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帝国之后:21世纪俄罗斯的国家发展与转型 超级畅销书《大国悲剧:苏联解体的前因后果》姊妹篇, 权威系统地勾勒今日俄罗斯国家发展与转型的路径选择! 
QQ咨询:
有路璐璐:

帝国之后:21世纪俄罗斯的国家发展与转型 超级畅销书《大国悲剧:苏联解体的前因后果》姊妹篇, 权威系统地勾勒今日俄罗斯国家发展与转型的路径选择! 

  • 作者:新华出版社
  •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 ISBN:9787516615034
  • 出版日期:2015年02月01日
  • 页数:280
  • 定价:¥3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与格鲁吉亚的战争以及与乌克兰和其邻近**的紧张局势,让俄罗斯势必要巩固它在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的“特殊利益区”。基于这些起伏不定的局势,人们对俄罗斯与其邻国的关系以及地区局势稳定的前景提出了质疑。
    在《帝国之后:21世纪俄罗斯**的发展与转型》一书中,特列宁提出俄罗斯需要放弃在后苏联的空间建立一个排他性的权力**的理念。像其他前欧洲帝国一样,俄罗斯别无选择,只能将自己重新定位为一个全球性的**,并成为更广阔的国际社会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特列宁对俄罗斯的愿景发生了改变。一个开放的欧洲太平洋**在发挥软实力的影响和实现与前加盟共和国的完全和解方面是一个有价值的概念。尽管对此或许显得过于乐观,但特列宁也警告如果不能实现这一目标,那么替代的选项并不是一个新版的帝国,而可能是在国际舞台上*终走向边缘化。 帝国之后:21世纪俄罗斯的**发展与转型 **畅销书《大国悲剧:苏联解体的前因后��》姊妹篇, 权威系统地勾勒**俄罗斯**发展与转型的路径选择!&nbsp_新华出版社_新华出版社_
    文章节选
    导论:浴火重生?
    像其前身俄罗斯帝国一样,苏联也是突然崩溃的,无论是其国民,还是外部的观察者都始料不及。将其与泰坦尼克号的突然沉没相比也未尝不可。英国首相丘吉尔曾说:俄罗斯这艘帝国巨轮经受住了**次世界大战这一*为强劲的风暴的考验,正当它驶入**的港湾时,却突然沉没了。的确, 在戈尔巴乔夫的领导下**赋予其政治制度“人的面孔”时,苏联也以相似的方式走到了尽头。在两幅场景中,花费数百年时间构建起来的帝国大厦,一旦其*高统治者——1917年是沙皇,1991年是总统—改革者,对事态的发展失去控制,大厦便顷刻间倒塌。然而,两者产生的结果却不同:20世纪初期,帝国以另一种方式被迅速重建,四分之三个世纪后,帝国彻底崩溃。
    一部末落帝国的编年史

    这一切发生得如此之快,令人难以置信。1989年2月15日,苏联在阿富汗的*后一任指挥官格罗莫夫将军跨过喷赤河,来到铁路尽头,一座位于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境内的小镇泰尔梅兹。公众所不知道的是,这位将军不是*后一位离开阿富汗的苏联军人。由加列耶夫将军领导的一个**军官小组仍驻留在喀布尔,为纳吉布拉总统的政府提供建议,直到1991年他们才接到命令撤离回国。仅仅一年后,喀布尔落入 “圣战者”组织之手。然而,当天新闻的主要内容还是**准确的:经历了10年的战争,官方统计付出了14354名士兵的生命后,苏联*终结束了对阿富汗的侵略。
    5周之后,苏联举行了**次部分代表的自由选举,产生一个新的立法机构,即人民代表大会。令人震惊的是,苏联共产党的候选人在莫斯科、列宁格勒(现圣彼得堡)、斯维尔德洛夫斯克(现叶卡捷琳堡)等主要政治**都落选了。新的立法机构在5月和6月召开的大会被实况转播了两周。全国民众都像着了魔般地坐在收音机或电视机前收听、收看。我没有按计划给课堂上的军官们讲授地区研究,而是加入他们收听代表大会的实况转播。当时,萨哈罗夫——这位核物理学家和伟大的人权捍卫者——刚刚从流放地高尔基城(现下诺夫哥罗德)归来,正强烈谴责苏联对阿富汗的入侵。主持会议的戈尔巴乔夫在位置上表示反对,但并没有中止他的发言。公开性给予了言论自由。萨哈罗夫在谴责莫斯科的阿富汗政策时,又细致入微地表达了对派往阿富汗的官员和士兵的尊重之意。这在课堂上引发了激烈的争论。
    同一年夏天,苏联帝国的东欧板块产生了严重裂痕。6月,波兰在结束军管后,在政治框架内实现了民族和解,迎来了二战后首位非共产党总理马佐维茨基。莫斯科对此表示默认。在位于斯特拉斯堡的欧洲理事会上,戈尔巴乔夫亲自呼吁在团结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共同的欧洲大厦”,其实质是接受西方的价值观——萨哈罗夫曾为此呼吁多年的,他因此在勃列日涅夫时期被驱逐出莫斯科。
    与此同时,苏联**内部也发生了分裂。4月,格鲁吉亚动用武力镇压了一场和平的游行,导致16人死亡后,局势仍动荡不安。此外,波罗的海三国数以千计的群众走上街头,手拉手抗议“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 当年8月是这一条约签署15周年纪念。数天之后,摩尔达维亚也表示反对1939年苏联与纳粹德国达成的协议,并通过了一项法律将罗马尼亚语的地位置于俄语之上。在莫斯科,此前否认存在相关协议的声音消失了,并成立了一个由以不妥协著称的雅科夫列夫领导的真相调查委员会。
    然而,所有这一切具有突破性意义的事件仅是为接下来发生的更具轰动效果的事件拉开了序幕。夏季晚些时候,苏联在欧洲的军事政治堡垒,民主德国,受到了自1961年柏林墙修建以来*为强烈的震撼,数千名东德度假者聚集在了匈牙利,该国突然出人意料地开放了边界,让这些人逃到西方邻国奥地利。数千人包围了西德驻布拉格的大**,仓促间达成了一项协议——他们可以前往西方,但条件是他们必须象征性地乘坐火车穿过东德以表示在法律上被民主德国
    “驱逐”。苏联对此没有干涉。
    位于东柏林保守的共产党领导人正在准备庆祝“德国大地上**个工农政权”成立40周年,对此大为震惊。当戈尔巴乔夫于10月上旬前来参加庆祝活动,清楚地表明不会再支持他们时,东德的共产党政权开始溃败。在苏联的军事镇压威胁消失后——自1953年镇压了一场工人起义后成为常态——大规模的群众运动此起彼伏,遍布莱比锡、德累斯顿以及其它城市。获得了独立地位的东德共产党员们推翻了他们保守的领导人。屈于日益高涨的压力,柏林墙开放了。不到6周的时间,游行者的标语发生了一个细微变化,“从我们的人民”到“我们是一家人”,改变了欧洲历史的发展进程。科尔计划在10年内建成统一的德意志联邦,当他的计划在11月下旬向外公布时,人们认为这脱离实际,毫无希望可言。德国却一往无前,毫不停歇,迈向了完全和快速的统一。40万苏联军队只是安静地呆在军营里。
    德国的示威者们既不孤立,也不乏援助,柏林墙倒塌的响声回荡在东欧上空。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和保加利亚的“天鹅绒”革命颠覆了亲苏的共产主义政权。在波兰,10年前由团结工会掀起的反共产主义浪潮再次复苏。只有罗马尼亚经历了严重的街头暴乱并处死了独裁者齐奥塞斯库和他的妻子埃列娜。其它地区的和平剧变,得到了苏联的默许,它立即承认了新政权。同时,除罗马尼亚,苏联仍在这些形式上的盟国驻有相当数量的军队:8.5万人在捷克斯洛伐克,5.8万人在波兰和6.5万人在匈牙利。
    *后,在1989年11月下旬和12月上旬的马耳他峰会上,戈尔巴乔夫和美国总统老布什公开宣布冷战结束。关于同东欧前卫星国的关系,戈尔巴乔夫的发言人格拉西莫夫宣布1945年的“雅尔塔协定”被取代——该协定迅速划分了战后的欧洲——代之以他所谓的“辛纳屈”主义:走自己的路。在马耳他会议后,雅尔塔原则被抛入了大海。
    接下来的一年,苏联同意德国统一并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这意味着民主德国被联邦德国吞并,苏联保证将在4年内从东德撤军,从其他华沙条约成员国撤军更早。苏联签署了《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这大大降低了欧洲军备的水平,同时排除了该大陆突然发生大规模战争的潜在危险。根据这一条约,苏联军队的规模大幅度缩减,行动受到了严格的限制并排除了重新部署的可能。随之而来的是从中东欧的匆忙撤军引发了职业军人的不满。这种不满并不主要针对由此产生的战略影响,而是出于缺少对军人起码的尊敬。由于营房供给不足,撤回苏联的士兵经常被告知要居住在帐篷里。 1990年11月签署的一项宣言确认了欧洲大西洋地区**间的全新的非敌对关系。这项宣言被称为《巴黎宪章》。
    苏联帝国的垮塌不仅发生在东欧。1989年5月戈尔巴乔夫访问北京,伴随中苏关系的缓和,莫斯科同意从蒙古国撤出7.5万人的驻军并原则上认可该国自主选择发展道路。莫斯科向河内施压,越南开始从柬埔寨撤军。自1979年起越南就驻军该国,这一撤军是苏联和美国达成的协议的一部分。越南灰溜溜地撤军了,但同时也脱离了苏联的轨道。
    与此相似,莫桑比克、安哥拉、尼加拉瓜和纳米比亚在冷战时期的冲突结束,导致苏联的代理人们需要重新定位,现在他们突然被莫斯科抛弃,陷入了困境。古巴和老挝也被苏联从援助预算表中不加考虑地一笔抹去。10年后,即2000年,普京完成了具有象征性意义的撤军——关闭了在越南金兰湾的海军基地和在古巴的卢尔德情报收集站。在西方看来这次行动是理所当然的,就像莫斯科此前做出的让步一样。官方(私下地)和分析家们(公开地)表示莫斯科只不过是面对现实而已。
    对苏联而言,在第三世界发生的,能够与柏林墙倒塌相提并论的事件是海湾战争。苏联不仅在1990年8月与美国共同发表声明谴责巴格达(苏联的准盟友)对科威特的公然入侵,而且苏联还默许了美国的战略,当1991年“沙漠风暴”行动开始时,苏联实际上成了一个旁观者。这对曾自负于向数十个亚洲、非洲和拉美**提供非西方的发展道路和保护、指导以及援助的苏联来说,是一种令人惊叹的结局。
    在萨达姆被击败不到一年,苏联解体了。拉脱维亚于1990年3月发表的主权宣言引发了连锁反应,各加盟共和国纷纷发表主权宣言。同年6月俄罗斯选举产生的新的*高苏维埃所作的决定强有力地推动了这一浪潮。叶利钦领导下的俄罗斯严重动摇了联盟的权威。苏联政权的**支柱——宪法中赋予苏共的“领导角色”的条款,在戈尔巴乔夫的领导下被删除,代之以他本人于3月出任苏联首任总统。然而,戈尔巴乔夫没有选择通过普选选举总统——这一弱点马上对他的政治生涯造成了致命伤害。
    目录
    目 录
    中文版前言/01
    导论:浴火重生?/03
    一部没落帝国的编年史/003
    帝国解体的后果/007
    这一切为什么会发生?/010
    帝国之后/012
    界定后帝国/014
    帝国的建设/018
    20年之后/023
    不再有统一的空间/032
    **章 从帝国走向后帝国/041
    民众在想什么?/041
    领土和边界.043
    边界的调整/044
    领土问题与新独立**/046
    内部矛盾/052
    民族**构建/061
    经 济/070
    **制度/074
    军事力量/077
    国际地位/080
    小 结/082
    第二章 地缘政治与**/091
    俄罗斯对新独立**的总体战略/092
    西部侧翼/096
    南部前线/122
    东部侧翼/140
    北部侧翼/146
    小 结/148
    第三章 经济和能源/157
    俄罗斯在独联体**的经济利益/160
    贸 易/161
    投 资/164
    劳动移民/166
    一体化/167
    能 源/171
    独联体**向外部世界开放市场/184
    小 结/186
    第四章 人口和移民/193
    人口危机/195
    海外俄罗斯人的回归/199
    外来移民与融合/202
    反移民的情绪/205
    “中国人来了!”/207
    地区人口的脆弱性/208
    “海外同胞”/211
    在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的俄罗斯族人/214
    向“外国人”发放俄罗斯护照/216
    在异国他乡的俄罗斯族群/217
    小 结/218
    第五章 文化、意识形态和宗教/225
    理念和意识形态/225
    一体化落空/227
    俄罗斯选择独处/230
    渴望一个全球角色/233
    历史问题/235
    围绕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分歧/238
    历史的民族化/242
    宗 教/245
    语 言/250
    小 结/253
    结 论/258
    编辑推荐语
    **畅销书《大国悲剧:苏联解体的前因后果》姊妹篇,权威系统地勾勒**俄罗斯**发展与转型的路径选择!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