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政局动荡,南北分裂,儒学失去往日的尊严,经学的政教作用淡化,加之魏文帝之后不以经术取士,而代之以“九品中正”制。失去功名利禄的诱引,经学更是日渐衰落。魏晋时期的《诗经》学多宗毛、郑遗说,其间主要是郑学、王学之间的斗争。郑玄《毛诗传笺》融合今古文之学(后称郑学),三国魏人王肃以维护古文毛诗家法为名攻击郑玄(后称王学)。其实王肃本人也兼通今古文经学。郑学王学之争的实质是门户之见与政治地位的争夺。南北朝时期经学分为南学、北学两派,《北史·儒林传》说:“南人简约,得其英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唐初经生重南学轻北学,实际两派各有短长。
隋代,结束了南北朝的长期分裂,实现了**的统一。《诗经��学也随之结束了南学北学的对峙,而出现北学并入南学的统一。
唐代,为官学传授、明经取士有统一的标准,唐太宗诏令孔颖达组织学者撰定《五经正义》,《毛诗正义》70卷中包括《毛传》《郑笺》《孔疏》及陆德明《经典释文》中的《毛诗音义》和颜师古考订的《五经定本》中的《毛诗正义》。通训诂重考证的汉代古文经学后被称为“汉学”。《毛诗正义》继承汉学的研究方法与成果,集唐前汉学之大成,将《诗经》学统一于汉学。《毛诗正义》是唐代科举明经科官定标准《诗经》教本,代表当时《诗经》学研究的*高水平,具有**的权威,使“终唐之世,人无异词”(《四库全书总目》)。在《诗经》研究史上,《毛诗正义》是继《毛传》《郑笺》之后又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
宋代,科举制度改革,考试内容变背诵经文为策论。经生们不再背诵僵死的原文注疏,而是从经文中发挥解决社会矛盾的策论。由是学风大变,疑古思辨成为宋学的主要特征,南宋朱熹的《诗集传》为宋学之大成。
清代,经学再盛,学派林立,先后出现汉学宋学之争,今文古文之争,考据义理之争,旧学新学之争,并且还出现了超出各派门户之见的独立研究学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