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A北斗星系列:课外自主阅读高三语文
QQ咨询:
有路璐璐:

A北斗星系列:课外自主阅读高三语文

  • 作者:何晓怀
  • 出版社: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0246840
  • 出版日期:2007年04月01日
  • 页数:119
  • 定价:¥12.5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阅读是一种积累,充满哲理意蕴、内涵丰厚的文学作品让人齿颊留香,掩卷深思。自主阅读中,我们体会亲情、友情、师生情的可贵,回味如花岁月的深深足迹,品尝生活中的酸甜苦辣,畅游在文化的海洋,更于历史的天空下感悟古文作品的魅力……
    在这里,我们提供的不只是学习的助力,而且是文化的积淀。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阅读与鉴赏目标,为自主阅读提供方向,扫清障碍。
    2.在目录部分提供单元阅读思路,寓启迪、教益于灵动的文字之中。
    3.按主题科学、灵活分类,精当简明,打破单一的文体局限。
    4.选文新,注重人文性、科学性和时代感,文章内涵丰富,蕴含哲理。
    5.题型灵活。以思考感悟、理解分析为主,既注重积累,又注重表达。
    6.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共进,名人传记、名人游记与哲理短文各有侧重,意蕴深邃。
    7.双色排版,体例新颖,版式灵活机动,栏目清新明了。
    8.答案详尽,分析透彻,体现了清晰明了的解题思路。
    文章节选
    阅读1 人在风中
    前些天,一位沾亲带故的妙龄少女,来拜访我。我注意到她装扮十分时髦,发型是“男孩不哭”式,短而乱;上衫是“阿妹心情”式,紧而露脐;特别令我触目惊心的,是她脚上所穿的“姐妹贝贝”式松糕鞋。她的谈吐,倒颇得体。但跟她谈话时,总不能不望着她,她那涂着淡蓝眼影、灰晶唇膏的面容,也使我越来越感到别扭。事情谈得差不多了,她随便问到我的健康,我忍不住借题发挥说:“生理上没大问题,但心理上问题多多。也许是我老了吧,比如说,像你这样的打扮,是为了俏,还是为了‘酷’?总欣赏不来。我也知道,这是一种时尚。可你为什么就非得让时尚裹挟着走呢?”
    少女听了我的批评,依然微笑着,客气地说:“时尚是风。无论迎风还是逆风,人总免不了在风中生活。”少女告辞而去,剩下我独自倚在沙发上出神。
    不久前,也是一位沾亲带故的妙龄少女,飘然而至,来拜访我。她的装束倒颇清纯。但她说起*近的一些想法,比如想尝试打胎,乃至偷渡,经历“丰富人生体验”等等,颇让我吃惊,我便竭诚地给她提出了几条忠告,包括要珍惜自己的童贞,无论如何不能“品尝”毒品……都是我认定的在世为人的基本道德与行为底线。
    几天后整理衣橱,忽然发现了几条旧裤子。一条毛蓝纯布的裤子,是四十年前我*心爱的,裤腿已经磨得灰白,腰围也**不能容下当下的我,可是我为什么一直没有遗弃它?它使我回想起羞涩的初恋,同时,它也见证着我生命在那一阶段里所沐浴过的世俗之风。那时“国防绿”的军帽、军服、军裤乃至军用水壶,都强劲风行,我怎能置身于那审美潮流之外?还有两条喇叭裤,是二十年前在一种昂奋的心情里置备的。记得还曾穿着喇叭开度极为夸张的那一条,大摇大摆地去拜访过一位前辈。仔细回忆时,那前辈望着我的喇叭裤腿的眼神,凸显着诧异与不快,重新浮现在我的眼前,只是,当时他大概忍住了涌到嘴边的批评,没有就此吱声。
    人在风中,不可抗拒。风自有成因。风既起,风便有风的道理。它来了,也就预示着它将去,凝固的东西就不是风。风总是多变的。预报要来的风,可能总也没来。没预料到的风,却会突然降临。遥远的地球那边一只蝴蝶翅膀的微颤,可能在我们这里刮起一阵劲风。费很大力气扇起的风,却可能只相当于蝴蝶翅膀一颤的效应。风是单纯的、轻飘的,却又是诡谲的、沉重的。人有时应该顺风而行,有时应该逆风而抗。像穿着打扮、饮食习惯、兴趣爱好,在这些俗世生活的一般范畴里,顺风追风,不但无可责备,甚或还有助于提升生活情趣,对年轻的生命来说,更可能是多余精力的良性宣泄。有的风,属于刚升起的太阳;有的风,专与夕阳做伴。好风,给人生带来活力;恶风,给人生带来灾难。
    像我这样经风多多的人,对妙龄人提出些警惕恶风的忠告,是一种关爱,也算是一种责任吧。但不能有那样的盲目自信,即认定自己的眼光判断总是对的。有的风,其实无所谓好或恶,只不过是一阵风,让它吹过去就是了。于是又想起了我衣柜底层的喇叭裤,我为什么再不穿它?接着又想起了那老前辈的眼光,以及他的终于并没有为喇叭裤吱声。无论前辈,还是妙龄青年,他们对风的态度,都有值得我一再深思体味的地方。
    阅读2 拜谒人生(节选)
    我们生于民族危亡的艰难时刻,“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过早地刺疼了我们幼小的心灵。那时我只有四五岁,在我陪哥哥到他们学校去的时候,哥哥就曾指着那时在校园上空随风抖动的旗帜,告诉我说,这不是我们中国的旗帜。中国,中国,我们是在沦陷的日子里,知道自己是中国人的。那时我们就已经知道,天赋我们是一个中国人,但要做一个中国人,却要我们为此付出一切。
    堂堂正正地做一个中国人,使我们过早地建树起了*高的人生追求。每到黄昏时刻,我们便早早地关上院门,然后一起立在老祖父长长的书案前,一笔一画地在他的指点下学习书法。横要平,竖要直,这就是我们对于中国字和对于中国人的全部知识。那时我很小,我是站在小凳儿上,才能把手臂抬到书案上握笔写字的,字写得不像个样子,但我心里非常骄傲,因为我知道,我在写中国字,我是一个中国人。
    老祖父的书案很高,站在小板凳上,身子要立得很直很直。我初站到板凳上,还有一点骄傲,觉得自己能和哥哥一起读书写字,也是老祖父对自己的一种宠爱。但没过多久,小板凳就变得不那么可爱了,立直着的双腿开始发酸,挺直着的胸背也感到微微作疼。但老祖父还是在一旁看着,极是严格地指指点点,墨没有蘸满,笔没有握牢,身子没有立直,头没有抬正,而且只许服从,不许争辩,就这样陪着哥哥一起做完功课。当我们离开书案时,虽然感到有点劳累,但心里感到极其充实。
    当然,这不仅仅是一种家长的挑剔,这是一种对于人的尊严的启蒙。做人,就要时时挺直胸背,做人,就要高高地抬起头颅。中国孩子的启蒙教育,就是这种对于人生的敬仰。
    就是从这时开始,我们怀着敬畏之心,走进了自己的人生。
    做人,绝不仅仅是一种天赋的权利,而做一个中国人,绝不仅仅是黄皮肤和黑眼睛,*重要的,还是中国人庄严的人生选择。
    至今我还记得那一幕景象:一位近亲,于沦陷期间因一时的得意而不可一世。**,在他到我家来的时候,我看到老祖父对他的鄙视和冷漠,老祖父甚至不让我们去和他打招呼,只一个人冷冷地和他对坐着,一言不发,一直坐到他无趣地走出了我家的院门,老祖父也仍然没有和他说一句话。直到把这位不速之客送走,关上院门,老祖父才把我们叫到他的书房里来,对我们讲,什么是中国人心中的荣华富贵。
    我很小,不懂得什么太深的道理,但那时家庭一时的贫穷,却使我心中有一种**感。特殊的价值观念,使中国人总是把财富和财富主人的品德连在一起评价。“肥马轻裘”四个字中,含有社会批判的内容在。中国人根深蒂固的财富观,从小就深深地印记在我的心里。
    历史因其公正,而对许多人变得无情。当异族入侵者被中国人民赶出我们神圣的土地之后,那些背叛过父老乡亲的人,就受到社会的惩处,这种惩处不仅仅是法律的追究,更严厉的惩处,却是全社会的歧视和谴责。
    仍然是那位曾经显赫一时的近亲,在他又到我家来恳求宽恕的时候,老祖父把他拒在了门外。我看到了那凄切的景象:一个落魄的人,立在瑟瑟的秋风里,每一个人都向他投来歧视的目光。因为他把人生当做赌博,而这场赌博中,他输掉的是自己。
    荣华富贵是短暂的,尊严是永恒的。
    阅读3 消费=享受?
    我讨厌形形色色的苦行主义。人活一世,生老病死,苦难够多的了,在能享受时凭什么不享受?享受实在是人生的天经地义。蒙田甚至把善于享受人生称做“至高至圣的美德”。
    然而,怎样才算真正享受人生呢?对此就不免见仁见智了。依我看,我们时代的误区之一是把消费当做享受,而其实两者完全不是一回事。我并不想介入高消费能否促进繁荣的争论,因为那是经济学家的事,和人生哲学无关。我也无意反对汽车、别墅、**家具、四**饭店、KTV包房等等,只想指出这一切仅属于消费范畴,而**的消费并非享受的必要条件,更非充分条件。
    当然,消费和享受不是**互相排斥的,有时两者会发生重合。但是,它们之间的区别又是显而易见的。例如,走马看花式的游览景点只是旅游消费,陶然于山水之间才是在大自然中的真享受;用电视、报刊、书籍解闷只是文化消费,启迪心智的读书和艺术欣赏才是文化的真享受。要言之,真正的享受必是有心灵参与的,其中必定包含了所谓“灵魂的愉悦和升华”的因素。否则,花钱再多,也只能叫做消费。
    以为消费的数量会和享受的质量成正比,实在是一种糊涂看法。塞涅卡说得好:“许多东西,仅当我们没有它们也能对付时,我们才发现它们原来是多么不必要的东西。我们过去一直使用着它们,这并不是因为我们需要它们,而是因为我们拥有它们。”另一方面呢。正因为我们拥有太多的花钱买来的东西,便忽略了不用花钱买的享受。“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可是每天夜晚守在电视机前的我们哪里还想得起它们?“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在人人忙于赚钱和花钱的今天,这样的闲人更是到哪里去寻?
    那么,难道不存在纯粹肉体的、物质的享受了吗?不错,人有一个肉体,这个肉体也是很喜欢享受,为了享受也是很需要物质手段的。可是,仔细想一想,我们便会发现,人的肉体需要有被其生理构造所决定的极限。殷纣王“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但他自己只有一只普通的胃;秦始皇筑阿房宫,“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但他自己只有五尺之躯。多么热烈的美食家,他的朵颐之快也必须有间歇,否则会消化不良——每一种生理欲望都是会餍足的,并且严格地遵循着过犹不足的法则。山珍海味,挥金如土,更多的是摆阔气;藏娇纳妾,美女如云,更多的是图虚荣。万贯家财带来的*大快乐并非直接的物质享受,而是守财奴清点财产时的那份欣喜,败家子挥霍财产时的那份痛快。凡此种种,都已经超出生理满足的范围了,但称它们为精神享受未免肉麻,它们至多只是一种心理满足罢了。
    我相信人必定是有灵魂的,而灵魂与感觉、思维、情绪、意志之类的心理现象必定属于不同的层次。灵魂是人的精神“自我”的栖居地,所寻求的是真挚的爱和坚定的信仰,关注的是生命意义的实现。幸福只是灵魂的事,它是爱心的充实,是一种活动的有意义的鲜明感受。肉体只会有快感,不会有幸福感。**的生活方式给人带来的至多是一种浅薄的优越感,也谈不上幸福感。当一个享尽人间荣华富贵的幸运儿仍然为生活的空虚苦恼时,他听到的正是他的灵魂的叹息。
    阅读4 有一些感觉,正离我们远去
    曾经在《美国中学生获奖作文选》里读到一篇作文,题目叫“先人们的快乐”。说是2155年,也就是一百多年后的某日,有个叫汤米的男孩,在家中阁楼上惊奇地发现了“一本真正的书”,这书是印在纸上的,纸头泛黄松脆。他赶忙叫来妹妹,妹妹也觉得不可思议。这字怎么“一动不动地停在纸上”,怎么不是在屏幕上移动的那种?汤米告诉妹妹:一个世纪前,也就是爷爷的爷爷从前读的书都是印在纸头上的,那时上课不是分散在家中,而是集中起来,去一个叫学校的地方,每天早上“上学”,每天傍晚“放学”,学校的老师不是电脑里那几个模拟人像,而是真正的人。爷爷的爷爷和左邻右舍的孩子一路欢笑着走在上学的路上;爷爷的爷爷们乐滋滋地坐在教室里,和一个真正的人——老师,面对面说话,那声音是从老师的喉咙而不是扬声器里发出的;爷爷的爷爷和同学一起嬉笑玩耍,讨论功课,大家的笑声也是真实的,你能感受到同学嘴里呼出的气息……多么令人神往!可是如今,对着家中的电脑上课,妹妹只有叹气的份儿,觉得爷爷的爷爷们真是幸福极了。
    读那篇作文的时候,大约是1989年,我觉得像是大方夜谭。我佩服美国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和编故事的能力。那时的上海作家中,只有我和叶永烈先生刚开始用电脑打字,上网离我们还十分遥远,更不要说有那种能拍照,能发短信息,功能多多的手机了。记得当时我用电脑打了一篇小说,被录用后,编辑竞要我将打印稿用手抄到300格的稿纸上,说是便于编辑,真是不可思议。
    弹指一挥间,十多年过去了,电脑、网络的神速发展令我们眼花缭乱。每过一阵,一项新的电脑和网络技术就会出现。用手写作的人越来越少,用电脑写作的人越来越多。长年累月地打字,让我们连有些汉字都忘记怎么写了。如今有人已经不用每天上班下班,而是坐在家里电脑前办公;有人已经不去学校,而在网上选修自己喜欢的课并参加考试……网上读书,网上聊天,网上购物,网上可视通讯,手机短信,手机小说……美国中学生的那篇《先人们的快乐》中的某些情景,已经提前来到。
    我儿子前几年出国读书,有许多人问我,你想他吗?我说,我并不觉得他离开我呀,几乎每天我们都在说话聊天呢,不是在网上就是在电话里。只要愿意,接上摄像头,可以看见对方,看见各自房间的陈设,各自烧的菜。除了不能将儿子喜欢的饭菜从网上传过去,别的和他在家没什么两样。但也因此,作为母亲,对儿子的那份思念淡了,甚至没了。可是(20世纪)80年代,我先生出国读书,一封信起码走半个月以上,等信等得望眼欲穿,越是等不到越是心焦,好不容易收到信的那一刻,喜悦自然不用说,那一封封信,自然也成了珍品。
    看如今男男女女,走在路上,坐在车里,甚至进入电梯,一个个在手机上不停按捏,信息以光速传递。相亲相爱的少男少女,只要发出一条消息,就能在几秒钟后迅即得到爱的反馈。
    但有一些感觉,正在离我们远去;有一些快乐,正在变得越来越浅显。这两年,我渐渐发现,表现这种细腻和震颤感觉的文字越来越少人问津,人们忙于编造粗俗的笑话,离奇的故事,释放疯狂的欲望。
    是历史的必然,还是历史拐了个小小的弯儿?我不得而知。
    我只是,小心翼翼地珍藏我曾经有过的那些感觉,让一百年后的人们羡慕和妒忌。
    目录
    人在风中
    阅读1 人在风中
    阅读2 拜谒人生(节选)
    阅读3 消费=享受?
    阅读4 有一些感觉,正离我们远去
    阅读5 初冬翻书*入心
    阅读6 海边的遐思
    人在旅途
    阅读7 永恒的坐标
    阅读8 柏林墙的碎片
    阅读9 贝壳未碎
    阅读10 西安这座城
    阅读11 周庄——世俗文化的启示
    阅读12 山间小路
    阅读13 苦旅
    乡愁乡韵
    阅读14 乡愁
    阅读15 后现代乡愁
    阅读16 听那立体的乡愁
    阅读17 绵绵土
    阅读18 那一束伴地莲
    阅读19 鱼的故乡
    名家欣赏
    阅读20 钱钟书的学术风格
    阅读21 罗曼·罗兰的名人传(节选)
    阅读22 阅读《绝交的诗意》
    阅读23 画家齐白石
    阅读24 在维也纳寻找贝多芬
    阅读25 我等过你
    阅读26 听泉
    阅读27 巨人何以成为巨人
    流浪与回归
    阅读28 人不仅要生存下去
    阅读29 流浪与回归
    阅读30 今生今世的证据
    阅读31 明月清泉自在怀
    阅读32 想念地坛(节选)
    阅读33 静夜听风
    阅读34 年感
    阅读35 屋檐三境
    阅读36 高处何所有——赠给毕业同学
    人与自然
    阅读37 拜谒高原
    阅读38 让香格里拉发现自己
    阅读39 望春
    阅读40 秋韵
    阅读41 初识大龙湫
    阅读42 南方落雨北方落雪
    阅读43 翡冷翠山���闲话
    人间万象
    阅读44 实话实说的魅力何在
    阅读45 话蛇
    阅读46 以假当真
    阅读47 月,阙也
    阅读48 漫话愁绪
    阅读49 中国的月亮
    文言集萃
    阅读50 田单传
    阅读51 李广传
    阅读52 裴矩传
    阅读53 孟尝传
    阅读54 桑怿传
    阅读55 疏广传
    阅读56 吴隐之传
    阅读57 裴侠传
    阅读58 优孟传
    阅读59 季布传
    阅读60 刘宽传
    阅读61 郑庄传
    阅读62 伯夷传
    阅读63 朱买臣传
    阅读64 论俭约
    阅读65 圬者王承福传
    参考答案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