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一代大儒爱新觉罗?毓鋆(末代皇帝溥仪伴读,师从王国维 柯绍忞 康有为 梁启超 陈寅恪等国学大家,学生有刘君祖 蒋勋 江丙坤 江宜桦 林义正 孙中兴 温世仁等学界名家 政商名流)
QQ咨询:
有路璐璐:

一代大儒爱新觉罗?毓鋆(末代皇帝溥仪伴读,师从王国维 柯绍忞 康有为 梁启超 陈寅恪等国学大家,学生有刘君祖 蒋勋 江丙坤 江宜桦 林义正 孙中兴 温世仁等学界名家 政商名流)

  • 作者:许仁图
  • 出版社:三联书店上海分店
  • ISBN:9787542646262
  • 出版日期:2014年04月01日
  • 页数:272
  • 定价:¥45.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一代大儒爱新觉罗·毓鋆为前清礼亲王代善裔孙.外界都敬称他为“毓老”而不名,毓老自幼受宫廷教育,师事陈宝琛、郑孝胥、罗振玉、柯劭忞、王国维、康有为、梁启超和叶玉麟诸先生,习经史子集之学,为溥仪伴读.
    1947年被蒋介石监管至台湾,在台湾宣扬中华文化六十余年,述而不作,不喜浮世之名,不接受媒体采访,本《易经》以为体,而据《春秋》公羊学以为用,及门弟子有上万人之多,遍及海内外与各行业.毓老一生倡经世致用之学并注重对时势之分析,为四书五经、诸子百家注入了真实的生命和和生机,2011年3月20日于台北市家中辞世,享寿106岁.
    一代大儒爱新觉罗?毓鋆(末代皇帝溥仪伴读,师从王国维 柯绍忞 康有为 梁启超 陈寅恪等国学大家,学生有刘君祖 蒋勋 江丙坤 江宜桦 林义正 孙中兴 温世仁等学界名家 政商名流)_许仁图_上海三联书店_
    文章节选
    跪安不值钱
    老师在2011 年3 月20 日,以106 岁高龄作别人间,台湾大学社会系教授孙中兴师兄为文追悼,道出了毓门弟子共有的遗憾与感伤:“对我来说,太老师(孙教授的国中老师陈中庸也是黉舍弟子,孙教授后来也入黉舍,尊称毓老师为‘太老师’)一直是神秘的,像万仞宫墙,让我难窥全貌。老师的姓名和生日,我一直没弄清楚,他过往的经验,也是到他逝世后才在网络上看到相关的记载。过去,我怯于请教和请问的,现在没有机会知道了。”
    不只孙师兄怯于请教和请问老师的名字和生日,几乎多数黉舍弟子都不知道老师的名字和生日。
    清朝在1911 年夏历(老师说,中国年历源自尧帝,《尚书》有“蛮夷猾夏”之语,“夏”是中国之称,《诗经》因而叫“夏声”,中国年历也应该叫“夏历”)十二月二十五日,由隆裕太后宣布清帝退位懿旨,中华民国并于公元1912 年阳历元旦开国。
    老师就清朝王爷之位而言,阳历年元旦是亡国日,夏历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又在春节前夕,清朝**从此不过年,老师曾半开玩笑说,中山先生不厚道,不让过年。老师生日在公元1906 年夏历九月九日重阳节隔天,阳历年的10 月27 日。
    老师在1947 年,由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安排来台湾,“毓老”这个尊称,并非老师初来台湾的名号。老师在清朝**祖宗出生的龙兴之地兴京(今新宾县),办过“新民农校”,免费收穷人学生。老师初到台湾,住在草山(今阳明山)没多久,因缘际会到台东农校当了教导主任。
    贵为王爷的老师初到台东农校,独自一人,心情郁闷,并未立即入境随俗,仍穿长袍(满人的长袍是常服,赴宴或开会才披马褂),农校师生一见老师服饰不同,气宇又非凡,探得老师是礼亲王裔孙,尊称老师“王爷”。
    老师觉得他个人被移管到台湾,清朝也已亡国,再称呼“王爷”不妥。有人见老师署名“毓鋆”,改称“毓老师”,后来干脆尊称“毓老”了。老师那时才四十多岁,还不老。
    因为“毓老”称呼习惯了,多数人会以为老师姓“毓”。“毓”是清朝**贵胄的辈分。汉族文化常用伯(孟)、仲、叔、季来分别季节、出生排序;清朝皇帝康熙、乾隆读了不少中
    国书,并从汉字中找出*尊贵的十三个字,作为他们这一支系的**辈次,依序为胤、弘、永、绵、奕、载、溥、毓、恒、启、焘、闿、增。“毓”这个字少用,《周礼·地官大司徒》中有“以毓草木”,“毓”通“育”。
    清朝末代皇帝溥仪,辈次是“溥”字,老师名“毓鋆”,身为弟子的我们,很自然地认为老师名字中的“毓”字,是接顺着“溥”字而来。但徐泓师兄却指出,礼**的辈次排序,非依康乾二帝所选择的胤、弘、永、绵等的排次。老师的“毓”字乃溥仪所赐。
    老师是“爱新觉罗”的子孙,老师的姓即为“爱新觉罗”;“爱新觉罗”是满文的直译,“爱新”意译是“金”,“觉罗”意译是“族”。溥仪满族全名是“爱新觉罗·溥仪”,老师全名是“爱新觉罗·毓鋆”。
    不过,清王朝入关后,为了统治人口多过满人数十倍的汉人,要求满人入境随俗,也要自行取个汉姓。像端亲王载漪的孙女汉名是“罗毓凤”,“罗”字取自“爱新觉罗”。许多满人为示不忘本,自认是后金子孙,汉姓“金”。老师认为既然要取汉姓,汉人武功以汉唐为盛,汉高祖姓“刘”,老师的汉姓就用“刘”字,但老师汉姓名字,似乎未曾透露过。
    老师曾在中国文化学院哲学系当过系主任,校刊登载老师之名是“刘毓鋆”,老师早期的洋博士弟子尊称老师为“刘先生”,后期弟子也尊称老师为“毓老”。“鋆”念“云”。上“均”,下“金”,多数人就念“均”,有一个师弟听我念“云”,纠正我要念“均”,我跟他说明:“我在老师跟前念‘均’,老师纠正念‘云’。”“鋆”字更是少见,《玉篇》、《五音集韵》中“鋆”即“金”,老师解释即“美金”(美好的金子)。清文宗时就有状元叫章鋆。老师曾向我说,“毓鋆”是御赐嘉名。我原以为,**贵胄子孙出生,皇帝就会赐名。老师合了生辰八字,缺金,当时的光绪皇帝赐个“鋆”字。
    但白培霖师兄却记得老师说:“毓鋆”是在伪满洲国取的。当时溥仪为了要每一个满人都记得是后金的后人,所有人都取新名字,里面都有金。由此可知溥仪赐老师之名不是一个“鋆”字,而是“毓鋆”两字。
    老师的阿玛则给老师命名“金成”,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阿玛望子成龙,希望老师成就后金的盛世大业。老师说:“金成”是父命之名。“金成”既然是父命之名,“金”就非姓,有些人因为满族人汉姓“金”的不少,就以为老师汉姓是“金”。卧龙街的“天德黉舍”挂有“金寓”门牌,并非老师姓金,而是事有凑巧,该屋主人是当时阳明山管理局金仲原局长的寓所,租借给老师。
    事有凑巧的还不只一桩,老师曾告诉我,他的汉姓是“刘”,我不敢请教老师的汉名。老师的公奠礼上,我看到马英九的褒扬令,褒扬令开始文字是“当代经学家刘柱林,本名爱新觉罗·毓鋆”。我初看,以为老师早年的汉姓是刘,名字是“柱林”,其实这也是凑巧。“刘柱林”是内地一个人的名字,这人救了老师一命,刚好也姓刘,老师为报答刘柱林的救命之恩,在台湾户政事务所登记的姓名,就用“刘柱林”。我知道“刘柱林”这个名字,也是在老师作古后才知道的。
    中国人不只有姓有名,还有字有号。孔子名丘字仲尼,当时可能不流行号。长辈对下辈称呼和自称用名,平辈或下辈对上称呼用字。成年时,老师也给自己取了字“安仁”,取自《论语·里仁篇》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初到台湾,老师自号“安仁居士”,但一般人似乎称呼不惯。国民党撤退到台湾时,来台人士依身份、年龄大小,盛行用“公”、“老”尊称对方,我遇见名画家楚戈时,他才四十多岁,大家都叫他“袁公”。五十多岁的黎明工专老师潘寿康认识我时,我还不到三十岁,他叫我“许公”。老师是王爷,后来又蓄了漂亮的长胡,尊称“毓老”,顺口自然。
    “毓老”是外人的尊称,老师自号“安仁居士”,老师有两枚常用印章,一是有乾坤画和龙虎图形的“乾坤龙虎”章,另一枚是“安仁居士”章。
    老师七十一岁,遵母命“刊经籍广圣学兴治艺”,恭上太师母九十一岁千秋,印行《易经来注图解》,用的字号是“仁匃遁者”,“匃”通“丐”。八十岁将来氏易重印,定为《新校慈恩本周易集注》,跪上慈亲百寿千秋,老师的自号是“明不息者”。古时父母在,不能言“叟”及“翁”,所以老师自号用“者”,父母不在了,老师才将“仁匃遁者”改易“仁匃遁叟”,“明不息者”改易“明不息翁”。
    老师恭绘观音大士图,自号“天德侍者”;老师九十三岁,在满族龙兴地新宾县皇寺“地藏寺”的题字是“奉元老人”。“天德”、“奉元”是我们毓门弟子读经的私塾书院名。老师的每一自号都蕴含深义,非熟读中国经典,不能了悟,像“明不息翁”取义自《易经》明夷卦(ざ)“六五”“箕子之明夷,利贞”、“《象》曰:箕子之贞,明不可息也”;箕子不臣周,老师以箕子之贞自况;“仁丐遁叟”是为仁而丐,“丐”原字作“匃”,有求之意,这个境界如同“仁者安仁”的安仁境界,有求仁得仁之意,而“遁”字是《易经》之卦名,卦的象辞曰:“天下有山,遁。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老师以礼律身,守己甚严,无可议之隙,凛然不可犯,不恶声厉色待小人,小人自远。老师的自号有哲理在,外间罕用此称号,“毓老”两字说来平顺亲切,以至于五六十年来,胡适、于斌、中国文化学院创办人张其昀,甚至孔老夫子裔孙孔德成院长都称呼“毓老”,而不少同门也异口同声“毓老”,这个尊称其实是不合弟子身份的,应该尊称“毓老师”才合宜。我的一些同门师兄为表尊崇,行文偶尔会用“夫子”或“子毓子”的尊称。
    老师与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同年生。溥仪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 年)正月十四日,生于北京什刹海边的醇**,老师于重阳节后**(夏历九月十日,阳历10 月27 日),诞生于今北京西**根南街西侧的礼**。蔡元培所办的私人学校华北学院即租礼**下院。礼**有个大花园,和圆明园都在海淀区。礼亲王四世孙福彭任职军机大臣,礼**花园*早成园应在康熙年间。曹雪芹曾祖母孙氏即康熙嫫嫫(奶娘,全称是“嫫嫫额涅”)之一,所以曹雪芹祖父曹寅为康熙的“奶兄弟”。福彭与曹雪芹为亲表兄弟,曹家被抄家,曹雪芹曾住于礼**,所以礼亲王花园也被写进《红楼梦》,成大观园原型。民国以后,礼**花园抵售给同仁堂乐家,更名为乐家花园,礼**曾做孙连仲华北行辕、傅作义的司令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归八一中学,曾是民政部的办公室。“乐”(樂)字中间有“白”字,目前的“白家大宅门食府”,占用乐家花园*好部分,“乐家宴食府”(原名乐家怡园),租的是乐家花园偏房套院。据了解,“白家大宅门食府”兴建时,拆了一些夹壁,发现许多珠宝金银,乐家平白赚了一座大花园。
    溥仪在三岁进入紫禁城即帝位,年号“宣统”,六岁进入“毓庆宫”就学;毓庆宫在今北京故宫博物院日精门内,斋宫之东,南为敦本殿。毓庆宫和斋宫为明代神霄、宏孝二殿所改,毓庆宫后来代上书房,成为同治、光绪两朝皇子读书之所,皇子一至六岁开始上学,老师进入毓庆宫当了溥仪的伴读。清朝皇帝,因年幼坐上“真龙天子”宝座的是六岁的顺治帝福临,由礼亲王代善和郑亲王济尔哈朗辅政;溥仪接帝位才三岁,由他的阿玛醇亲王载沣摄政。
    天子是否贤能,关系朝代的兴衰、兆民的福祉,天子的启蒙、培育是**大事。帝王师的选择礼聘自然集众臣智慧严选。曾有一部轰动一时的电影《末代皇帝》,拍摄的是大清*后
    皇帝溥仪的生平故事。这部荣获奥斯卡多项奖项的剧情片电影,由尊龙饰演溥仪,剧中的帝王师由曾主演过《阿拉伯的劳伦斯》而获得奥斯卡影帝殊荣的彼得奥图饰演。
    《末代皇帝》剧情张力十足,观众很容易入戏,并因而认定溥仪的天子教席就是庄士敦。庄士敦的确是溥仪皇帝的老师,1919 年入宫,他所教授的是英文和西学,溥仪向庄士敦拜师已是十三岁,也就是溥仪已在毓庆宫读了七年的中国传统典籍四书五经。老师说,庄士敦喜欢吃御膳房的点心。有**,邀请老师一起用西餐,餐桌上的马铃薯,老师未曾见过,太师母问午餐吃了什么,老师说“土豆”,太师母诧异道:“土豆?土豆不是喂猪的吗?”
    庄士敦在1900 年起,就当了当时香港总督的秘书,也当过英国在威海卫租界的行政长官。庄士敦游历了中国四大名山,对中国经史子集及佛经都下过工夫,甚至还钻研过唐宋诗词,说一口好中国话。庄士敦通过李鸿章三子李经迈,以及曾任清廷太保、后来当了中华民国大总统的徐世昌**,成为溥仪西学教席。溥仪在十七岁结婚,结束了毓庆宫的读书日子,庄士敦被派去管理颐和园,溥仪在1924 年被冯玉祥逼迫离开皇宫,庄士敦也回到英国。溥仪在天津、长春时,庄士敦虽然也曾专程探访,但只是做客性质,反观溥仪在毓庆宫的国学天子教席,不只深深影响溥仪,有的还一路相随,襄助溥仪“复辟”。
    溥仪的启蒙,由太傅陈宝琛负责。陈宝琛二十岁点了翰林,三十岁当了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被称为“福建才子”;**入宫的首批天子教席共三人,另外二人是中过状元,当过大学士,
    写了一手极好馆阁体楷书字的陆润庠,以及中过满汉双榜进士,负责教导满文的伊克坦。
    随着溥仪年岁的增长,陆润庠死后,帝师后来又多了颇有文名的徐坊、少年就入了翰林的朱益藩以及辞章家梁鼎芬,被冯玉祥赶出紫禁城前一两年,又延请了郑孝胥、罗振玉、王国维等望众士林的学者。这些帝王师,自然是毓老师的启蒙恩师,也是“天德黉舍”门下弟子的太老师。
    清朝早期皇子都在上书房读书,宫中制度极严,每日寅时(早上三至五时)起床,卯时(五至七时)授课,其实是三时起床,五时授课;大年三十照常上学,但提早于辰正(八时)下书房。皇子六七岁入学即习武。毓庆宫读书,不是单为溥仪而设,只因溥仪入毓庆宫读书,
    已经当了皇帝,所以溥仪成为“正读”,老师和其他皇子则为“伴读”。
    毓庆宫伴读从每天早上八时至正午十二时。老师和其他伴读皇子每日寅时起来,先自行温书,溥仪在辰正才进入毓庆宫。太傅见皇帝,不必跪安,挺直身子对视,就完成君臣相见之
    礼。伴读的皇子仍要跪安,口说“皇上吉祥”。陈宝琛太傅性情和易,为人处事圆融,富于忍耐性,句句肺腑之言,老师认为陈太傅是清流派的**。
    溥仪童幼顽性很重,不听劝,陈太傅无可奈何,常皱眉头说“君子不重则不威”,这句话出自《论语·学而篇》,意思是做皇上的不自重就没有威仪,溥仪读了《论语》这句话后,很快活用,每逢太傅说这句话,他就接了下句话“学则不固”。陈太傅*令溥仪和老师不解的是不愿意洗澡。科技未昌盛的年代,用水不易,要找水源,还要打水、挑水。一般人家,每个月分上浣日(上旬)、中浣日、下浣日各洗一次澡,每月共洗三次澡,有皮肤病的陈宝琛却认为人生一世只要洗三次澡,生下来洗一次,结婚洗一洗,死后沐尸一次。(老师还说,
    古人无牙刷之前,饭后男用酒潄口,女用香料,小孩以黑布擦口,传言黑色能消小孩之毒。)
    陈宝琛有一得意门生佟济煦,当着皇帝的面,曾委婉劝陈太傅:“老师,常常洗澡比较好,老师患有皮肤病,能常常洗个澡,一定很快就好。”陈太傅涵养功夫确是了得,严肃反问道:“你说的这番话,有些道理,不过老朽余年虽未经常洗澡,却也健饭如恒,可是你呢,却不断地洗澡,为什么还不免于时常闹病呢?”
    北方天冷干燥,容易发痒、生皮肤病,就用如意搔痒。如意在古时功用可大,不只有止痒之能,后辈跪安,就用如意的头轻点后辈的头,祝他“如意”。如意功能发挥*大者就是挑选皇后。光绪在新婚前,由慈禧太后从无数对象中,给选出几个人来,然后再让光绪自己挑选。候选对象一个个站在光绪面前,光绪手拿一柄如意,看中了谁,便把如意递到她的手中,手持皇帝所赐如意的人就成了皇后,皇后就得了“如意郎君”。天子教席对付任性的溥仪有时并不如意,但不敢面责天子,只好训伴读,让溥仪有愧。老师代溥仪受气,心有不平,难免有时跟溥仪吵架,甚至不管真龙天子贵不可言,竟然没有伴君如伴虎的感觉,有时还和溥仪动起小手脚。天子读书,依例总有一个太监侍立一旁,太监就会在老师还未回礼**前,赶去向太师母打小报告讨赏,说是小王爷欺负万岁爷,太师母一顿训诲,在祖宗前罚跪思过,在所难免。
    老师出生虽比溥仪迟九个月,但比溥仪身体强健,在几个陪读皇子中,老师常领头气哭溥仪。陈太傅每逢溥仪掉泪,就命老师向溥仪“跪安”,老师一听,二话不说,就扑通跪倒,向溥仪请安,直说:“皇上吉祥!”
    老师的跪安其��不是认错,老师常被罚跪祖宗,在太师母面前朗读经文,也是跪读,老师笑说:“跪安就跪安吧!反正跪安不值钱嘛!”
    陆润庠是苏州人,1841 年生,同治年间状元,擅写一手极好的馆阁体。馆阁体是流行张挂于楼馆阁屋及科举试场文字的书体,这一书体特点是字形匀正、墨色乌亮。明成祖命令沈度书诏令文正圆润,成为标准的官体。清代益加工整,程式甚严。
    陆润庠青壮年得意风流,与同是同治状元的洪钧结为儿女亲家。洪钧号文卿,陆润庠在苏州城上下塘,看中一个年约十四岁的画舫青倌(陪客不卖身的妓女叫青倌,陪客又卖身的
    叫红倌),名叫赵彩云,陆润庠竟然帮洪文卿牵了红线,赵彩云成了大她三十三岁的洪文卿的妾,八抬大轿迎进洪家大门的“状元夫人”。
    洪文卿纳赵彩云为妾后的隔年,奉光绪令出使俄、德、奥、荷四国,成为钦差大臣。元配洪夫人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旧时大户人家,不愿随夫婿抛头露面,由赵彩云陪同洪文卿就任,赵彩云艳惊西方**社会,成为来往友邦**口中的“东方**美人”。
    柯兴所作《赛金花传》记载,赵彩云的西方**友人,其中之一就是帮助德皇威廉二世赶下俾斯麦首相的权臣德意志陆军参谋长瓦德西。(赛金花自传云,在德国她根本不认识瓦德
    西。)洪文卿在1893 年过世,才二十一岁的赵彩云就守了寡。十分不幸的是,洪家在洪文卿死后,决定将赵彩云赶出去,陆润庠不但没施援手,反而附和洪家决定,赵彩云被迫重操旧业,在上海成为**名妓。陆润庠认为赵彩云艳帜高张,有损洪文卿颜面,设法逼走赵彩云。赵彩云只好北上天津谋生,在天津租了一家名为“金花班”的旧妓馆,赵彩云自勉要赛过原本的金花班妓馆,故而改牌“赛金花”。
    赛金花为人颇有义胆侠情,与卢玉舫结为换帖拜把,时人称卢玉舫为卢大爷,赛金花为赛二爷,老师因此叫赛金花为赛二爷。《赛金花传》记载,八国联军攻打北京,瓦德西成为联军统帅,两人重逢。由于瓦德西十分敬重赛金花,赛金花为中国讲了不少好话,劝说瓦德西约束军队,救了不少中国人。陆润庠在八国联军时被捉去扫大街抬死尸,也恳求过赛金花相助,放过陆润庠。赛二爷当时压倒南朝金粉,赛过北地胭脂,她斡旋议和,促成谈判,誉满九城,但八国联军过后,中国起了翻天覆地大变革,赛金花竟然躲不过算计,一个妓女的死竟然推说是为赛金花逼死,三十一岁的赛金花下了大狱。后因慈禧太后的关心,赛金花才给释放了。
    陆润庠在1910 年任东阁学士,辛亥革命后,成为溥仪的师傅,授太保。
    影响赛金花一生的陆润庠成为帝师,对顽性甚重的小皇帝溥仪一点辄也没有。有**,平素谨守君臣分际的陆润庠,见溥仪淘气不受教,突然发出晴天霹雳吼声,大喝道:“不许动!”
    溥仪贵为天子,平常再怎么胡闹,臣仆都只能低声下气忍受。溥仪哪想到陆润庠居然喝令他不许动,他呆愣半晌,乖乖坐好,按部就班习字读书。老师笑说:“皇帝再**也是人,有时也会欺善怕恶。”
    陆润庠在1915 年过世,年七十四岁,在毓庆宫当帝师只有三四年。陆润庠死后,又请了徐坊、朱益藩和梁鼎芬三人。溥仪欺善,有时会作弄老师。文名甚盛的徐坊眉毛很长,溥仪常夸奖说:“老师的眉毛长得真好哇!”徐坊听皇帝称赞,不免眉飞色舞起来。有**,溥仪计上心头,有意开老师一个小玩笑,一面夸说,一面手摸老师长眉,出其不意将其中*长一根眉毛给拔了下来。溥仪纯属好玩,不料徐坊不久就死了。太监就嚼舌说:“徐老师的寿眉被万岁爷拔掉,怎能不死呢!”
    成为天子教席的帝师后来又陆续增加不少。其中较有名的是郑孝胥、罗振玉、王国维、康有为、柯绍忞、叶玉麟等人。《新元史》撰著者柯绍忞,在民国成立后,就成为溥仪侍讲。经陈宝琛引荐入宫成为帝师的罗振玉、王国维、郑孝胥,时间大约在1923 年至1924 年。溥仪在1924 年被赶出紫禁城,所以罗振玉、王国维、郑孝胥三人为溥仪和老师等伴读在毓庆宫讲书,为期时间只有极短的一两年,多数时间在天津张园。郑孝胥女婿叶玉麟和康有为太老师只在张园为溥仪和老师等伴读讲书。
    老师评论所有太老师中,郑孝胥*严厉。教授《通鉴》的郑孝胥书法非常有名,徐志摩、林语堂、曹聚仁等弟子,都能弘扬郑派书风,郑孝胥还是《辞源》*早编写人。郑孝胥早起,自号“夜起庵叟”,书斋名“夜起庵”。在天津时,郑孝胥要伴读的皇子住在宰相府,早起迟了,太监会以热毛巾包脸拉起来。
    老师拜康有为为师,学的是“公羊春秋”。公元1898 年,光绪皇帝发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实行新政,变法图强,重用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等人,参与变法维新。三个月内,康有为根据光绪授意,发布不少新政诏书。慈禧太后终而出面干预,史称“戊戌政变”,光绪皇帝遭囚禁,谭嗣同等六人被杀,康有为、梁启超逃往国外,前后不过百日,史称“百日维新”。康有为逃往日本后,自称持有皇帝的衣带诏,组织保皇会,反对革命。辛亥革命后,康有为于1913 年返回中国,主编《不忍》杂志,宣扬尊孔复辟,一直谋划溥仪复位。1917 年,康有为和效忠前清的北洋军阀张勋发动复辟,拥立溥仪登基,但没几天即在北洋政府总理段褀瑞的讨伐下宣告失败。
    老师曾画南海先生(康有为字南海)讲经图。老师并未拜梁启超为师,梁启超和老师是师兄弟关系;百日维新当时叫“康谭变法”,而非“康梁变法”。康太老师的书法自成一格,他写给老师阿玛的《咏豳轩》,老师为追悼亡父和追忆师恩,带到台湾,加框悬于课堂中。不过,影响老师*大的是太老师王国维。太老师王国维在十八岁曾留学日本,民国成立后,在北京清华大学国学院当导师。王国维以治文学及殷墟书契闻名于世,他写的《人间词话》、《宋元戏曲史》是大学文科的教本。清宫延请王国维入宫教读,老师成为王国维弟子。
    王国维主张复辟,恢复清廷,上课时慨然以匡复天下为己任,慷慨陈词,溥仪和老师都不免动容。1925 年,清华大学国学院聘请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教我如何不想他》的歌词作者)为“四大导师”,王国维请示溥仪后就任,讲授经、史、小学,并研究汉魏石经、古代西北地理及蒙古史料。王国维特别指示老师旁听。老师因而说,他是清华大学**
    个旁听生,他的学历就只有“清华旁听生”;梁启超当时也在清华讲《墨辩》,老师曾前往旁听,有些学者如梁启超弟子张其昀就称老师是“同门”,老师笑说梁启超是师兄。1927 年5 月2 日上午,传来年仅五十一岁的王国维于颐和园昆明湖溺毙。
    民国成立十余年,王国维仍一心眷念前清王朝,发犹结辫,都未剪除。国民革命军北上,将入北京之际,王国维在此时自杀,多数人认为王国维忧心满怀,以“经此事变,义无再辱”的忠节,自沉而死;同在清华国学院当任导师的陈寅恪,却认为王国维“五十之年,只欠一死”,是为“文化殉节”。王国维死讯传到老师耳里,当时情况不明,老师以为遭人暗算,悲愤莫名,腰插双枪前往。王国维尸体捞起时,发现内衣遗书。老师坐在颐和园除了惋惜伤痛,心里想着:“一个学富五车的人,临到用事时却沉湖了,留下了些什么?”“天天教别人救世的人,为何不能自救,这岂非矛盾?”
    老师认为,恩师王国维的书写得很好,可以算得上是中国近现代*杰出的学者,在文史哲诸方面,都有划时代的成就。后人都当成专门学问研究,但实学却说不上,读书著作与行事合则智,分则愚。“讲道容易,行道难呵!”这使老师有了警惕,也有了志向。古书是死的,能用才能活,古书不能当死书读,要当智慧书读,以古人智慧来启发自己智慧。
    太老师王国维字静安,又字伯隅,号观堂、永观,浙江海宁人。生平著述六十二种,批校古籍逾二百种。梁启超称他为“学界重镇”,郭沫若誉之为中国现代文化的“金字塔”,鲁迅说:“要说国学,他才可以算作一个研究国学的人物。”太老师王国维之死,使老师更加体会太师母的教诲苦心。老师先前给自己取了“安仁”的字,写在纸上恭呈太师母,原以为太师母会美言几句,太师母却在“安仁”二字旁,另加二字“慰苍”;“慰苍”之意,慰问天下苍生之谓也,为学若不能慰问苍生,只是记诵自高,无益世道人心,学而何用呢?
    综观老师拜师求学的过程,应该算是单纯清楚:老师六岁进入毓庆宫成为溥仪伴读,常将溥仪气哭,太傅要老师跪安。但溥仪在伪满洲国结束后,被押于抚顺战犯管理所,其撰写的《我的前半生》,却写了伴读“只有毓崇一人”,后来再加上亲弟溥杰,所以有人怀疑老师可能没有在毓庆宫伴读,而是在天津张园伴读。尽信书不如无书,《我的前半生》是忏悔录,溥仪在引言中说“我写的这本书就是我前半生所走过的既肮脏又见不得人的一段丑恶经历”,且形容自己是坐在“毁人炉”式的皇帝宝座上。
    溥仪笔下的老师大臣个个都是封建余孽,像写太傅陈宝琛吹嘘胡说,经常痴人说梦般发表那个自画自赞式的“治国平天下”的杜撰思想。溥仪形容因“复国”有功,赐葬清太祖陵寝旁的郑孝胥是伪满洲国成立的罪魁祸首、汉奸总理,连老师认为书呆子的罗振玉,溥仪都用“臭名仅次于郑的罗振玉”。溥仪写他的上半生其实脑筋是清楚的,像现在许多被告,常把自己的犯错推到一些死人的身上,尽量遮掩一些仍存活的亲朋好友,所以对伴读强调“*初只有毓崇一个人伴我读书,后来又加上了溥杰陪我读汉文,我叔伯溥信陪我读英文”。
    小孩子读书要有伴,雍正选皇子集中在上书房读书,有时候**不只看一回。同治后,皇子移到毓庆宫读书,溥仪虽已成皇帝,也不可能像**家教式的一对一,或一对二的教学。老师说,他十三岁背完经书,太师母还斥他“别的皇子十二岁就背完,你为什么多花一年,没出息”,就因为毓庆宫伴读有几人,老师自己就曾说,伴读不止一人,而他常领了几个皇子气哭溥仪。“跪安不值钱”这个调皮捣蛋的说辞,大概也只有小时候在皇帝面前跪安的人才说得出。老师于1979 年在温州街买房,客厅天花板上的浮雕,老师说是仿当年毓庆宫的模式。老师传奇又神秘的一生中,我对老师是否在毓庆宫伴读的谜题,提出了个人的**个看法。
    常人认为,能当皇帝的伴读,是祖上有德。老师的确祖上有德,泽及后代,先祖和硕礼烈亲王代善两度以礼让国。清朝太祖努尔哈赤未预留遗嘱,没有宣布继承人选,只指示有实力继承大位的八王一个共推原则,当时*具实力的就是老师的太祖代善。
    努尔哈赤长子禇英英勇善战,企图心强烈,但性情孤傲,心胸狭隘,锋芒毕露,容不得不同意见,报复心强,更容不得他嫉恨的人。努尔哈赤虽知禇英心术不正,处事不公,仍命令他代管政务,可惜禇英不能珍惜,阳奉阴违,威胁和自己关系不好的弟弟、大臣,扬言他继承汗位后,将全部杀掉。努尔哈赤得悉真相,先是收回权力,令他闲住家中。禇英仍然不知悔改,诅咒父亲、弟弟和大臣。努尔哈赤不得不逮捕监禁,并意识到禇英存在,他百年后,势必危害整个后金政权,不得不下令将年方三十六岁的禇英处死。
    禇英死后,次子代善居长。代善战功彪炳,重大战役如萨尔浒之战、伐乌拉之战、灭叶赫之战、攻蒙古之战、辽沈之战,代善居功厥伟,被努尔哈赤封为*高一等的“和硕贝勒”,序称“大贝勒”。代善八个儿子中,其中四个儿子岳托、硕托、萨哈廉、瓦克达,都是声名远播的年轻骁将,再加禇英长子杜度已成名将,在父亲横死后投靠代善,代善依实力、年岁排序,都是大位的不二人选,兄弟也都无异议推举他,但宽厚的代善却认为八弟皇太极*适合。皇太极是四大贝勒的四贝勒。代善召集诸位贝勒,向皇太极出示劝进书,皇太极再三坚辞。由于代善坚决支持,皇太极才登极大典,后人尊为“清太宗”。
    太宗崇德八年(1643 年),在位十七年的皇太极去世,继承大位的人选有三人,礼亲王代善、睿亲王多尔衮和肃亲王豪格。代善又是继承**人选,可代善却又提出年仅六岁的皇子福临继位建议,且以大贝勒、皇太极长兄身份,召集诸王、贝勒、贝子,共立皇太极第九子福临继位。
    代善以礼让国,中国从古以来,能以礼让国的只有周文王的伯父吴太伯和商朝末年的伯夷叔齐,后代君王只见争国,岂闻让国?皇太极在公元1636 年建国号曰“大清”,改元为崇德元年。福临登基**件事,即册封大贝勒代善为“和硕礼亲王”(“和硕”是满人崇高尊敬之词)。
    “和硕礼亲王”的“礼”字得来何其不易,中国皇帝赐封亲王,自古以来就只有一个礼亲王。
    不过,代善二度让国,虽然被册封为至高无上、天历首户的礼亲王,但儿孙对父祖一而再让国,尤其让给年仅六岁的福临,不免不服。
    代善的次子硕托和三子颍亲王萨哈廉之子阿达礼,也就是代善之孙,十分不满稚子福临为帝,阴谋拥立睿亲王多尔衮为帝,由于二人有意发动政变的动作十分猖狂,代善见此祸将至,断然举发,结果代善所喜爱的次子硕托及妻和孙子阿达礼及其母,全以结党助逆罪名伏诛。
    努尔哈赤为了政权安定,不得不处死长子禇英,代善也为了稳定大清江山,二子硕托和孙子阿达礼都正法伏诛,代善可说付出了惨烈的代价,康熙帝称赞代善“大义灭亲,比烈周公”,追谥“烈”号,因而,代善爵位全名是“和硕礼烈亲王”,老师曾说太祖代善的谥号“烈”,得之何其惨烈。老师上课时曾感叹“看破世情惊破胆,万般不与政事同”,因为祖先政治立场不同,亲手杀死儿子、孙子,谥号才取作“烈”,这就是“世情”,“看破世情惊破胆,万般不与政事同”即针对此事而发。
    1986 年的春节前,老师在台北新店的“静园”贴上的对联是“天下众生仁者寿,世间凡事礼为尊”,不仅缅怀先祖的礼让传家风范,也沐手薰香敬告天地,此生无负礼**的行仁门
    风。
    附:
    太老师王国维遗嘱原件珍藏于北京**图书馆,广州博物馆系借展,行文竖写,共八行,是
    写给三子王贞明的书信: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我死后,当草草棺殓,即行藁葬于清华茔地,
    汝等不能南归,亦可暂于城内居住。汝兄亦不必奔丧,因道路不通,渠又不曾出门故也。书籍可托陈(陈寅恪)、吴(吴宓)二先生处理。家人自有人料理,必不至不能南归。我虽无财产分文遗汝等,然苟谨慎勤俭,亦必不至饿死也。
    五月初二日父字。
    编辑推荐语
    ★享寿106岁的爱新觉罗毓鋆,出身满清**,人多尊称“毓老”,前半生活跃政坛,来台湾后专注讲学,过著“民间学者”生活,以传承中国文化为志业.
    ★跨世纪*后一位经学家 读书一百年,讲学六十载
    ★被蒋介石监禁到台湾,高龄106岁,大半生在台湾的前清王爷,近代*传奇的人物.
    ★清朝礼亲王代善裔孙,末代皇帝溥仪伴读,奉元学会创始人,跨世纪*后一位经学家.
    ★师从陈宝琛、王国维、柯绍忞、康有为、梁启超、罗振玉、陈寅恪等,在台湾民间讲学六十余年,及门弟子上万人,遍及海内外.
    ★学生有刘君祖、蒋勋、夏含夷(美国汉学家)、班大为(美国汉学家)、江丙坤、江宜桦、林义正、孙中兴、温世仁等学界名家、政商名流.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