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华图·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系列教材·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2014-2015)
QQ咨询:
有路璐璐:

华图·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系列教材·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2014-2015)

  • 作者:教育科学出版社
  •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04183675
  • 出版日期:2014年02月01日
  • 页数:0
  • 定价:¥3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系列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一、严格依据*新**教师资格考试大纲及*新课程标准编写
    本系列教材是在认真研读了*新**教师资格考试大纲及*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严格遵循考试大纲及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编写,力求*大限度地贴合考情,为考生提供一本实用性很强的参考教材。
    二、体例设置合理、科学
    本系列教材在对考试大纲进行科学整理的基础上,将考试内容分为学科知识部分和教学知识与能力两部分来进行编写。学科知识部分主要涉及各学科的专业知识,教学知识与能力部分涉及与各学科相关的教学教法。而且各部分在体例编排上,均设置了“核心考点提示”“知识体系导览”“名师要点精讲”“经典例题”“命题热点集训”等模块。其中,“核心考点提示”为考生指明了考试的**内容及考生需要掌握的程度,便于考生有侧重地进行复习考试;“知识体系导览”是对各章知识架构的提炼,可帮助考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名师要点精讲”是本系列教材的核心内容,是由一线名师精心编写,涵盖了需要考生掌握的知识内容;“经典例题”穿插在正文当中,根据*新考试趋势及考试**,模拟真题进行解析;“命题热点集训”放在每一章的末尾,有助于考生对各章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自我检测。
    文章节选
    第二节常见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文言句式即文言文句子的结构,掌握它是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基础。一般而言,常见文言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和固定句式五类。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在文言文中,常见的判断句式有:
    (一)用“者”或者“也”表示判断
    1.……者,……也
    这是文言文判断句中*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停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2.……也
    在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并不同时出现,在省略“者”的情况下,用“也”也可以表示判断。如:
    (1)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赤壁之战》)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3.……者也
    在句末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但是这时的“者”不表示停顿,只起指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很常见。如: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莲,花之君子者也;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爱莲说》)
    4.……者,……
    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停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
    (1)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2)粟者,民之所种。(《论积贮疏》)
    (二)名词修饰名词,直接表示判断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没有任何标志,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如:
    1.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2.秦,虎狼之国。(《屈原列传》)
    (三)用副词加强语气表示判断
    为了加强判断语气,往往在谓语前加上副词,如“乃”“则”“即”等,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如: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但是要注意,这些词除了有加强语气表示判断的作用外,它们也有自己的意义,要注意区别。
    (四)用动词“为”表示判断
    “为”在文言文中有时也能起到表示判断的作用。如:
    1.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五人墓碑记》)
    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五)用动词“是”表示判断
    “是”在先秦文言文中很少做判断词,在汉以后做判断词的用法才渐渐多起来。如: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2.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
    (六)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过秦论》)
    2.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经典例题
    下列选项中,句式有别于其他三项的是()。
    A.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B. 此世所以不传也
    C.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D. 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答案】 A
    【名师点评】 B、C、D三项都是判断句,A项是省略句,省略了介词“于”,正常句式应该是“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因此,本题答案选A。
    二、被动句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有标志的被动句和无标志的被动句。
    (一)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
    1.动词+“于”+主动者
    动词后用介词“于”表示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
    (1)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2)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
    2.“见”+动词/“见……于……”
    用“见”加动词或“见……于……”的形式表示被动。如:
    (1)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2)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
    3.为……
    用“为”表示被动。如:
    (1)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2)若背其言,臣死,妻子为戮,无益于君,不可悔已。(《左传》)
    4.为……所……
    用“为……所……”的形式表示被动。如:
    (1)为乡里所患。(《世说新语》)
    (2)为国者无使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
    5.……见……,……被……
    用“见”“被”表示被动。如:
    (1)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
    (二)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没有任何被动词标志,仅从意思上判断。如:
    (1)帝感其诚。(《愚公移山》)
    (2)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赤壁之战》)
    前一句“帝感其诚”意为“帝为其诚所感”,后一句中的“逼兵势”意为“为兵势所逼”。
    三、省略句
    古今汉语都有成分省略,但在文言文中,句子省略成分的情况更为普遍,许多现代汉语习惯上不能省略的古汉语也可省略。概括起来,常见的省略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省略主语
    主语的省略有承前省略和蒙后省略,在自述或对话中也有省略说话人的情况。如: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捕蛇者说》)
    2.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二)省略谓语
    谓语是句子的重要成分,一般来说,是不能省略的。但在文言文中,由于特定情况,如承接上文、呼应下文而省略谓语。如:
    1.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三)省略宾语
    1.省略动词的宾语
    (1)尉剑挺,广起,夺(剑)而杀尉。(《陈涉世家》)
    (2)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之)斗卮酒。(《鸿门宴》)
    2.省略介词的宾语
    (1)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
    (2)以相如功大,拜(之)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四)省略介词
    1.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烛之武退秦师》)
    2.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鸿门宴》)
    (五)省略量词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四、倒装句
    文言文中句子成分的顺序发生了变化,改变了传统的“主—谓—宾”的顺序,这时就出现了倒装现象。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比较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主谓倒装句
    文言文中谓语的位置和现代汉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会把谓语提前到主语的前面,这就是所谓的主谓倒装句。例如: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小人哉,樊须也!(《论语?子路》)
    例1.中的正常语序应为“汝之不惠,甚矣”;例2.中的正常语序应为“樊须也,小人哉”。
    (二)宾语前置句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1.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1)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石钟山记》)
    (2)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肯顾我)(《诗经?硕鼠》)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1)大王来何操?(大王来操何)(《鸿门宴》)
    (2)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吾与谁归)(《岳阳楼记》)
    3.用“之”“之为”或“是”将宾语前置,用这种宾语前置的格式时,还可以在宾语之前加上“唯(惟)”,构成“唯(惟)……是……”或“惟……之……”的格式,强调宾语的作用就更大。
    (1)日居月诸,下土是冒。(日居月诸,冒下土)(《诗经?日月》)
    (2)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忧群臣)(《左传》)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
    (1)不然,籍何以至此?(籍以何至此)(《鸿门宴》)
    (2)全石以为底。(以全石为底)(《小石潭记》)
    (三)定语后置句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在**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或强调**词的地位,凸显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词之后,其主要类型有以下几种。
    1.**语+定语+“者”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太子及知其事者宾客)(《荆轲刺秦王》)
    (2)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村中好事者少年)(《促织》)
    2.**语+“之”+定语,“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蚓无利爪牙,强筋骨)(《劝学》)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高庙堂则忧其民,处远江湖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3.**语+“之(而)”+定语+“者”“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铿然有声之石,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2)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穷民而无告之天下,此四者)(《孟子?梁惠王下》)
    4.用数量词作定语时,数量词大多数放在**词的后面。
    (1)吏二缚一人诣王。(二吏缚一人诣王)(《晏子使楚》)
    (2)尝贻余核舟一。(尝贻余一核舟)(《核舟记》)
    ?经典例题
    下列选项属于宾语前置句的一项是()。
    A.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B. 时人莫之许也
    C. 甚矣,汝之不惠D. 秦,虎狼之国
    【答案】 B
    【名师点评】 A项是定语后置句,正常句式应为“求可使报秦之人”;B项是宾语前置句,正常句式应为“时人莫许之也”;C项是主谓倒装句,正常句式应为“汝之不惠,甚矣”;D项是判断句。因此,本题答案选B。
    (四)介词短语后置(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句中一般做状语。介宾短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做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
    (1)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请奉命于孙将军求救)(《赤壁之战》)
    (2)以勇气闻于诸侯。(以勇气于诸侯闻)(《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也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
    (1)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以桑树之)(《孟子》)
    (2)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虽以严刑董之,以威怒振之)(《谏太宗十思疏》)
    3.用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乎”通“于”。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乎”字结构或做状语,或作补语。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乎吾前生,其闻道也固乎吾先)(《师说》)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君子博学而日乎己参省)(《劝学》)
    五、固定句式
    (一)“以为”“以……为……”
    文言文中的“以为”,可以作为一个双音节词,和现代汉语的动词“以为”“认为”相当,如“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这句话的意思是“而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打石块来探求命名为‘钟山’的原因,还自以为得到了它的实情”。然而,在更多的场合,“以为”却是“以……为……”的紧缩,常见的有如下两种情况。
    1.在“……以为……”“以……为……”句式中,“以”是介词,组成介词结构,做动词“为”的状语,此时的“……以为……”“以……为……”相当于“用……做……”或“把……当作……”。如:
    (1)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
    (2)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
    2.在“……以(之)为……”“以……为……”句式中,“以”是动词,“认为”的意思;“……为……”是主谓词组,作“以”的宾语。这种句式,相当于“认为(觉得)……怎么样”或“认为(觉得)……是……”。如:(满座宾客)以为妙绝(《口技》),“以为妙绝”,即“以(之)为妙绝”,原句省略“以”的宾语“之”。
    (二)“所以”
    在文言文里,“所以”是两个词,其中“所”是特殊指示代词,做介词“以”的前置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手段、方式、工具或产生的原因。由于介词“以”具有表原因、凭借等功能,因此“所以”这个固定结构大致有两种情形。
    1.“以”字当“因为”讲,“所以”相当于“……的原因”“……的缘故”,用来表示原因。如:
    (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前出师表》)
    (2)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以”字当“拿”“用”或“凭借”讲,“所以”相当于“……的办法”或“用来……的”,用来表示手段、方法、根据、工具等。如:
    (1)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墨子?公输》)
    (2)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前出师表》)
    (三)“如……何”“奈……何”“若……何”
    古汉语中,“如(若)”“奈”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而这两个词经常连在一起用,组成凝固结构。“如何(若何)”“奈何”,可译为“怎”“怎么办”“怎么样”或“怎么对付”等。如:
    王曰:“取吾璧玉,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如果将“如何”(或“奈何”“若何”)二字拆开,当中夹进名词或代词,就形成表示疑问的固定格式“如……何”“奈……何”“若……何”,这种格式可用“对(拿、能)……怎么样(怎么办)”来对译。如:
    西门豹顾曰:“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治邺》)
    目录
    目录
    **部分学科知识
    **章古代汉语3
    核心考点提示3
    知识体系导览3
    名师要点精讲3
    **节文言实词与虚词3
    第二节常见文言句式及其用法27
    第三节文言文的理解36
    命题热点集训46
    第二章现代汉语50
    核心考点提示50
    知识体系导览50
    名师要点精讲50
    **节现代汉语相关的基本概念 50
    第二节现代汉语的基本原理 52
    第三章文学概论与现代文阅读62
    核心考点提示62
    知识体系导览62
    名师要点精讲63
    **节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63
    第二节现代文阅读65
    第三节现代文分析与理解70
    第四节文学作品鉴赏80
    命题热点集训84
    第四章中外文学赏析91
    核心考点提示91
    知识体系导览91
    名师要点精讲91
    **节中国古诗词鉴赏91
    第二节中国古代重要作家及其作品106
    第三节中国现当代重要作家及其作品116
    第四节外国重要作家及其作品136
    命题热点集训153
    第五章写作基础155
    核心考点提示155
    知识体系导览155
    名师要点精讲155
    **节写作概述155
    第二节常用文体写作161
    命题热点集训189
    第二部分教学知识与能力
    **章语文课程与教学基础知识193
    核心考点提示193
    知识体系导览193
    名师要点精讲193
    **节高中语文课程基础193
    第二节高中语文学习200
    第三节语文教学基础203
    命题热点集训209
    第二章高中语文教学设计211
    核心考点提示211
    知识体系导览211
    名师要点精讲211
    **节课堂导入技能211
    第二节课堂提问技能213
    第三节教学板书技能214
    第四节多媒体的应用技能216
    第五节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与运用218
    第三章高中语文教学实施与评价225
    核心考点提示225
    知识体系导览225
    名师要点精讲226
    **节教学建议226
    第二节教学评价230
    第三节高中语文学习的指导与评价235
    命题热点集训238
    第四章经典教学案例与教学设计展示240
    经典教学案例一240
    经典教学设计一241
    经典教学设计二243
    附录249
    附录1常见字音易错字表249
    附录2常见字形易错字表252
    编辑推荐语
    亮点一:
    教材体例全新编排,版式活泼、设计美观,知识点完全依照考试大纲执行。
    亮点二:
    13个科目,13本教材,13本试卷,每本均包含多套预测题,每道题均附有参考答案,模拟真题答题环境,题型、题量与真题完全吻合。
    亮点三:
    购书即可获赠华图教师网价值39元的网络课程学习代金券,更多资料,等您来拿!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