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路边狗
QQ咨询:
有路璐璐:

路边狗

  • 作者:切斯瓦夫.米沃什
  •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 ISBN:9787536079557
  • 出版日期:2017年01月01日
  • 页数:0
  • 定价:¥39.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文章节选
    记忆,阅读,另一种目光(总序) / 高兴 / 1
    只言片语,包罗万象(中译本前言) / 赵玮婷 / 1
    路边狗
    路边狗
    局限
    眼睛
    失控
    寻找
    不是我的
    审判
    阿尼玛
    老人
    我也曾喜欢
    光有意识就够了吗<p>记忆,阅读,另一种目光(总序) / 高兴 / 1</p> <p>只言片语,包罗万象(中译本前言) / 赵玮婷 / 1</p> <p>路边狗</p> <p> 路边狗</p> <p> 局限</p> <p> 眼睛</p> <p> 失控</p> <p> 寻找</p> <p> 不是我的</p> <p> 审判</p> <p> 阿尼玛</p> <p> 老人</p> <p> 我也曾喜欢</p> <p> 光有意识就够了吗</p> <p> 与造物主换位思考</p> <p> 专注</p> <p> 代替</p> <p> 暂时的与虚假的</p> <p> 为何而羞耻?</p> <p> 用心感受</p> <p> 歌颂上帝和英雄</p> <p> 感恩</p> <p> 信,不信</p> <p> 本应该?</p> <p> 行善与恩赐</p> <p> 她的异端邪说</p> <p> 特殊时刻</p> <p> 摘抄</p> <p> 想象力的贫瘠</p> <p> 神学,诗</p> <p> 论据</p> <p> 崇高</p> <p> 诗篇</p> <p> 乞讨者之歌</p> <p> 虚无主义不起眼的魔力</p> <p> 普遍的虚无主义</p> <p> 麻醉人民的鸦片</p> <p> 颠倒</p> <p> 习俗的胜利</p> <p> 宗教与政治</p> <p> 宗教</p> <p> 达成以后</p> <p> 可怜的叔本华</p> <p> 垂直轴</p> <p> 呱呱叫</p> <p> 堕落</p> <p> 这么简单? </p> <p> 预言</p> <p> 摘抄</p> <p> 宗教复兴</p> <p> 创造日</p> <p> 奔跑</p> <p> 不可能</p> <p> 缺憾</p> <p> 幼稚</p> <p> 抗拒</p> <p> 艺术崇拜</p> <p> 亚里山大里亚</p> <p> 不是他</p> <p> 过去</p> <p> 不阳刚的</p> <p> 诗的性别</p> <p> 语言的力量</p> <p> 衣着</p> <p> 得救赎与下地狱</p> <p> 追求目标</p> <p> 艺术与生活</p> <p> 热带</p> <p> 鹈鹕(哥斯达黎加) </p> <p> 球(哥斯达黎加) </p> <p> 五光十色的世界</p> <p> 警告</p> <p> 名称 </p> <p> 将来会怎样 </p> <p> 我们这个圈子 </p> <p> 温度</p> <p> 它 </p> <p> 发现 </p> <p> 未来 </p> <p> 使命 </p> <p> 民族 </p> <p> 迷宫 </p> <p> 托伦市八岁的阿霞 </p> <p> 在梦里 </p> <p> 梦的疆域 </p> <p> 梦 </p> <p> 超然 </p> <p> 经验 </p> <p> 同时 </p> <p> 怀疑 </p> <p> 布里 </p> <p> 如果我也写日记 </p> <p> 男人的特点 </p> <p> 论据 </p> <p> 高与低 </p> <p> 好莱坞 </p> <p> 宽容 </p> <p> 不同 </p> <p> 一碗神圣的汤 </p> <p> 波兰诗人 </p> <p> 解脱 </p> <p> 蒸馏 </p> <p> 教训 </p> <p> 难道不是吗? </p> <p> 人物 </p> <p> 目标 / </p> <p> 小说 / </p> <p> 情节剧 / </p> <p> 神话故事 / </p> <p> 渴望 / </p> <p> 独白 / </p> <p> 怀疑 / </p> <p> 自我蔑视 / </p> <p> 贡布罗维奇 / </p> <p> 在非洲 / </p> <p> 我的看法 / </p> <p> 想念 / </p> <p> 洗涤 / </p> <p> 楷模 / </p> <p> 一位波兰作家 / </p> <p> 时代 / </p> <p> 谨慎 / </p> <p> 我看见了 / </p> <p> 分离 / </p> <p> 如果 / </p> <p> 习俗 / </p> <p> 体面 / </p> <p> 八十五岁 / </p> <p> 相反 / </p> <p> 对真相的渴望 / </p> <p> 伪装 / </p> <p> 爱上 / </p> <p> 被找到的私人笔记 / </p> <p> 美国 / </p> <p> 一九七六年四月二十六日 / </p> <p> 我的顿悟所建成的大教堂 / </p> <p> 再无足轻重的事物 / </p> <p> 死亡天使极富魅力 / </p> <p> 为了摆脱黑夜的折磨 / </p> <p> 在我牙医诊所的窗外 / </p> <p> 噢,我所渴望的一切 / </p> <p> 反差 / </p> <p> 古典派诗人的抱怨 / </p> <p> 如此命运 / </p> <p> 倒置的望远镜 / </p> <p> 登山人 / </p> <p> 飞翔 / </p> <p> 你不知道 / </p> <p> 迟钝 / </p> <p> 从何而来 / </p> <p> 梦中的城堡 / </p> <p> 有关颜色的小论文 / </p> <p> 丛林 / </p> <p> 战略 / </p> <p> 世界的法则 / </p> <p> 歌声 / </p> <p> 那里 / </p> <p> 她的日记 / </p> <p> 无能为力 / </p> <p> 与其 / </p> <p> 理智 / </p> <p> 怜悯 / </p> <p> 海伦卡 / </p> <p> 海伦卡的信仰 / </p> <p> 幸村 / </p> <p> 贡献出来的话题</p> <p> 为什么我要贡献出一些话题? / </p> <p> 流域 / </p> <p> 大陆边缘 / </p> <p> 跳蚤 / </p> <p> 这个星球 / </p> <p> 对祖尼佩罗神父灵魂的判决 / </p> <p> 关于祖尼佩罗神父的问题 / </p> <p> 考古学 / </p> <p> 达尔文太太 / </p> <p> 查尔斯·达尔文的妻子 / </p> <p> 和岛屿说再见吧! / </p> <p> 护身符 / </p> <p> 罪人 / </p> <p> 侏儒瓦伦丁 / </p> <p> 郊游 / </p> <p> 森林 / </p> <p> 哈德乌什先生 / </p> <p> 一生 / </p> <p> 大学生们的游戏 / </p> <p> 出了出拉 / </p> <p> 后天性状的传递 / </p> <p> 刺恨的碎片 / </p> <p> 庭审 / </p> <p> 某个诗人 / </p> <p> 童话 / </p> <p> 父亲的忧虑 / </p> <p> 毕生作品 / </p> <p> 人群之中 / </p> <p> 克里斯托弗·罗宾 / </p> <p> 漫画 / </p> <p> 漂亮女孩 / </p> <p> 看手相 / </p> <p> 丈夫与妻子 / </p> <p> 继承 / </p> <p> 在世纪之末 / </p> <p> 阿拉斯托耳 / </p> <p> 神职人员 / </p> <p> 在大学 / </p> <p> 一个历史学家的忧虑 / </p> <p> 一个英雄的事迹 / </p> <p> 有关果戈理的研究 / </p> <p> WYPIMPISZONA / </p> <p> 荒岛上 / </p> <p> 等一等! / </p> <p> 一把红伞 / </p> <p> 音乐 / </p> <p> 猫的秘密 / </p> <p> 脱胶 / </p> <p> 禁忌 / </p> <p> 被驱逐的厄洛斯 / </p> <p> 奥林匹亚居民的游戏 / </p> <p> 越来越少的告解 / </p> <p> 神父和卡萨诺瓦 / </p> <p> 字典 / </p> <p> 对知识的热爱 / </p> <p> 一位哲人 / </p> <p> 赞美不平等 / </p> <p> 里与外 / </p> <p> 先祖 / </p> <p> 河流 / </p>显示全部信息前 言只言片语,包罗万象


    “我担心是不是所有人都能看懂这本书。”这句话是切斯瓦夫·米沃什在一九九八年接受媒体采访时所说的,那时他刚凭借《路边狗》一书获得了波兰*有声望的文学奖项——尼刻奖。
    《米沃什词典》的译者之一西川曾在《译者导言:米沃什的另一个欧洲》中提到,米沃什的作品中有一种可称为“封闭性”的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是与其他东欧诗人分享了这种封闭性。他们的作品具有向回看、向内看、寓言化和沉思的特征;不可避免的沉重有时发展到沉闷。米沃什的文字总是离不开二十世纪的历史记忆、维尔诺、波兰语、天主教这几个主题,过多的典故、地名、人名也增加了阅读的难度。<p align="center"><strong>只言片语,包罗万象</strong></p> <p align="center"><strong>赵玮婷</strong></p> <p align="center"><strong><br /></strong></p> <p align="center"><b>一</b></p> <p> “我担心是不是所有人都能看懂这本书。”这句话是切斯瓦夫·米沃什在一九九八年接受媒体采访时所说的,那时他刚凭借《路边狗》一书获得了波兰*有声望的文学奖项——尼刻奖。</p> <p> 《米沃什词典》的译者之一西川曾在《译者导言:米沃什的另一个欧洲》中提到,米沃什的作品中有一种可称为“封闭性”的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是与其他东欧诗人分享了这种封闭性。他们的作品具有向回看、向内看、寓言化和沉思的特征;不可避免的沉重有时发展到沉闷。米沃什的文字总是离不开二十世纪的历史记忆、维尔诺、波兰语、天主教这几个主题,过多的典故、地名、人名也增加了阅读的难度。</p> <p> 除此之外,这些文字并不好懂的另一个原因在于,作者本人一方面渴望共鸣,一方面又保持距离。一个人的所思所想到底能不能****地用文字呈现出来?米沃什曾说:“写‘我’的诗和‘歌颂上帝和英雄’的诗之间,其实并没有太大区别,因为在这两种情况下,描述的对象都被神话化了。”另一方面,写出来的文字又有多少能被接受和理解?对此他也一直抱有怀疑:“我和他们之间的距离有多远?诗人知道他们眼中的自己根本不是真实的自己。这一点在他死后也不会改变,他的魂魄没法从另一个世界发出信息以纠正人们的误解。”然而,明知写出来是徒劳,米沃什仍希望被理解,但又不愿表露得过于直白,于是总是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与读者,也与自己。</p> <p> </p> <p align="center"><b>二</b></p> <p> 初读这本书时我确实觉得难懂,一是因为无论从知识面还是历史经历的角度来说,我与作者都不对等;二是书中**部分的文章类似小品文,形式上短小精悍,语言上内敛含蓄,有的篇章还具有鲜明的私人性——或是内心的独白,或是梦境的记录,或是久远的回忆,又或是一段摘抄,几篇尘封的草稿。如果把读书的过程比作登山,那么以上两点的确增加了路途的艰难,但登顶后便会有鸟瞰迷宫般的豁然开朗,继而发现那些需要费点脑筋琢磨的地方正是阅读中*可贵的地方。</p> <p> 诚然,这是一本难懂的书,但也确是一本有趣的书,只是需要多点专心,多点耐心。米沃什说:“我写作时,并没有想故意写得深奥难懂,也不认为自己的书是写给少数人看的。但我也**没想过要迎合大众的口味。我设想我是写给与我相似的人看的,我把他们当作朋友。”</p> <p> 波兰标志出版社于一九九七年**出版了米沃什的《路边狗》,同年问世的另一本书是中国读者较为熟悉的《米沃什词典》。这两本书在某些方面是相似的,它们都采用了一种“高密度、大容量”的文体,将很大的信息量浓缩在短小精悍的文字之中。米沃什曾说:“我一直在尝试写一种‘言简意赅’的文体,比如《路边狗》里的散文,它没有什么诗歌性,更多的是平铺直叙,换句话说,我想用*简单的语言说出*精炼的话。我在写这本书时运用了这种技巧,在写《米沃什词典》时也是。我希望读者可以翻开书,读一页,然后合上书,以后再读。”波兰标志出版社主编耶日·伊尔格把《路边狗》形容为“有趣的杂烩,私人的疯狂”。我认为这话说对了一半。书中每篇文章相对独立,但又相互解释,相互铺垫;它是一锅杂烩,却不止是私人的。对诗人身份的剖析,对人与艺术关系的解释,对宗教的信与疑,对哲学问题的探究,对人性的揭露,对感怀之时的记录——哪一个不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话题?</p> <p> 而这本书的可贵之处在于,作者能把*常见的话题写得有新意,使之没有沦为老生常谈。从中可以窥见其非同一般的洞察力。这不仅是因为米沃什经历了二十世纪的动荡,还因为他的民族和文化归属一直都是个复杂的问题。</p> <p> </p> <p align="center"><b>三</b></p> <p> 可以说,米沃什是二十世纪的见证者。他的生平应当从以下几件事说起:一九一一年出生于立陶宛的谢泰伊涅,幼年生活在老式**庭院中,受家族影响学习波兰语,在波兰语学校上学。少年时期,他见证了**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一九二九年他在维尔诺开始了大学生涯,于一九三三年取得了法律硕士学位。一九四○年苏联红军占领维尔诺,他逃亡到纳粹占领下的华沙,其间积极参与了地下文学和戏剧的活动。一九四六年起,他先后在波兰驻纽约、华盛顿和巴黎**工作过。一九五一年他与人民波兰政府决裂,流亡法国。一九六○年应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邀请,他前往美国讲授斯拉夫文学,直到退休。他见证了极权主义的产生和扩张、苏联的解体。一九八九年他回到波兰,居住在克拉科夫,直至生命的终点。他曾被视作“叛国者”,虽然被禁止在波兰出版作品,却一直坚持用波兰语写作。一九八○年他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p> <p> 立陶宛、波兰、巴黎、美国,都或多或少对米沃什产生了影响。维尔诺被他视作故乡,波兰语被他视作母语,一生中*穷困的日子他在巴黎度过,选择去美国则被他称作无奈之举。因此他总是被迫站在“旁观”的角度,用局外人的眼光观察一切,从而领悟了何谓宽容,何谓与“不同”共存。米沃什在一次采访中说,在几个他曾生活过的城市里,*要感谢的是维尔诺,不仅因为他在那儿的中学和大学获得了良好的教育,还因为这座“多民族”的城市令他学会了对不同的文化的包容。在那里,天主教堂、东正教堂、犹太教堂可以毗邻,基督教信仰与古老的多神教传统可以共存,战前的维尔诺还保留着对浪漫主义的崇拜,追忆着波兰立陶宛联邦时代的荣耀,怀念着密茨凯维奇笔下的山谷、田野与庭院,这些无疑都留在了米沃什的记忆之中。诚然,一生漂泊的境遇无时无刻不让他体会到孤独,但同时也馈赠他以难得的距离感,令他能够随时随地保持清醒和冷静。米沃什评价自己为“反叛的人”。正是反叛的思维方式使得一个人能够脱离“集体无意识”,可以试图——无论成功与否——去寻找事物真正的逻辑所在。</p> <p> </p> <p align="center">四</p> <p> 这本书中收录的散文、诗歌、杂文、随笔等都是米沃什年逾八旬后陆续在期刊上发表的。通过读这些文字,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位阅历丰富的老人,一位学富五车的老师,一位笔耕不辍的作家,一位探寻真理的哲人。字里行间不仅闪耀着智慧的光辉,还流露出不加掩饰的真情。比如得到认同的欣喜:</p> <p> </p> <p> 我就是那么喜欢您,先生,**感谢您写的诗《有关罂粟的预言》和《这么少》(我很喜欢它们,我的猫也是)。</p> <p> ——《托伦市八岁的阿霞》</p> <p> </p> <p> 比如壮心未已的自我勉励:</p> <p> </p> <p> 我的道德楷模是:把一辈子都献给精神上的事,耄耋之年仍热情不减,并将这种态度保持至生命终点的人。</p> <p> ——《楷模》</p> <p> </p> <p> 比如看见一朵花重生的喜悦:</p> <p> </p> <p> 其实根本没这么难。</p> <p> 上帝创造了世界。谁说是在很久以前?</p> <p> 不久。就在今晨。也许是一小时前。</p> <p> 因为那快要枯萎的花,重新绽开了笑颜。</p> <p> ——《创造日》</p> <p> </p> <p> 本书翻译自波兰标志出版社二○一一年出版的波兰语原著,略有删节。</p> <p> 作为一个经验尚浅的译者,能翻译如此有分量的作品,我感到极其荣幸而又战战兢兢。感谢我的导师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赵刚院长的**以及对译文的指正,感谢北外波兰语教研室专家安杰���·鲁舍尔博士、爱娃·鲁特科夫斯卡博士在原文理解方面给予的指导,感谢“蓝色东欧”丛书主编高兴老师、策划朱燕玲老师、孙虹老师的信任。在此一并感谢在翻译过程中帮助过我的师长、同学和朋友。</p> <p> </p> <strong> 二○</strong><st1:chsdate year="2016" month="4" day="7" islunardate="False" isrocdate="False">一六年四月七日</st1:chsdate><strong>定稿于北京</strong>显示全部信息免费在线读路边狗
    我曾经乘着运牛粮的马车走遍家乡的土地,挂在车后的铁皮桶互相碰撞发出“哐啷哐啷”的响声。桶里是为马儿准备的水。当年这儿还是一片荒野——山丘,松林,零星坐落着的农舍——这种屋舍没有烟囱,所以屋顶总是烟雾缭绕,仿佛着了火一般。我一时悠闲地在农田和湖泊之间游荡,一时又信马由缰,向远处驰骋,直到能看见松林背后的村庄或庭院。这时,总会有一条尽忠职守的小狗冲出来对我叫。想来那还是世纪初的事了,百年不过一瞬而已。我不仅常常忆起生活在那里的人们,也总想起陪伴他们的那一代又一代的狗,人们日复一日地劳碌,而它们始终陪伴左右。有**在清晨的梦里,我没来由地想到了这个有点好笑,却令我动容的名字:“路边狗”。

    局 限
    我的见识浅薄,理性不足。我尽可能地去学习,去读书,却仍然改变不了什么。我家的书多得从书架上溢了出来,蔓延到其他家具上,地板上,甚至成了进出房间的障碍。这些书我当然是读不尽的,但我如狼般的双眼仍饥渴地搜寻着新鲜的书源。然而,如果要说得更确切些,对于自身的局限感并不是持续存在的,这种感觉只是偶尔造访,是一种一闪而过的觉醒,好让人意识到自身想象力的狭窄——好像因为我们的头骨太厚,以至于思维无法接收到它本该接收的信息。我本该知晓此时此刻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同时发生的事情,我本该能够洞察所有人的思想,无论他们生活在当代还是后世,在两千年前还是八千年前。我本该如此,然而我并没有。

    眼 睛
    操控者:“现在你知道了。我曾借你蝴蝶的眼睛去看金莲花,借你蝾螈的眼睛去看草甸,借你各色各样人的眼睛,去看同一座城。”
    “我承认我以前太过自信。打个比方来说,有很多人走在同一条路上,那么每个人眼中的那条路都会是不同的。群体中的个体之间无法相互交流感受与看法——如果我能明白这个道理就好了!可我却一直在苦苦寻找某个被世人所一致肯定的真理。这就是为什么,你所展现给我的是如此沉重的实验和诱惑。”

    失 控
    目录
    记忆,阅读,另一种目光(总序) / 高兴 / 1
    只言片语,包罗万象(中译本前言) / 赵玮婷 / 1
    路边狗
    路边狗
    局限
    眼睛
    失控
    寻找
    不是我的
    审判
    阿尼玛
    老人
    我也曾喜欢
    光有意识就够了吗
    编辑推荐语
    《路边狗》本身是一个很妙的悖论:它讲的好像是梦,却又格外清醒。为了尽可能地揭示真相,打破传统的固有认识,思辨的力量得以彻底发挥。这本书能引起读者的自我反省,唤起他们对智慧的渴望。 ——玛格丽特·杰弗尔斯卡(波兰剧作家、导演)
    《路边狗》是时代的证明。米沃什作为二十世纪的历史亲历者,将他的思考通过短小精悍的警句或故事表达出来。这是一本优美的书,也是一本勇敢的书。 ——海伦娜·扎沃尔斯卡(波兰文学批评家、波兰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路边狗》——戏谑的书名与严肃的内容形成反差。不过,有人可能会错以为书中只有理智的思考。然而其中却不乏或文学性极强,或能触发读者感动和共鸣的篇章,有时也能见到轻松的玩笑,独特的语言风格也令人拍案叫绝。 ——雷沙尔德·马图舍夫斯基(波兰作家、文学批评家、翻译家)
    一位本世纪*重要的诗人写的世纪末日记。 ——克里斯托弗·梅里尔(美国诗人、作家、翻译家)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