆90年代初的小说创作
    一九九九
    我们的抽屉——试论当代文学史(1949—1976)的潜在写作
    二〇〇〇
    凤凰·鳄鱼·吸血鬼——试论台湾文学创作中的几个同性恋意象
    二〇〇一
    中外文学关系研究中的“世界性因素”的几点思考
    二〇〇二
    人文教育的位置在哪里
    二〇〇三
    大学人事制度改革断想
    二〇〇四
    城市文化与文学功能
    二〇〇五
    试论“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先锋性
    二〇〇六
    从鲁迅到巴金:新文学传统在先锋与大众之间
    ——试论巴金在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
    二〇〇七
    《胡风家书》序
    二〇〇八
    我心中的贾植芳先生
    附录: 陈思和著述、编辑表
    编辑推荐语
    特殊时代的特殊际遇,转型时期的独特思考,当代知识分子三十年心灵史的集中展示。本书所记录的就正是作者三十年来的心路历程,他们的经历、感受、体悟、思索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独特的精神姿态。这是他们个人的独特道路,也是我们时代的独特风貌。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