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中庸的做人哲学
QQ咨询:
有路璐璐:

中庸的做人哲学

  • 作者:周增文 王永磊
  • 出版社:当代世界出版社
  • ISBN:9787509002704
  • 出版日期:2008年01月01日
  • 页数:357
  • 定价:¥39.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是作者结合“中庸”的思想理念,从修身养性、为人处世、交际应酬、企业管理等方面将其中有现实意义的部分用现代人的眼光重新诠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找出与现代社会、现代人相关的共通点,以便于更好地为现代人借鉴,从而使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万物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统一。
    文章节选
    **章 修身立己和谐中正
    一、中和之道,天下根本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1.中和是天下的根本
    《中庸》上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思是说:人的欢喜、愤怒、哀伤、快乐的情感还没有表现出来,就是“中”;即使表现出来但是都合乎时宜和礼节,就是“和”。“中”是天下人的根本;“和”是天下人所遵从的原则。达到了“中和”的境界,天与地也就各在其位了,万事万物也就生长发育了。
    由此我们得知,倘若一个人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的情感时,心中就会平静淡然,这就叫做“中”。喜、怒、哀、乐都是人们的正常反应,是人们受到外界事物的刺激后产生的自然情感,之所以说喜、怒、哀、乐的情感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是因为在这种情况下这些情感是被控制的,内心保持着平静和均衡,这是合乎正道的。然而,人的感情无法正常宣泄是不可能的,因此宣泄需要有个尺度,这个尺度就是:不要看到好的事物就喜形于色,遇到不高兴的事情就勃然大怒,极度悲哀或是过度高兴都是不合理的,而是情感表现得合常理、合时宜、有节度,这就是“和”。
    在《论语·八佾篇》中记载,“子日:‘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句话表面上看来是孔子对《诗经·关雎》的评价,但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一个人情感控制能力的重视。人是感性与理性的综合体,在孔子看来,情感的表露应当合乎节度,即使是快乐或哀婉的时候,也不会乐而忘我、悲而忘形,这就人们常说的“喜怒不行于色”。同样,即使是控制情绪也不能做得太过分,那会使别人感觉你过于阴郁,城府太深,不容易交往,从而对你敬而远之。
    然而,现代人往往只注重情感的释放和个性的张扬,在行为上忽略了对“中”的把握。所以,我们提倡“中庸”之道,当人们一旦达到了“中和”的境界,自然而然地就能心平气和地待人接物和做事处世,生活环境就会变得秩序井然了。
    “中”与“和”是中庸之道的重要概念。中,就是不偏不倚,保持一种适可而止、恰到好处的处世态度,合乎自然的中正之道;和,就是和谐,是指对待一切事物都能保持一颗平常心,不与自然规律背道而驰。无论是在自然环境还是人类社会中,只有在“中和”的和谐环境里,万事万物才能平等共存。所以说,“中”是我们人性的根本;“和”是我们必须遵从的原则。达到了“中和”的境界,天与地也就各在其位了,万事万物也就欣欣向荣地生长发育了。
    2.中唐是无处不在的
    子日:“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意思是,孔子说:“鬼神的德行,真是很大呀!看它却看不见,听它也听不着,但它却体现在万事万物之中而没有遗漏。让天下的人,斋戒沐浴后穿上庄重服装,来祭祀它们,浩浩荡荡啊!祭祀时好像在人们的上方,又好像就在人们的左右。”
    孔子的这段话通过对鬼神特点的分析来说明中庸之道是不可离的。我们现在通常认为“鬼”是不吉利的、可怕的,但是古代人却不是这样。他们认为,鬼神是祖先死后的魂灵,不但不可怕、可恶,还可以保佑他们的后代。古代人经常祭祀鬼神,以求得它们的佑护。鬼神处于天地之中,可谓盛大,虽然人们所看不到、听不到,然而人们却不得不对它们产生敬畏和谨慎之情,同样,中庸之道也是如此。
    众所周知,“大道”是无言无声、无形无相的。无论谁都没有听到过“大道”的声音,也无从知晓“大道”的形象。然而,世上万物都是“大道”创造的,都是“大道”的载体,都必须按照“大道”的规律去行事,顺道而行就有发展,背道而驰就必然失败,“大道”主宰着我们,就像老子所说的那样:“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也就是说,它寂寞无声,广阔无形,独自存在又永恒不变,循环运行而不会停殆,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
    《易经·系辞传》中说:“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意思是说,观察天下的造化之道,四季周而复始,圣人仿效自然造化的万物之道教化人民,而使天下信服。这说明圣人也是以自然运行法则作为统治管理天下的依据的。
    在我们的生活中,既有有形的、看得见的东西,比如我们的身体、树木、动物等,也有我们无法看见的东西,比如各种规律、自然法则等。看得见的东西,我们很容易把握,但是对于看不见的东西,人类就无法用直观的方法加以认知了,这时就需要运用智慧的思考,总结和归纳它们。中庸之道就是这样无形无相却又真实存在而不离我们左右的。中庸之道就是“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
    中庸的“大道”就是这样,虽然我们看不见它,它却可以通过“无所不存”的形式使每一个人都心悦诚服。我们常常以为看不到的东西就是不存在的,所以在违反规律做事时自以为神不知、鬼不觉,殊不知规律会暗中考察我们的行为,然后做出相应的奖励或惩罚。所以,我们为人处世只有真诚地遵循“中庸大道”,才能不招致灾祸,取得*终的胜利。
    3.中唐是*高的德行
    子日:“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翻译过来是:“孔子说:‘中庸是*高的德行了吧!人们很少能长久地实行它。”’可见,中庸之道是*高的德行,原因就在于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去履行它,我们这些平常人往往不明白其中的真谛,甚至居于高位的人同样也不能按照中庸的道理行事。所以中庸才显得*高,行中庸之道才显得难能可贵。
    那么,为什么“中庸”这种智慧曲高和寡呢?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趋利避害的天性,这种天性使我们不仅仅满足于吃得饱、穿得暖,还有更多的欲望、有更多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然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如果无节制地膨胀下去,就会变成贪婪的欲望,即使再美好的事物也会变得丑陋了。人们为了自己生活得更好,社会地位更优越,得到更多的赞誉和尊敬,就产生了追名逐利的欲望。于是,人们不再仅仅为了生存而忙碌,还为了与利去拼杀,欲望贪婪的人,无法正常生活和工作,他们没有满足的时候,于是就违背事物的规律做事,在恰当的时候做不恰当的事,渐渐偏离了事物发展的正轨,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做事“过了”。这样的人自然无法依照中庸之道立身处世。古今中外,那些恃才傲物、好大喜功,不明白见好就收,不知道“水满则溢、月满则盈”道理的人屡见不鲜,这恰恰就是中庸之道不容易施行的*好证据。
    与此同时,我们趋利避害的天性催生出了另外一类人。这类人与那些为了达到目的而肆无忌惮的人不同,他们甘于平庸,不思上进,凡事都偷懒拖拉,做事“差不多就行”,根本无心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这类人做事就是所谓的“不及”,他们同样也不能以中庸之道来待人处世。这样说来,中庸之道确实是很难施行的,所以更应该把它当作一种行为规范,加以提倡。我们来看一下球星舍甫琴科和鲁尼的对比。
    舍甫琴科一直被认为是足球运动员的典范,他的行为恰恰体现出了古老的“中庸”智慧。在球场上舍甫琴科威风八面,但是走出球场,他将自己的生活安排得非常“正常”:为人低调,**不会让绯闻、丑闻缠身。与舍甫琴科相反,曼联队的前锋鲁尼却显得“少不更事”,他在球场上辱骂裁判,恶意报复对手,在赛场外打架、招妓,被评价为“一个爱使小性子的愚蠢男孩”。前英格兰队长希勒就曾经指责鲁尼,说他把本该属于足球运动员的天赋用在了歪门邪道上。
    由此可见,中庸之道实质上就是要行当行之事,不做不及或者过分的事情。除此之外,良好的语言表达与得体的待人接物,也能体现“中庸”的道理。说话时,既不出言不逊,又能直指主旨;遣词造句既符合当时的场合,又符合自己的身份,能恰当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既妙语连珠,又不会给人夸夸其谈的坏印象。倘若能做到这些,就达到了“中庸”的境界。我们来看看下面的这些演说记录。
    在历史上记载了一次冗长的演讲纪录,一位美国参议员为了使“私刑拷打黑人的案件归联邦法院审判”的法案得以通过,竟然在参议院高谈阔论了5天,据说他在讲台前踱步75公里,做了1000多个手势。另一次长得过分的演讲是一个众议员用马拉松式的演讲来阻止美对英的宣战,直到战火烧到家门口,形势迫在眉睫了,这位议员仍在喋喋不休。时至半夜,听众席上鼾声四起,*后一个议员忍无可忍,把一个痰盂扔到演讲者头上,才终止了他的发言。
    这两位演讲者都忽略了“中庸”的做人做事原则,不知道做事恰到好处才能获得良好的结果。
    中庸之道虽然看似平常普通,但是越平常普通的事情往往越难做到**。不过,即使中庸之道“民鲜能久矣”,但却**不是不可能做到之事,只要按照上面提及的原则去做,相信你一定可以成为贯彻“中庸”之道的典范。
    4.中庸是可以达到的
    中庸之道是真实存在的必然性规律,然而它却是无言的、无边无际的,它孕育了天地万物,并使天地万物感受到它的存在和力量。对于如此高深的中庸之道,普通人并不是注定要望“道”兴叹,无所作为。因为中庸之道不仅涵盖了难以把握的宏大哲理,还包括了普通人也可以理解的日常生活中的生存智慧。我们举个例子来看。
    如果有人问我们“太阳系的早期情况是怎样的”?一般人都说不出“一团云状的星际气尘,也就是太阳星云,由于自身的重力而混乱崩溃,随后**不断升温并且压缩,热到可以使灰尘蒸发掉的程度……”之类的话,但是如果有人问我们“晚上看到月亮的周围有一圈圆晕意味着什么”?人们却可以说出“这是第二天会刮风的征兆”,我们也因此可以安排好第二天的生活。
    中庸之道常常高深得连圣贤都把握不好。比如说,天地是*以正道行事的,可是也不可避免地发生水旱灾害。所以说,即使是有德行的人讲到中庸之道的高深境界时,也不可能全部精通。因此,中庸的道理是“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
    说得再具体一些,我们人类的活动大致可以分为认识与实践两部分。认识指导实践,实践产生认识,认识与实践相统一,就是“知行合一”。通常来说,没有正确的认识,就不会有正确的行为实践。从认识的角度来看,有智慧的君子拥有主动探索中庸之道的能力,所以可以认识中庸之道的精髓,并且在行动中体现中庸的智慧;然而,我们普通百姓虽然不具备自觉探索其中奥妙的能力,但是由于中庸之道“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所以我们可以在日常实践中模糊地感受到它的存在,然后根据这种实践得到关于中庸的经验,来指导我们的生活与工作。因此,“中庸”这一大智慧,我们这些普通人是可以知道,并且实践的。君子所行的中庸之道,开始于普通的男男女女,但它的*高深境界,却能达到整个天地。举例来说:
    客气话是我们用来表达恭敬和感激情绪的常用语言,恰当地说客气话,可以拉近与他人的距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可是如果客气话说多了,就会流于形式,显得虚伪,反而事与愿违。比如有人递给我们一杯茶,我们说一声“谢谢”也就够了,说多了反而不正常,就好像姜昆说的一段有名的相声《踩脚》中描述的那样:一个人踩了另一个人的脚,这原本是一件小事,可当事人却从网络到科技,从国际新闻到政治形势,天南地北地乱侃一套,本来只说一句歉意的话就可以了,却让此人说得令人生厌了。
    中庸至德既可以供有德君子研究探讨,也可以供普通百姓在日常生活中去认知和实践。我们普通人可以从中汲取到我们所能理解的浅显的道理;那些智慧高人一等的人,则可以从中获得广大的真理。比如说,我们日常生活与工作都已经离不开电脑了,但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懂得开发软件、编写程序以及电脑的原理,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使用电脑,我们仍然可以打字、上网,而专业人士则可以从事高深的计算机软硬件开发工作。
    所以,虽然我们并非君子、圣人,可是只要人们去认真理解、实践中庸之道,就一样会有收获,在立身处世之中处于不败之地,从而获得成功。
    二、顺乎规律,遵循本质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1.中唐要求遵循规律
    所谓“中庸”,就是为人处世要遵循事物内在的规律,顺乎事物的自然秉性。既然自然规律是客观存在的,那么我们以之为标准去待人接物就是自然而然的行为。
    然而,孔子多次感慨中庸之道不易施行,甚至认为与行中庸之道相比,把天下**治理得井然有序反而是简单的。将天下**治理得公平、公正,需要有大智慧;放弃诱人的官爵俸禄需要有大仁义;从雪白的刀刃上踩踏过去需要有大勇气。把大智慧、大仁义、大勇气发挥到**已经很不容易了。有大智慧而平天下者,有尧、舜、大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等;有大仁义而淡然名利者,有伯夷、叔齐、虞仲、朱张、柳下惠、少连,陶渊明等;有大勇气而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仁人志士更是不胜枚举。
    那么,为什么做到这些常人所不能做到的事情之后,却不一定能遵行中庸之道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倘若一个人拥有大智慧、大仁义和大勇气,就说明这个人的头脑中有智慧与愚笨、仁义与不义、勇气与怯弱的概念,也就有善恶、美丑、正邪、高低、贵贱等的判断。头脑中有了这些相对立的概念,就好像有了佛教中所说的“分别心”,故而思考问题和做事情时就难免被这些概念所左右,戴上“有色眼镜”,产生偏见,就不可能做到“执两用中”,因此也就不可能做到永远正确。
    目录
    **章 修身立己和谐中正
    一、中和之道,天下根本
    1.中和是天下的根本
    2.中庸是无处不在的
    3.中庸是*高的德行
    4.中庸是可以达到的
    二、顺乎规律,遵循本质
    1.中庸要求遵循规律
    2.中庸要求合乎自然
    3.中庸要求循序渐进
    4.中庸要求顺应时代

    第二章 中道而行不偏不倚
    一、权衡两端,取其中道
    1.执其两端,中道而行
    2.一视同仁,不偏不倚
    3.不远不近,调整距离
    4.立正自身,时中而立
    二、过犹不及,适可而止
    1.和谐调度,恰到好处
    2.步步到位,合情合理
    3.恰如其分,自然而然
    4.克己私欲,处事周到
    第三章 正直但不清高
    一、性格率直,堂堂正正
    1.胸怀磊落,光明正大
    2.正道而行,知足常乐
    3.以德立身,严于律己
    4.忠于职守,孜孜不倦
    二、曲高和寡,水清无鱼
    1.贵在自知,切忌清高
    2.与民同乐,适时激励
    3.居上不骄,处下不馁
    4.豁达为人,宽容处世
    第四章 善良但不懦弱
    一、人心真善,金石可镂
    1.与人为善,择善而行
    2.实诚无妄,至诚无欺
    3.真才实学,切忌虚伪
    4.施善有度,贵在中庸
    二、适中处之,自我保护
    1.合理拒绝,适度反馈
    2.明处吃亏,暗中受益
    3.内柔外刚,忍让有度
    4.面对脸色,自信坦然
    第五章 城府但不圆滑
    一、素位而行,反求其身
    1.精于城府,敏于心机
    2.胸怀大度,厚德载物
    3.忍让变通,知错就改
    4.头脑清醒,心态平和
    二、方于其里,正于其外
    1.坚守原则,方正不阿
    2.真诚待人,荣辱与共
    3.因人而异,灵活应对
    4.善于聆听,明辨是非
    第六章 自强但不独斗
    一、自强不息,自信不已
    1.抛弃宿命,把握命运
    2.主动出击,展现自己
    3.无志者败,有志者成
    4.充分准备,抓住机遇
    二、独斗无益,贵在团队
    1.技艺再高,须人合作
    2.结交贵人,背靠大树
    3.听人规劝,摒弃偏见
    4.上下同欲,左右逢源
    第七章 果断但不鲁莽
    一、明智做人,果断处世
    1.相信自我,反抗命运
    2.果断干练,抓住机会
    3.富有主见,积极争取
    4.适度冒险,体味生活
    二、行为有法,张弛有度
    1.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慌乱有害,武断无益
    3.慎重承诺,巧妙反驳
    4.有条有理,无过无欠
    第八章 坚持但不固执
    一、百折不挠,坚持不懈
    1.相信自己,执着自我
    2.行之以道,持之以恒
    3. 锲而不舍,百折不挠
    4.直面挫折,笑对失败
    二、审时度势,相机而动
    1.巧于灵活,善于变通
    2.明察秋毫,见机行事
    3.目光长远,学会放弃
    4.判断形势,准确决策
    第九章 傲骨但不自负
    一、贵在傲骨,不存傲气
    1.贵在傲骨,赢取尊重
    2. 不存傲气,获得承认
    3.七分实力,三分余地
    4.切忌自卑,建立自信
    二、中正平和,不露锋芒
    1.隐藏实力,等待时机
    2.韬光晦迹,藏锋守拙
    3.居高不傲,共享荣誉
    4.发挥长处,克服缺陷
    第十章 智谋但不奸诈
    一、睿智明达,有勇有谋
    1.慎重思索,明晰分辨
    2.布在方策,谨慎谋划
    3.遵道而行,深谋远虑
    4.对比效应,心理操纵
    二、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1. 谋以正途,切莫欺诈
    2.不揭人短,不戳人痛
    3.避免争吵,化解矛盾
    4.权衡深浅,捕捉玄机
    第十一章 耿直还要通融
    一、为人公正,处世公平
    1.秉性耿直,心存坦诚
    2.以直报怨,以德还德
    3.严于律己,诚信与人
    4.人格独立,操守坚定
    二、因势而通,因时而融
    1.正面受阻,反面入手
    2.急中生智,随机应变
    3.必要时期,非常手段
    4.设身处地,换位思考
    第十二章 兼容还要超越
    一、宽容以交,忠恕为本
    1.兼容并蓄,包容大度
    2.忠言逆耳,学会倾听
    3.宽容自己,忠恕他人
    4.见贤思齐,敏而好学
    二、兼听则明,超越自我
    1.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2.据理力争,当仁不让
    3.立足本位,忠于职守
    4.寻找良师,结交益友
    第十三章 刚强还要温柔
    一、刚毅坚强,魅力非凡
    1.刚强有三,中庸为上
    2.不畏艰难,勇往直前
    3.坚持权利,维护利益
    4.维护自尊,抵挡诱惑
    二、柔以济刚,双管齐下
    1.内刚外柔,软硬兼施
    2.刚柔相济,适者生存
    3.语气谦和,切忌霸道
    4.反躬自省,勇于改过
    第十四章 高标还要低调
    一、立身为上,高标处世
    1.远大志向,辉煌人生
    2.饱含热忱,富有激情
    3.埋头做事,抓准时机
    4.顺势而为,善于借物
    二、高调做事,低调做人
    1.自我克制,谨慎小心
    2.淡泊名利,无私奉献
    3.心态平和,宽容待人
    4.和颜悦色,放低姿态
    第十五章 施威还要施恩
    一、树立威严,打造威信
    1.不做笨蛋,切莫太实
    2.从善如流,正面影响
    3.小事泄愤,大事镇定
    4.以德服人,仁行天下
    二、施威善后,恩威并重
    1.威严于表,宽容于里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施之以恩,动之以情
    4.互助互进,互惠互利
    第十六章 三思还要后行
    一、深谋远虑,充分准备
    1.谨慎思考,仔细谋略
    2.度量深浅,权衡利害
    3.全面斟酌,多方思考
    4.有备而来,有计可施
    二、及时行动,敢作敢为
    1.犹豫不决,一事无成
    2.勇于尝试,敢于冒险
    3.欲速不达,循序渐进
    4.珍惜时间,专注做事
    第十七章 能屈还要能伸
    一、宠辱不惊,委曲求全
    1.克己忍让,小忍大谋
    2.学会认输,立于不败
    3.求人办事,把握分寸
    4.谦虚谨慎,适度张扬
    二、有屈有伸,屈伸有度
    1.自尊自爱,保持弹性
    2.了解对方,投其所好
    3.说服他人,推销自己
    4.掌握技巧,利用领导
    第十八章 可方还要可圆
    一、方正做人,圆滑处世
    1.红脸白脸,可方可圆
    2.外圆内方,性格灵活
    3.把握身份,巧妙言谈
    4.智慧圆融,行为方正
    二、方圆兼顾,游刃有余
    1.消除隔阂,突破防线
    2.化解矛盾,避免冲突
    3.量力而行,应对非议
    4.弹性管理,轻松领导
    第十九章 会进还要会退
    一、知进知退,中规中矩
    1.盛极必衰,物极必反
    2.居安思危,有备无患
    3.急流勇退,明哲保身
    4.退让折中,隐忍适度
    二、以进为退,以退为进
    1.了解对方,掌握主动
    2.避其锋芒,后发制人
    3.隐藏实力,寻觅时机
    4.勇于进攻,敢于冒险
    第二十章 在梦想与现实之间
    一、树立梦想,激发创意
    1.向往未来,坚持现在
    2.怀抱希望,提高能力
    3.事在人为,正视开端
    4.心理暗示,统一目标
    二、直面现实,勇敢打拼
    1.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2.面对得失,处之泰然
    3.打破常规,创意致胜
    4.转变思想,永不投降
    第二十一章 在聪明与糊涂之间
    一、愚智相济,泾渭分明
    1.大智若愚,养晦之术
    2.愚于其表,智于其里
    3.大处精明,小处糊涂
    4.智中有愚,愚中见智
    二、弄拙成巧,智慧增值
    1.以勤补拙,成就大业
    2.幽默机智,智慧人生
    3.言谈有度,沉默是金
    4.于人面子,于己方便
    第二十二章 在朋友与敌人之间
    一、善待朋友,保持距离
    1.志趣相投,道同为谋
    2.距离适当,亲密适度
    3.朋友犯错,中肯宽恕
    4.友可变敌,贵在谨慎
    二、宽容对手,化敌为友
    1.远离小人,不结冤家
    2.尊重对手,宽待敌人
    3.内心自由,持中而立
    4.敌可化友,以诚服敌
    第二十三章 在竞争与妥协之间
    一、参与竞争,敢为人先
    1.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2.融入环境,激发潜能
    3.人弃我取,捕捉玄机
    4.脚踏实地,基础扎实
    二、适度妥协,笑到*后
    1.不求圆满,见好就收
    2.放弃偏执,适时调整
    3.满足他人,方便自己
    4.做事失败,做人不败
    第二十四章 在理论与实践之间
    一、勤奋好学,学以致用
    1.博学多识,满腹经纶
    2.善于观察,虚心学习
    3.总结教训,败中求胜
    4.改变态度,活出精彩
    二、实践为主,理论为辅
    1.贵在学习,重在应用
    2.亮出绝活,争取机会
    3.摒弃恶习,战胜自我
    4.勤劳实干,脱颖而出
    编辑推荐语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庸”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极富哲学内涵。“中庸”思想体现了事物自身的内在规律,反映在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活动上,对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书结合“中庸”的思想理念,从修身养性、为人处世、交际应酬、企业管理等方面将其中有现实意义的部分用现代人的眼光重新诠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找出了与现代社会、现代人相关的共通点。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