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OFDM原理与标准——通信技术的演进
QQ咨询:
有路璐璐:

OFDM原理与标准——通信技术的演进

  • 作者:杨昉
  •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21214035
  • 出版日期:2013年09月01日
  • 页数:242
  • 定价:¥49.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 出版社
    • ISBN
      9787121214035
    • 作者
    • 页数
      242
    • 出版时间
      2013年09月01日
    • 定价
      ¥49.00
    • 所属分类
    内容提要
    本书**介绍当前通信系统*重要的调制技术—正交频分复用(OFDM)的基本原理,并结合地面数字电视传输、移动通信、无线局域网、电力线通信等系统的主流国际标准,详细阐述了OFDM技术是如何应用到具体的通信系统设计中的。随着通信产业的不断发展,不同的通信系统呈现相互融合的趋势,在通信技术选择和系统设计上也趋于相似。本书*大的特色是结合作者参与多个系统标准研制的过程,总结不同系统设计的特色和演进趋势。通过本书的介绍,希望能够使读者对通信系统设计有一个深入而全面的认识,并帮助从事系统设计的研究人员开拓视野,促进不同通信系统的演进和融合。
    文章节选
    上篇原理篇
    第1章 绪 论
    通信在汉语中可以理解为“互通信息”,即人与入之间相互传递信息;通信在英文中是Communication,这个单词也有交流的意思。通信在本质上就是人与入之间的交流。可以说,通信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诞生就出现了。原始人可以通过声音、手势等方式进行交流。但人们不仅仅满足于面对面的交流,还希望能够实现远距离的交流,因此有了托人捎信、飞鸽传书、烽火传讯、驿使报信等信息传输方式。
    到了近代,通信技术迅速发展,使得人类通信方式甚至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下面列举一些载入通信史册的划时代事件:
    1835年,美国人塞缪尔。莫尔斯(Samuel F.B.Morse)发明了**台电报机,标志着近代通信正式诞生,以他名字命名的莫尔斯代码成为国际通用电码并被沿用至今。
    1876年,意大利人安东尼奥.梅乌奇(Antonio Meucci)发明了世界上**部电话,该专利权被美国人亚历山大.贝尔(Alexander G Bell)获得并创立了贝尔电话公司,即后来的AT&T公司,**的贝尔实验室(Bell Labs)即该公司的研究机构。
    1897年,意大利工程师伽利尔摩.马可尼(Guglielmo Marconi)**次实现了跨越大西洋的无线电电报,标志着人类社会迈入无线通信时代。无线电电报在当时被认为是基础性的创新,马可尼也因此获得19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66年,英籍华裔学者高锟(Kuen C.Kao)发表论文从理论上分析证明了用光纤作为传输媒质实现光通信的可能性,并预言了制造超低耗光纤的可能性。光纤的发明使得远距离大容量的信息传输成为可能,如今横跨各大洲的海底光缆将世界各地紧紧地连接在一起。
    1973年,美国摩托罗拉公司工程师马丁.库帕(Martin L.Cooper)和他的团队研制出世界上**台真正意义上的移动电话。从此之后,移动电话经过不断演进,成为今天人们所熟悉的手机。
    1978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开发了先进移动电话业务(AI\0S)系统,这是**个形成规模网络的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可以支持大覆盖范围内随时随地的通信。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当年只有富人才用得起的手机如今已经成为普通百姓随身携带的生活工具。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不断融合,使得电信技术(Communication Zechnology,CT)和信息技术(Information Zechnology,IT)相互交叉融合,被称为ICT,人类社会由此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通信正在深刻地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
    ……
    目录
    上篇 原理篇
    第1章 绪论
    1.1 数字宽带通信需求
    1.2 OFDM发展历程
    1.3 OFDM标准的演进
    1.3.1 地面数字电视标准的演进
    1.3.2 WLAN标准的演进
    1.3.3 移动通信标准的演进
    1.3.4 电力线通信标准的演进
    1.4 本书内容结构
    参考文献
    第2章 通信信道特征与调制技术的演进
    2.1 无线传输信道的特征
    2.1.1 信道大尺度效应
    2.1.2 信道小尺度效应
    2.1.3 实际信道模型
    2.2 传统调制方案
    2.2.1 模拟调制
    2.2.2 脉冲编码调制
    2.2.3 单载波数字调制
    2.2.4 CDMA
    2.3 块传输技术
    2.2.5 正交频分复用系统
    2.2.6 单载波频域均衡系统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OFDM调制关键技术
    3.1 信号模型
    3.2 保护间隔
    3.2.1 零符号填充
    3.2.2 循环前缀填充
    3.2.3 训练序列填充
    3.2.4 保护间隔与帧体参数设计
    3.3 导频设计
    3.3.1 块状导频
    3.3.2 梳状导频
    3.3.3 离散导频
    3.3.4 导频图案参数设计
    3.4 频谱成型
    3.4.1 虚拟子载波成型
    3.4.2 时域加窗
    3.4.3 频谱成型滤波器
    3.5 峰均比**技术
    3.5.1 时域削峰
    3.5.2 压扩变换法
    3.5.3 子载波预留法
    3.5.4 动态星座扩展法
    3.5.5 扰码和交织
    3.5.6 选择映射法
    3.5.7 部分传输序列法
    3.5.8 编码法
    3.5.9 矩阵变换法
    3.6 OFDM多址接入
    3.2.1 OFDM-FDMA
    3.6.2 OFDM-TDMA
    3.6.3 OFDM-CDMA
    3.6.4 FH-OFDMA
    3.7 自适应调制
    3.7.1 注水原理
    3.7.2 贪婪算法
    3.7.3 性能余量*大化算法
    3.7.4 误码率*小化分配算法
    3.8 MIMO-OFDM
    3.8.1 空间分集
    3.8.2 空间复用
    3.8.3 波束赋形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OFDM接收机关键技术
    4.1 同步技术
    4.1.1 同步偏差
    4.1.2 符号定时同步
    4.1.3 载波同步
    4.1.4 采样时钟同步
    4.2 信道估计技术
    4.2.1 LS算法
    4.2.2 MMSE算法
    4.2.3 L-MMSE算法
    4.2.4 判决反馈的信道估计
    4.2.5 插值
    4.3 均衡技术
    4.3.1 时域均衡与频域均衡
    4.3.2 线性均衡与非线性均衡
    4.3.3 TDS-OFDM迭代干扰消除
    4.4 MIMO-OFDM解调
    4.4.1 分层空时码的译码
    4.4.2 空时分组码的译码
    4.4.3 LS准则下的MIMO-OFDM信道估计方法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OFDM扩展技术
    5.1 Flash-OFDM
    5.1.1 Flash-OFDM的物理层
    5.1.2 Flash-OFDM的MAC/LLC层
    5.1.3 Flash-OFDM的网络层
    5.2 V-OFDM
    5.2.1 V-OFDM的主要模块
    5.2.2 V-OFDM的系统模型
    5.3 W-OFDM
    5.4 TDS-OFDM
    5.5 MB-OFDM
    5.6 多载波CDMA
    5.6.1 MC-CDMA
    5.6.2 MC-DS-CDMA
    5.6.3 MT-CDMA
    5.7 Wavelet-OFDM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下篇 标准篇
    第6章 数字电视广播系统
    6.1 系统设计需求
    6.2 DVB-T
    6.2.1 帧结构
    6.2.2 同步设计
    6.2.3 参考信号设计
    6.2.4 控制信号设计
    6.2.5 资源分配与传输
    6.2.6 DVB-H对DVB-T的拓展
    6.3 ISDB-T
    6.3.1 帧结构
    6.3.2 同步设计
    6.3.3 参考信号设计
    6.3.4 控制信号设计
    6.3.5 资源分配与传输
    6.4 DTMB
    6.4.1 帧结构
    6.4.2 同步设计
    6.4.3 参考信号设计
    6.4.4 控制信号设计
    6.4.5 资源分配与传输
    6.4.6 针对移动系统优化
    6.5 DVB-T2
    6.5.1 帧结构
    6.5.2 同步设计
    6.5.3 参考信号设计
    6.5.4 控制信号设计
    6.5.5 资源分配与传输
    6.5.6 **PAPR技术
    6.5.7 多天线发射分集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7章 移动通信系统
    7.1 系统设计需求
    7.2 LTE
    7.2.1 帧结构
    7.2.2 同步设计
    7.2.3 参考信号设计
    7.2.4 控制信号设计
    7.2.5 资源分配
    7.2.6 多天线技术
    7.3 LTE-Advanced
    7.3.1 参考信号优化
    7.3.2 MIMO增强
    7.3.3 载波聚合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8章 无线局域网
    8.1 系统设计需求
    8.2 IEEE 802.11a
    8.2.1 帧结构
    8.2.2 同步设计
    8.2.3 参考信号
    8.2.4 控制信号设计
    8.2.5 资源分配
    8.2.6 时域加窗
    8.3 IEEE 802.11n
    8.3.1 帧结构参数优化
    8.3.2 同步信号设计
    8.3.3 参考信号设计
    8.3.4 控制信号设计
    8.3.5 多天线传输
    8.3.6 40MHz带宽增强
    8.4 IEEE 802.11ac增强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9章 电力线通信系统
    9.1 电力线通信系统设计需求
    9.2 G.hn
    9.2.1 帧结构
    9.2.2 同步设计
    9.2.3 参考信号
    9.2.4 控制信号设计
    9.2.5 资源分配
    9.3 IEEE 1901
    9.3.1 帧结构
    9.3.2 同步设计
    9.3.3 参考信号
    9.3.4 控制信号设计
    9.3.5 资源分配
    9.4 G3-PLC
    9.4.1 帧结构
    9.4.2 同步设计
    9.4.3 参考信号
    9.4.4 控制信号设计
    9.4.5 资源分配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编辑推荐语
    作者长期从事无线通信、数字电视传输、电力线通信等系统设计与开发相关工作,本书*大的特色是结合作者参与多个系统标准研制的过程,总结不同系统设计的特色和演进趋势。通过本书的介绍,能够使读者对通信系统设计有一个深入而全面的认识,并帮助从事系统设计的研究人员开拓视野,促进不同通信系统的演进和融合。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