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书大盛的汉代书法】
汉代(前202—220)分为西汉和东汉,共历时四百多年,是我国书法艺术承前启后、蕴古开今的一个关键性的奠基时期。隶书在汉代逐渐发展定型,成为占据统治地位的书体。与此同时,草书、楷书、行书从隶书中演变出来。至此,汉字的各种书体均已具备,为书法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汉隶
隶书虽在秦代就广泛应用,但是直到汉代才成熟、定型,这个过程被文字学家称为“隶变”。隶变是书法史上一个伟大的变革。汉隶具有雄阔严整而又舒展灵动的气度,它完全不同于篆书,它摆脱了篆书的笔意,变得更加整齐端正,字形完全趋于扁平,在笔画上具有波、磔之美。“波”指的是笔画左行如曲波,后来楷书中变为撇;“磔”指的是右行笔画的笔锋开张、行如“燕尾”的捺笔。在用笔上,方、圆、藏、露诸法俱备。写长横时,起笔逆锋切入如“蚕头”,中间行笔有波势俯仰,收笔有磔尾,笔势飞动、姿态优美。
成熟定型化的汉隶又被称作“八分”,因其字型“似八字势”而得名。清代翁方纲说:“八分之义,‘八’,别也,言其字左右分别,若相背然。”蔡邕、师宜官、梁鹄是写八分的高手,可惜他们的书迹没有流传下来。现在我们能够看到的汉隶来自于东汉石刻碑版。
东汉时,隶书艺术臻于鼎盛。这一时期树碑立传之风盛行,各种碑碣(方的是碑,圆的是碣)大量出现,传世的汉碑达170多种。传世的东汉名碑主要有以下几种风格:古朴方整者,如《张迁碑》;遒劲凝练者,如《礼器碑》;飘逸秀丽者,如《曹全碑》;端庄典雅者,如《乙瑛碑》;雄放豪迈者,如《石门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