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民俗故事:最经典的中国故事
QQ咨询:
有路璐璐:

民俗故事:最经典的中国故事

  • 作者:孙民 赵旭
  • 出版社: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
  • ISBN:9787531556381
  • 出版日期:2013年01月01日
  • 页数:245
  • 定价:¥25.0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民俗”是历代人民相传已久而形成的风尚与习惯。读民俗故事,开头总有这么一句:“在很久很久以前”。正是这一句,把我们的心带入远古的历史,让我们窥探民俗是怎样发生的,*初的形态如何。细细想来,民俗这种看似形式的东西,却蕴涵着华夏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人没有精神,会堕落为动物;民族失去精神,便会集体沦落为奴隶。想想这是多么可怕!所幸中华民族的精神永存!这精神有如阳光,照耀着民俗故事这一方天地,让人感到人性的可爱与温暖;这精神又如彩虹,反射着华夏各族人民优美的心灵,把民俗故事装点得分外绚丽迷人。 民俗故事:*经典的中国故事_孙民,赵旭_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_
    文章节选
    传说“年”是一个人名。这人是商朝人,距今已有三千五百年 吧。当时没有准确的节令,因此人们无法按季节从事农业生产。
    “年”这位年轻人决心要测准节令,他天天、月月、年年在测量日 影,摸索着节令的变化。
    商朝天子对节令不准深感不满。这不仅影响人们的生产活动, 而且也不方便人们的生活。他把节令官阿衡叫来,命令他尽快核准 节令。阿衡是个酒鬼,一有闲空便喝酒,喝得头昏脑涨。天子交他 的任务,他不但不去完成,反胡说天神不满意人间,所以把节令搞 得没有规律。要弄准节令,必须祭天神。
    天子被蒙在鼓里,决定设台祭天。
    “年”得知这一消息,便人宫求见天子。他在天子面前把自己测 定的结果详加说明,并讲清节令与太阳运行的关系,建议修筑天文 台观察日月星辰。天子认为他讲得很有道理,便下令停修祭台,改 修天文台,并任命“年”负责那里的工作。
    阿衡听说天子改了主意,生怕“年”把节令制订出来,便用重 金收买刺客去杀“年”。“年”白天晚上都在辛勤地工作,刺客难 以下手。**天,一月月,“年”不停地观测着,刺客于是改用箭 来射杀他。**夜里,刺客登上天文台对面的楼顶,瞄准“年”放 了一箭,这时忽起一阵大风,将箭吹歪,只射到“年”的手臂上, “年”大叫一声。卫士赶到,急忙去捉拿刺客。捉住刺客后,顺藤 摸瓜,又揪出了后台阿衡,天子将两名罪犯一并处决。
    带着伤的“年”仍不停地工作。不知过了多久,节令终于制订 出来了。上报天子,天子十分高兴。“年”说:“旧岁已尽,新春 开始。开始之日,应有个名。请天子赐个名吧。” 天子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他看了看眼前的 “年”,此时“年”因劳累过度,头发斑白,便又说:“制订了节 令,你劳苦功高,又险些丢了性命,为了表彰你的功劳,这**也 叫‘年’吧。” 从此“春节”和“年”就相提并论了。
    ……
    目录
    总序
    前言
    “年”的由来
    拜“年”驱怪
    爆竹报平安
    元旦放鸟
    对联的发明
    桃符驱魔
    贴倒“福”字
    “福”字的威力
    打春牛
    隋炀帝过生日
    老鼠娶媳妇
    赶社节
    元宵为啥叫“汤圆”
    东方朔救元宵
    锣鼓笙箫庆元宵
    子牙一怒灯火明
    椅子姑
    灯谜的笑话
    骗火神爷的妙计
    仙女的歌声
    无灯的元宵节
    司马光生气
    赶鸟节
    日出打水的来历
    祭龙日
    玉龙救旱
    降龙的少年
    不孝媳妇的下场
    插花节
    芦笙会
    恨火与禁火
    皇帝上坟
    祭英魂
    三月踏青谢龙王
    姑娘节
    泼水节
    称人和吃塌饼
    吃乌米饭
    挂蒲叶
    挂葫芦
    门插青柳
    熏药渣
    吃透糖
    端午观井
    祈雨节
    吃虫节
    敬天狗
    好闺女谁不亲
    舅家的羊
    晒衣节
    晒龙袍
    六月师生会
    撒石灰
    敖包会
    火把节
    藏戏节
    七夕的故事
    荆叶洗发
    除恶节
    敬老节
    耍海节
    圆月玉兔
    月饼中的字条
    月饼情缘
    登高避灾
    斗牛节
    天女节
    吃五豆
    火头僧的杰作
    皇帝想喝粥
    岳家军的“千家饭”
    祭灶王
    火神节
    点灯笼
    杀年猪
    灶王爷吃请
    灶王爷的妙计
    藏笤帚
    烧纸钱
    为啥守岁
    闹年的故事
    除夕点灯的来历
    插芝麻秆
    刺像
    文身
    绣脸
    缠小脚儿
    顶物的头
    红盖头
    桃花女的头巾
    仫佬女的发髻
    苗族女的三角帕
    头巾与脚套
    婴孩儿的“兜嘴”
    带血的围脖儿
    改做的围裙
    露水裙
    彩裙的花边
    背带饰品
    “金凤装”
    蛇纹衣
    高底鞋
    “戒指”止怒
    手镯
    带花的凉席
    织毯圣女
    东北神草
    乌拉草
    奶酪与狼
    蒸面人儿
    尼姑变油条
    “油炸桧”
    东坡肉
    草肉美食
    东坡肘子
    松花蛋
    麻婆豆腐
    “全家福”
    “狗不理”包子
    馒头的来历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