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历史的观念译丛—李凯尔特的历史哲学
QQ咨询:
有路璐璐:

历史的观念译丛—李凯尔特的历史哲学

  • 作者:(德)李凯尔特 涂纪亮
  •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1120279
  • 出版日期:2007年05月01日
  • 页数:254
  • 定价:¥26.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李凯尔特(Henrich Rickert,1863—1936)的历史哲学,核心是对逻辑意义上的历史学方法论的思考,他试图通过自然科学方法和历史科学方法的对比,阐明历史学本身的规定性特征。其思考的出发点是科学的分类,在他看来,就对象而言,有自然和文化的对立,就方法而言,有自然科学和历史的文化科学的对立。
    自然科学的概念和方法能否适用于历史的文化科学?李凯尔特在一系列的论述中给出了否定的答案。继《认识的对象》(1892)一书之后,他陆续发表了“关于自然科学概念形成的理论”,以及《自然科学概念形成的界限》一书的前三章“对物体世界的概念认识”、“自然和精神”、“自然和历史”诸文,强调指出自然科学方法不适用于历史学。1899年,出版《文化科学和自然科学》一书,简明扼要地陈述了他在前述论著中关于这个问题的基本思想。
    在“历史的概念形成“和“自然哲学和历史哲学”二文发表后,《自然科学概念形成的界限》一书于1902年出版。此书以自然科学概念形成的界限为依据,试图找出历史概念形成的内在逻辑结构。
    本书收录的是李凯尔特概括性的《文化科学和自然科学》一书,以及*后总结性的“自然哲学和历史哲学”一文(即
    文章节选
    三 基本对立
    由于科学既可以从它所研究的对象的角度,也可以从它所采用的方法的角度而相互区别,因此,既可以从质料的观点、也可以从形式的观点来对科学进行分类。这两种分类原则是一致的。这绝不像许多人相信的那样是自明的。现在,当人们认为这两类专门科学在本质上互不相同时,就往往没有考虑到这一点。目前在哲学中仍然几乎普遍地流行着这样的看法,即把自然概念和精神概念当作质料的分类原则的基础。与此相关,人们把“自然”这个有多种含义的词理解为物体的存在,把“精神”这个有更多含义的词理解为心灵的存在,同时又从心理生活的内容上的特点中(这些特点表现出心理生活是与物理世界相对立的)推演出精神科学和自然科学所依据的这两种方法在形式上的区别。结果产生了以下这样的情况:除了力学这门*一般的和基本的物体科学之外,又出现了一门与之对应的关于心理生活的一般科学,即作为一门基本的“精神科学”的心理学,而且人们期望在精神科学的领域内特别由于采用心理的方法将得到相应的巨大进步。因此,人们在历史学中看到一种应用心理学,而它与这门学科的现状并不完全符合。
    尽管各种见解之间在细节方面还存在着严重的分歧,但是在哲学中,关于划分专门科学时首先重视心理存在的特性这样一种基本思想,即使在下述场合下仍然被认为是自明的;例如,在狄尔泰那里,由于一种十分明显的历史意义,已经证实迄今现存的心理学特别对于历史科学的创立是没有用处的。
    ……
    目录
    译者前言
    《文化科学和自然科学》译者前言
    **部分 文化科学和自然科学
    第二版(1910年)序言
    第四版和第五版(1921年)序言
    第六版(1926年)序言
    一 任务
    二 历史状况
    三 基本对立
    四 自然和文化
    五 概念和现实
    六 自然科学方法
    七 自然和历史
    八 历史学和心理学
    九 历史学和艺术
    十 历史的文化科学
    十一 中间领域
    十二 数量的个别性
    十三 与价值无关的个别性
    十四 文化历史的客观性
    第二部分 自然哲学和历史哲学
    引言
    一 自然科学的历史哲学
    二 经验的客观性
    三 形而上学的客观性
    四 价值的客观性
    五 历史和世界观
    人名译名索引
    编辑推荐语
    本书是李凯尔特历史哲学著作选集,包括他的两部代表作《文化科学与自然科学》(1899),以及《自然科学概念形成的界限》(1896)一书的第五章。前者曾于1980年代译为中文,列入商务印书馆《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出版;后者为新译,中译本**出版。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