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中国教育史散论
QQ咨询:
有路璐璐:

中国教育史散论

  • 作者:董宝良
  •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0943282
  • 出版日期:2007年12月01日
  • 页数:211
  • 定价:¥28.8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文章自得方为贵”,这是金人王若虚评论诗文的一句名言。“自得”就是为文能够写出自己的心得,有自己的创新,方为可贵。我深知自己难于达到这种境界,但心向往之,仅借其意为题,以鼓励自己勇于探索、勇于创新。
    有关教育史论的探索,属于问题研究,看似容易,可是真正能够抓住教学、科研中的难点、疑点,加以博采深思、条分缕析、明辨创新,并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其实,疑难问题正是思维的起点,明辨创新才是思维的结晶。我虽然平时重视教育探索,但动脑不够,头脑又笨,往往遇到疑难问题,却视而不见,或好读书但不求甚解,犹如过眼烟云。只是因会议要求,或约稿相逼,才算留下了些许笔墨。所集篇数虽少,可内容涉及多而杂。为醒目易查,分为四个小部分,名之日:思想撷英,陶研新论,著论谋方,文史争鸣。
    “思想撷英”是指采摘所研究的教育家的思想精华,以求借鉴。中国教育历史源远流长。我虽著有《中国教育史纲》(近代之部)、主编《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潮与流派》等书,但对其中的几位教育家,情有独钟,愿作进一步的专门研究。现特将这几篇拙文,结集成为思想撷英。这其中,有的文章发表后,还有些社会反响。以《简论墨子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方法》为例,在
    文章节选
    简论墨子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方法
    墨学是我国*早同儒学齐名并与之对立的*大的一个学派。墨学的鼻祖墨子,不仅是我国古代的一位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还是一位同孔子办私学齐名的教育家。
    墨子姓墨名翟,鲁国人,生年难以确考。据《史记》所载:或生于孔子尚且在世之时,或生于孔子已经逝世以后。他出身于手工业者,被称之为“贱人��。传说后任职宋国大夫,老死于齐国。
    墨学的经典著作为《墨子》。该书大部分系墨家后学所记,墨子本人撰著不多。原在《汉书·艺文志》中收录有71篇,现仅存53篇。墨子的社会政治观点和教育思想,散见在这些著录之中。
    墨子的教育思想
    墨子从维护“农与工肆之人”的利益出发,主张实行贤政,幻想能建设起一个农工劳动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乱者得治”①。为了实现这种理想社会,主张“非攻”,反对诸侯与诸侯之间的连年战争;主张“兼爱”,人与人之间彼此相爱,两相互利;主张“尚贤使能”,认为“官无常贵,民无常贱”,反对按血缘关系,别贵贱,定亲疏。
    墨子为实行他的政治主张,一生在做“上说下教”的工作:上说诸侯士大夫,下教墨家弟子。他非常重视教育,认为教育能培养“贤士”、“兼士”人才,是改革社会的工具;并要求有墨学之道的人,积极进行“劝教”工作。他还认为,人的成长主要取决于个人的努力,同时环境和教育对人有着巨大的作用。他把人的本性,看成如同没有经过任何颜料染过的“素丝”,染上黑色则成黑丝,染上黄色则成黄丝。
    墨子把培养“贤士”“兼士”的思想品德,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他创办的私学,近似于宗教集团,要求弟子既能够行义、吃苦耐劳,又能严格遵守像法律一样的组织纪律。
    ……
    目录
    **编 思想撷英
    简论墨子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方法
    开古代科技教育之先河——墨子的科技教育思想
    试论张之洞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兴革
    重视改革清末封建传统教育的张之洞
    论蔡元培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蔡元培整顿与改革北京大学的历史经验
    陈时——我国民办大学校长的先驱和楷模
    成仿吾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实施的途径和方法
    雷沛鸿的教育本质论及其思想渊源
    第二编 陶研新论
    陶行知生活教育的中国特色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师德观新论
    简析陶行知认识论的发展阶段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探源
    试论陶行知与杜威在教育思想上的联系和区别
    试论陶行知“教学做合一”与杜威“做中学”的本质区别
    论陶行知的中西教育观
    陶行知是教育理论创新的泰斗和楷模
    学习借鉴陶行知教育思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第三编 著论谋方
    学习博采、比较分析、补充创新——撰写《中国教育史纲》(近代之部)的体会
    迈向21世纪,要重视运用现代的思维方法——对中国教育史研究在方法论方面的思考
    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决策——学习《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的体会
    第四编 文史争鸣
    北京大学能够追溯汉朝太学为前身吗?——向季羡林先生讨教
    试析《二十四孝》——兼谈孝文化
    《三国演义》撰修历程及其艺术形象的塑造——校注《三国演义》的一些体会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