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此世的君王 (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新约历代经解) 
QQ咨询:
有路璐璐:

此世的君王 (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新约历代经解) 

  • 作者:E.佩特森
  •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7524859
  • 出版日期:2014年12月01日
  • 页数:336
  • 定价:¥4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在《圣经》各卷中,德国神学家佩特森对《约翰启示录》情有独钟,终其一生都对之倾注了极大的研究热情,而且硕果颇丰。佩特森对这部“因充满奇异意象而不乏晦涩之书”的兴趣,远远超出理论层面。在几次重要的人生抉择中,《启示录》都对他作为人和基督徒的存在产生重要影响。
    《此世的君王:<约翰启示录>解经及政治神学文稿》是佩特森释经的经典代表作,依据德文版《佩特森文集》卷四迻译,由两部分组成:1.佩特森的《约翰启示录》讲疏稿;2.佩特森的未刊政治神学文稿(好些是残篇)。
    研读佩特森的释经学作品,不仅对于深入理解其生平,特别是他的改宗(由基督新教改宗天主教)大有裨益,亦能重见这位当时的神学先锋人物是如何对当时和后来的一批大名鼎鼎的神学家,如巴特、凯泽曼、施里尔、拉辛格(教皇本笃十六),产生深远影响的。 此世的君王 (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新约历代经解)&nbsp_E.佩特森_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_
    文章节选
    《约翰启示录》解经手稿的编辑
    尼希黛斯
    1.《启示录》文稿特征及本书收录形式
    佩特森之《约翰启示录》解经的发表可谓历经坎坷。前文略瑟神父/教授描述了这些未曾发表的各类文稿,经历了怎样一波三折的成稿过程。今天出版佩特森文集,仍然要面对种种困难,虽说与佩特森时代所面临的困难性质不同。手稿的编辑工作实属不易,它首先需要积累丰富的手稿编辑经验。为此,《罗马书讲疏》的编辑工作、新近《约翰福音》解经和论文的��辑工作都提供了丰富经验。此外,值2000年美因茨佩特森研讨会之际,学者们对多种尚未编辑的手稿进行了鉴定,其中包括贝格尔(Klaus Berger)对《启示录》手稿的鉴定,这同样为本书出版做出了贡献。
    本书编辑工作中*棘手的问题在于,佩特森的《启示录》解经不仅未完成,而且在遗稿中有两个版本,两者内容有所不同。因此编辑工作中面临的困难首先是,如何处理这两个版本:要么把两个版本的解经罗列在相应经文下面,要么把两个版本合为一体,要么只留一个版本——仔细斟酌后都觉不妥。1936/37年的第二部手稿是佩特森准备付梓的,他为此付出了巨大努力。因此对于这部分手稿,除了某些编辑技术上的要求,原则上不应在出版时做任何改动。而1926年后写成的大课讲稿,又是所谓“母稿”,佩特森从中汲取了很多灵感和力量,完成了他1930年代的多部核心著作。
    仔细考察则会发现,这种情况虽然造成编辑上的困难,但也提供了跟踪佩特森神学思想的契机。《约翰启示录》本身带有强烈的神学—政治因素,对它的解释同样如此,如佩特森1937年写道:
    教会何时触碰这部经文,取决于天主所愿意的时代和时刻。曾出现过一个天主愿意的时刻,就是在异教的罗马**要求基督徒向皇帝敬拜的时候。在基督徒受迫害的时代,殉道者的教会拿起了这部经书。还有一个天主愿意的时刻,是在罗马帝国受周边民族进攻而崩溃的时候。圣奥古斯丁读了它,随后在《上帝之城》中解释了这一事件乃至整个历史的意义。更有一个天主愿意的神圣时刻,那就是这部经书成书的时刻。我们都根深蒂固地认为,所有《旧约》和《新约》经文均在圣灵启示下写成,却经常忽视,圣灵也有它的“时代和时刻”,或者说有它的“时机”。
    既然认识到《启示录》解经取决于时代变化,要根据教会所处不同历史时期而定,那么就要注意佩特森对《启示录》在不同时期的不同认识。本书所录《启示录》解经涵盖前后十年。在此期间,政治局势和佩特森本人都历经动荡。而本书所选包括附录在内的文稿,则涵盖了40年跨度。人们无法从遗稿的不同手稿中恢复出佩特森对《启示录》的某种“**”解释。尽管佩特森有很多一以贯之的神学思想、有很早就业已形成的基本思想结构,但在《启示录》解经中,人们将看到他对这部《新约》经文认识上的变化,包括他对经文所示基督教之自我理解、世界理解的不同认识。
    2. 《约翰启示录》大课讲稿
    佩特森的《启示录》解经局部发生过一些变化,对产生于1926至1934年大课手稿的编辑,说明了这点。1926至1934年间主要发生了以下一系列事件:
    —1930年,佩特森改宗天主教,他要面对随之而来的挑战,并通过报告和文章,在改宗后的信仰中寻找定位和融合。他初来乍到,不免在神学上有“如履薄冰”之感。
    —佩特森的职业发生“变化”,他被迫从一位大学讲台上的教授,转变为一位大学之外的自由讲座学者。15年之久,佩特森都未在天主教方面找到与他从前职位相匹配的教职。1933年后,他一直奔走于德国及邻国讲课,不仅出于政治和教书育人的热情,也出于生计需要。佩特森1933年在罗马结婚成家,1934年后孩子相继出世,他必须用讲课的报酬贴补家用。
    —德国在政治体制上从魏玛共和国转入纳粹专制。
    —*后当然也有学术方面的发展和进步。《启示录》解经在解经学—历史学方面得到发展,这当然与神学发展存在内在关联,因此也影响到佩特森的神学思想。佩特森在涉及《启示录》大课以外的其他问题时,也探讨过科学—神学的解经问题。(尚未出版的1926年初到30年代的)手稿及相关材料显示,他曾围绕《新约》的教会概念做出很多思考。
    凡此种种变化都在《启示录》解经手稿中留下痕迹。因此,无视手稿中种种修改痕迹,仅出版一个底稿,既不可行也无意义。它无法显示作者各阶段的思想变化。因此本书对手稿进行了如下处理:
    本书主体部分采用了1934年海德堡讲座前后产生的“终稿”,同时包括该系列讲座的导言“帝王敬拜”。在行文中以中括号形式给出了明显的添加和替换文字。这样读者就可以看到,是哪些话在1934年给海德堡的天主教学者聚会留下了深刻印象。由此也可领略到,在纳粹专制初期,来自宗教方面的对抗如何形成(参略瑟前文)。
    对于该部分的编辑,*大困难在于如何对待其中大量的删节。删节一方面涉及解经学的专业问题,一方面涉及对当时某些解经的讽刺和批判。1934年的讲座主要针对非专业人士,因此佩特森很可能出于形式和讲座要求删去了某些过于专业的段落。但很多删去的段落在学术史和神学方面意义重大,不能不收录。此外,把1936/37年的付印稿与1926/27年的初稿进行对比,会发现,佩特森对几个问题进行了明显修正,如两个版本对1:20中“教会的使者”、2:9中的“贫穷”、2:17中的“白石”、2:24(译按:原文误作2:22)中的“放上担子”以及6:9“祭坛下的灵魂”均有不同处理。佩特森在1934年讲座中未涉及这些问题,故有必要给出删节段落。我们把它们放到脚注,用大括号标出。因这样的情况颇多,就不特别标注“删除段”字样。
    这样,从本书编辑的手稿几乎可以同时看到波恩大课讲稿的内容。佩特森当时尤其在宗教史的《新约》解经模式方面,指出了很多新的方向。他在《启示录》解经伊始——当然当时对其他经文的解读同样如此——就某些具体问题或观点,参照了其他学者的解经,特别是布赛特(Wilhelm Bousset,《约翰启示录》,1906)及罗迈耶尔(Ernst Lohmeyer,《约翰启示录》,1926)的解经。佩特森虽给出文献,却在很多地方未给出确切出处,本书则在脚注中以中括号标出。
    尽管参照了他人的解经,佩特森在**次解经时就在多处,尤其在前几章,表现出了明显的特色,比如他特别关注教父们(佩塔乌的维克托里努斯[Victorinus von Pettau]和可敬者伯达[Beda Venerabilis])的解经。此外,佩特森的博士论文和教授资格论文《**神》(Heis Theos,1926)均侧重形式史研究,他从中积累了渊博知识,对后来的《启示录》解经大有帮助。这首先表现在对欢呼(Akklamation)、光荣颂(Doxologien)和颂歌(Hymnen)在神学和政治方面的解释,其次还表现在对古罗马时期“Aion”(世代)概念及其在不同时期的理解。“世代”一直是佩特森提纲挈领的问题,《**神》为理解“世代”奠定了基础。onen(词意是“永恒”[Ewigkeiten]、世上的诸时代,有各种标志性形态)表达了古罗马把历史分成若干阶段的想法,后受到基督教改造。该词因常被理解为现代的、纯粹物理—线性的、中立的时间,而给佩特森带来了历史神学解释上的困难。另一方面,基督教信仰中“永恒之神”(Ewigkeitsgott)(佩特森在**次大课经常这样表述)又要被置于与此世的终末关联,这也意味着与此世具体的、历史—政治的关联。基督教的终末思想(“昔在、今在、以后永在的神”,启1:4[译按:原文误作1:5])打破了僵化的永恒概念,终末思想从一开始就是佩特森《启示录》解经的基本思想。然而,对于佩特森来说,与基督徒的“见证”密切相关的“以后永在”之具体含义,是在面对纳粹的完全“帝国”时才看清楚的。在佩特森为1934年海德堡讲座对波恩大课讲稿所做的修改中,连同在题为《帝王敬拜》的导言中,均可看出其思想转变。尽管佩特森几个核心解经模式经年未变(如把四匹马解释为宇宙—终末启示的马戏。该解释同样基于《**神》研究,他在其中又受到迪奥克瑞索托(Dio Chrysostomos)一篇讲演的启发),但在1936/37年的付印稿中已不再有“永恒之神”字样(只提到一次“永恒的神”[ewiger Gott])。
    目录
    中译本说明(刘小枫)
    略瑟 佩特森的《约翰启示录》解经手稿
    尼希黛斯 《约翰启示录》解经手稿的编辑
    尼希黛斯 关于“政治神学文稿”的选用
    **部分:《约翰启示录》解经
    《约翰启示录》大课手稿
    帝王敬拜
    作为**的基督
    耶稣基督的启示
    第二部分:政治神学文稿及札记
    十字架得胜
    孔士坦丁大帝
    帝国、基督与敌基督
    对犹太人和外邦人的传道
    一神教
    政治与神学——19世纪自由主义的民族**与神学
    帝国的延续
    关于人的问题(一)
    关于人的问题(二)
    人在自己的世界
    此世的君王
    这不是木匠的儿子吗?
    犹太教和早期基督教中作为神学问题的民族主义
    敌基督的奇迹
    开端和终结
    编辑推荐语
    作者佩特森是教父学、古代教会史、古代宗教史和新约释经学等多学科的专家,卡尔巴特称之为“此世的边缘人物”。
    《此世的君王:<约翰启示录>解经及政治神学文稿》是佩特森释经的经典代表作。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