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中国象科学观:易、道与兵、医(上、下册)
QQ咨询:
有路璐璐:

中国象科学观:易、道与兵、医(上、下册)

  • 作者:刘长林
  •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ISBN:9787802309906
  • 出版日期:2008年01月01日
  • 页数:892
  • 定价:¥9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提出,文化和科学形态之深刻的思维根源是“时空选择”。人类在对待(认识、审美)世界时,不可能时空并重:或以空间为主,时间为辅;或以时间为主,空间为辅。西方属于前者,中国属于后者。世界有无限多的层面,因此科学是多元的,不是一元的。迄今人类在科学上至少主要形成了两个源,两个流:一个是西方,一个是中国。以此立论,作者对易、道认识论及中国兵学、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做了新的阐释,说明主客相融、****同样是一条有效地认识世界的路线。其目标,是在现象层面而不是到现象背后寻找世界的规律,而现象属于事物的自然整体层面。
    文章节选
    上册
    **编 易、道认识论
    二 中西方不同的认知取向
    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是统一的,但它包含无限多的层面。其中哪些层面显现给我们,以什么形态显现出来,又与主体的选择和采用的方法相关联、相对应。事实上,人类由于采用不同的方法和审视观念,也就会进入不同的层面,形成不同的文化。
    从大的视角说,世界有时间和空间两大方面。一般说来,空间方面显示为“体”,时间方面显示为“象”。“体”指形体、形质等一切有边界的实在;“象”指事物在自然状态下运变的呈现,是事物内外所有关系的显示,也就是现象。“体”的存在离不开时间,但“体”以空间属性为主。“象”的存在离不开空间,但“象”以时间属性为主。这两个层面相互连接,不可分割,又各成体系,各有自己的规律。为了叙述方便,暂且将研究现象层面规律���科学称为“象科学”,或“时象科学”,称研究形体层面规律的科学为“体科学”,或“物质科学”。
    就中国和西方两种文化相比较来看,中国文化传统主流选取的是“象”的层面,而西方文化传统主流选取的是“体”的层面。选取“象”意味以时间为主,空间为辅,以时间统摄空间。选取“体”则意味以空间为主,时间为辅,以空间统摄空间。其旨趣迥异。下面将这两种选择表现在认识方向上的不同,做一番对照。
    (一)西方实体求原
    为了说明西方传统认识论的主流以“体”为取向,须要先从“本原”范畴谈起。探讨万物本原几乎是东西方各民族早期哲学共同的课题。
    ……
    目录
    上册
    导言
    (一)科学与科学方法是两个概念
    (二)现象的意义和价值
    (三)现象层面的规律及实质
    (四)中国传统是研究象科学
    **编 易、道认识论
    一 中国思想原点——以时为正
    二 中西方不同的认知取向
    (一)西方实体求原
    (二)中国观物取象
    三 抽象思维与意象思维
    (一)关于抽象思维的认识方式
    (二)《周易》的意象思维
    (三)老子的意象思维
    四 老子论有无相生
    (一)存在论之“无”——“有生于无”
    (二)方法论之“无”——“无为而无不为”
    (三)时间性价值观——“镇之以无名之朴”
    五 《周易》执无御有
    (一)易、道、神、器——时间化的宇宙结构
    (二)因时而变——易的复杂性及应对
    (三)生命伦理
    六 意象逻辑及象规律的特征
    (一)意象思维的基本逻辑规律
    (二)象规律的三种形式
    七 象科学与体科学的关系——兼谈现代系统科学的性质
    (一)象规律与体规律之比较
    (二)象科学与体科学对称互补
    八 汉语与意象思维
    (一)“言不尽意”说的由来
    (二)汉语的两大特长
    (三)汉字对汉语的补足和加强
    (四)汉字的意象性和抽象性
    (五)汉语汉字的特殊性和普遍性
    (六)一显多隐与象科学编码
    第二编 易、道与兵学
    九 生以关系——万物之缘
    (一)道由关系生物
    (二)易卦刚柔立本
    十 中和圜道
    (一)“中”指精守常道,顺时而动
    (二)“和”:协同关系,生物创新
    (三)易道中的平衡与不平衡
    十一 阴阳自组——生化之纲
    (一)太极制令,两仪从听
    (二)阴阳概念的来源
    (三)中国式的自组织哲学
    (四)阴阳与对立统一规律
    十二 唯民是保——兵之价值
    (一)继善成性,和为贵
    (二)兵不得已而用之
    (三)“能以众正,可以王”——民心为胜利之本
    (四)神武不杀
    (五)君子与诡道
    十三 兵法尚象——中国兵学的走向
    (一)“制器尚象”,用兵属“器”——再论取象比类
    (二)战争主要表现为象
    (三)智取高于力取
    (四)人的因素重于物的因素
    (五)知易行难,重在运用——有可传,有不可传
    (六)用兵要则不离象
    下册
    十四 择人任势
    十五 胜于无形——“无”的妙用
    十六 论《管子》兵学
    第三编 易、道与中医
    十七 《周易》时空观
    十八 《周易》万生求久
    十九 《易传》论德
    二十 太极八卦和系统演化
    二一 疏五行
    二二 说气
    二三 论通
    二四 《管子》心学
    二五 淮南论人身结构及养生
    二六 中医理论问题六议
    小结 中国的科学精神
    附录 “自然国学”宣言——为中华科技传统走向未来敬告世界人士书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再版谨志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