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特点】
1.论点鲜明。本文是以对话形式展开的驳论文。孔子以治国以礼驳“季氏将伐颛臾”;以家臣应尽职责驳“吾二臣者皆不欲也”;以为政以德驳“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并正面提出治国以礼、为政以德,“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的政治主张。
2.论据充分。论据一般分为事实论据、理论论据两大类。本文在论辩中采用了事实论据中的历史材料、现实事例和理论论据中的名人名言等论据,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3.论证谨严。驳论中暗含着演绎论证法,如“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其中暗含的大前提就是:伐先王封建属国非礼;小前提:颛臾是先王封建属国;结论:伐��臾非礼。“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等也暗含演绎论证法。“危而不持,颠而不扶”、“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从修辞上说是比喻,从逻辑论证法上说是类比论证法。
本文以驳论为主,破中有立。文中阐述的文教德化的治国主张,就是立论,是通过立论驳斥季氏的非礼行为。
4.语言形象犀利。本文采用了比喻、排比、反诘、呼告等多种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论辩力和感染力。本文多用反诘句,如:“求!无乃尔是过与?”意思是:冉有,难道不该责备你们吗?(或:大概要责备你们了吧?)作用:强调对方是应该受指责的。如“何以伐为?”意思是:为什么要攻伐呢?作用:强调的是不该攻伐。又如“焉用彼相矣?”意思是:那还用搀扶(盲人)的人做什么呢?作用:强调对方身在其位,不尽其职,要之无用。
“既来之,则安之”,“分崩离析”,以及由本文引申出来的“祸起萧墙”、“开柙出虎”、“季孙之忧”等,流传至今,已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格言。
【课文翻译】
季氏准备攻打颛臾。冉有、季路谒见孔子,说:“季氏将要对颛臾动武。”孔子说:“冉求!这难道不要责备你们吗?颛臾,先王曾经授权他主持东蒙山的祭祀,而且它又在鲁国*初被封的疆域之中,是鲁国的臣属。为什么要攻打它呢?”
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人本来都是不同意的。”孔子说:“冉求!周任有句话说:‘如果能够施展自己的才能,就接受任职;如果不行,就该辞职让位。’就如盲人遇到危险,不去扶持;将要摔倒了,又不去搀扶,那何必还要搀扶盲人的护理人呢?况且你的话是错误的。老虎犀牛从笼子里跑了出来,龟甲美玉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责任呢?”
冉有说:“颛臾,如今城郭坚固,而且靠近季孙家的采邑费地。现今不去占领,将来一定会成为子孙后代的忧患。”孔子说:“冉求!君子*痛恨那些心里想得到嘴上却不说‘我想得到它’,却一定为了得到它寻找借Ll的人。我听说过:无论是诸侯还是大夫,不必忧虑财富太少,只需忧虑财富不均;不必忧虑物质贫乏,只应忧虑人心不安。若是财富平均,便无所谓贫穷:若是和睦团结,便不会觉得人少;境内安定,**就不会倾覆。如果能这样,远方之人还不归服,便再完善德政教化来使他们归顺;已经使他们归顺了,就得使他们安居下来。如今仲由和冉求你们二人辅佐季孙。远方之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归顺;**四分五裂,却’不能保全;反而想在国境之内大动干戈。我担心季孙的忧患不在颛臾,却在萧墙之内的鲁君啊”
……P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