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千亿之道
自序 重新认识万科
**章 百亿之患
郁亮的疑问:高增长可持续吗?
100亿了,还能保持高增长吗?
高增长神话:连续30年超过25%的高增长
挑战者Ⅰ:顺驰
顺驰横空出世
正在丧失的领跑优势
“地王”凶险
“坂雪岗”地王
明知是错,还不得不做
对战略的反思
2004年以前,万科是一家没有战略的公司
文化比战略更重要
万科有一群不甘平庸的人
第二章 千亿战略
新战略
万科方法论
“年轻人,不要这么浮躁”
千亿战略出炉
向资源整合型企业转型
美国模式VS香港模式
囤地型VS资源整合型
标杆帕尔迪
帕尔迪:美国标杆
标杆的真谛:如何成为*好的自己
细分锁定终身客户
有质量增长
有质量增长,才是持续增长之道
三大策略
规律造就万科
按规律办事
2005年:万科的转折之年
第三章 杠杆加速器
并购杠杆
收购南都:史上*大房地产收购案
收购朝开:打通任督二脉
共生文化
百亿并购
资本杠杆
万科是资本市场��**选手
早期的两次融资,*终促成万科涉足房地产
2003-2007:资本市场烈火烹油
用*少的钱,控制*大的资源
与国企共舞
能量*低定律
“乘法”速度
10年加法,10年减法,10年乘法
均好性原则
第四章 五百亿魔咒
失控
疯狂的“地王”
左手圈地,右手圈钱
拐点时刻
“拐点论”与阴谋论
松山湖事件
舆论危机
降价门:同行讨伐
捐款门:公众危机
质量门:消费者质疑
靶子万科
分裂的万科
两个阵营
商业化与人文文化、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冲突
500亿魔咒
2008年:史上**次负增长
万科史上*强危机
**的时代结束了吗?
500亿:布满荆棘的临界点
第五章 纠偏
反思与共识
500亿,就像一面放大镜
设立新闻发言人制度
2008年“负增长”是人为制造的
归零
“零”和“壹”
放下规模包袱
为普通人盖好房子
专业化不能被狭隘理解
告别牛市思维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
转向
以消费者为**
提升ROE
向制造业学习
绿色战略
再出发
“三不原则”
“心智”成熟
更换管理平台
期待“下半场”
轻装上阵
乔迁之喜
自行车运动
如何领跑
第六章 逆势千亿
“4万亿”下的尴尬
措手不及的“V”型反转
挑战者II:绿城
质疑再起:万科过气了吗?
2010:“史上*强调控”
楼市大清算
“限购令”加码
逆势增长
高周转
10天收购一家公司
万科是历次调控的赢家
反周期操作
“三个感谢”
千亿平台
总部**
垂直整合
人的问题
千亿是一种释放
千亿首先是战略的成功
业绩怎样不受市场波动影响
三种差别
第七章 布局下半场
千亿之年,创新之年
被调控激活的创新
第五食堂
“五菜一汤”
好房子,好服务,好邻居
试水商业地产
做商业是个被动的选择
利用住宅的优势做商业
*大的掣肘是资金
国际化
收购南联地产
与国际**公司合作
天时地利人和
金融化
金融才是竞争力
B转H:第二次股改
金融总部
入股徽商银行
一路向前
2012:创新交响曲
“冬天模式”
运动版郁亮
第八章 万科的极限在哪里
规模越大越危险
王石的警告
2011年高管离职事件
“千人计划”
行业天花板
1万亿的房地产公司,有可能吗 ?
万科的极限,也是房地产行业的极限
取经问道
移动互联网来了
地产界会出现小米吗
2014:新10年的起点
万科史上*大规模的工作会议
事业合伙人
做城市配套服务商
新标杆
超越帕尔迪
汇丰银行:职业经理人驱动的基业长青的范本
那些万科的标杆们
第九章 万科的逻辑
商业逻辑
活下来*重要
先做强,再做大
能力**,机会第二
战略驱动业绩
追求持续增长
价值逻辑
始终如一的价值观
先出善手,先人一步
健康丰盛的人生
管理逻辑
简单哲学
科学与理性
民主与威权
第十章 王石A面,郁亮B面
接班了吗
为什么是郁亮
一山怎样容二虎?
父子?师徒?兄弟?朋友?
他们给万科带来了什么?
附录一
王石自述:我绝不是中庸的人
附录二
我认识的王石
附录三
郁亮的B面是什么?
附录四
万科30年100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