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清真释疑》研究
QQ咨询:
有路璐璐:

《清真释疑》研究

  • 作者:马占明
  •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16130940
  • 出版日期:2013年10月01日
  • 页数:249
  • 定价:¥2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清真释疑研究》编著者马占明。
    《清真释疑研究》内容提要:《清真释疑》是回族先贤留给后人的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作者以儒家经典为主要资料来源,以儒生们*熟悉的语言为工具,以比较、描述和批判为主要方法,用问答形式解答了大约20个问题,内容涉及宗教信仰、宗教功修、饮食习惯、衣着与仪表等。《(清真释疑)研究》对《清真释疑》产生的历史背景、作者生平、著述原因、论述方法以及版本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对原著进行了点校、对原文进行了分段、断句、标点和今译;对一些人名、地名、书名以及生词做了注释;对作者的思想进行了梳理和分析,补充了前人研究中存在的一些疏漏,纠正了一些学术错误,**次将《清真释疑》这部清代文献完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目录
    序一
    序二
    前言
    **部分 《清真释疑》产生的历史背景与社会原因
    一 历史背景
    (一)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时间
    (二)中国穆斯林的来源
    (三)身份认同危机
    (四)穆斯林学者的贡献
    二 社会原因
    (一)回汉文化存在差异
    (二)个别大臣心存偏见
    第二部分 《清真释疑》文本研究
    一 金天柱及其资料来源与论述方法
    (一)金天柱其人
    (二)资料来源
    (三)论述方法
    二 《清真释疑》的刊刻与版本
    (一)《清真释疑》刊刻时间
    (二)《清真释疑》版本
    (三)版本图样
    三 学界对《清真释疑》的评价
    四 前人对《清真释疑》的研究
    (一)唐晋徽的《清真释疑补辑》
    (二)海正忠的《白话译注(清真释疑)》
    (三)宛景森的《清真释疑思想浅探》
    (四)薛莲的《清真释疑版本考》
    (五)“春风秋水”札记
    (六)其他
    第三部分 《清真释疑》原文点校、今译与注释
    一 《清真释疑》序文
    (一)再次重刻《清真释疑》序 :
    (二)石可宗序
    (三)胡汇源序
    (四)马廷辅序
    (五)陈大韶序
    (六)作者自序
    (七)陈大韶点评
    二 《清真释疑》正文
    (一)纲领
    (二)论饮食
    (三)论伊斯兰教与天主教之区别
    (四)论历法与斋课
    (五)论丧葬
    (六)论穿戴
    (七)论认主与拜主
    (八)论男女杂沓
    (九)论夜聚晓散
    (十)论保持气节
    (十一)论修剃毛发
    (十二)论崇拜偶像
    (十三)论屠宰牲畜
    (十四)论沐浴净身
    (十五)论祭祀亡灵
    (十六)论投胎转世
    (十七)论神道与法术
    (十八)论出家修行
    (十九)结束语
    (二十)陈大韶点评
    (二十一)上馆卿余公请序书
    第四部分 金天柱宗教哲学思想研究
    一 金天柱教义思想
    (一)真主的存在与独
    (二)真主的方位
    (三)天地万物的生成
    (四)赏善罚恶
    (五)对其他宗教的批判
    (六)穆斯林不拜佛的理由
    二 金天柱教法学思想
    (一)饮食禁忌
    (二)斋戒的现实意义
    (三)天课的社会价值
    (四)土葬的好处
    (五)服装的颜色
    (六)男女有别
    (七)饮酒的危害
    (八)修剔毛发
    (九)屠宰牲畜
    (十)沐浴净身
    (十一)金天柱与教法宗旨学
    三 金天柱哲学思想
    (一)人本主义思想
    (二)资源有限思想
    (三)积极入世思想
    (四)忠君爱国思想
    (五)关于孔子的身份
    (六)对儒家思想的取舍
    结语
    参考文献
    一 中文书目
    二 外文书目
    (一)阿拉伯文
    (二)英文
    三 主要参考书目
    四 网站
    后记
    编辑推荐语
    《清真释疑》是我国清代回族先贤,曾任翰林院四译馆教习的金天柱先生留给后人的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当时的主流社会对穆斯林的行为方式存有诸多猜疑,一些朝臣和百姓们议论纷纷,某些官员试图借朝廷之力铲除他们眼中的异类文化。金天柱以为,之所以发生这样的事情,是因为人们不了解伊斯兰教义教法。虽然前人有过一些译著,但都是“大经大法、深文厚意”,著述对象主要是穆斯林,“不屑于释当前之疑案”。为了给穆斯林争取宽松的生存空间,他决定著书释疑,消除人们的疑惑,减少穆斯林所承受的社会压力。金天柱用主流社会能够理解的语言和接受的方式,讨论了一些伊斯兰教义教法问题,以证明伊斯兰教与处于正统地位的儒家思想并不相悖。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