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从第一槌开始: 我与中国艺术品拍卖二十年/副刊文丛
QQ咨询:
有路璐璐:

从第一槌开始: 我与中国艺术品拍卖二十年/副刊文丛

  • 作者:剑武
  •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 ISBN:9787534790706
  • 出版日期:2017年01月01日
  • 页数:0
  • 定价:¥46.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 出版社
    • ISBN
      9787534790706
    • 作者
    • 页数
      0
    • 出版时间
      2017年01月01日
    • 定价
      ¥46.00
    • 所属分类
    文章节选
    从**槌开始
    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
    ——从2008年秋季拍卖说起
    中国收藏:跨入亿元时代
    ——2009年秋季拍卖一览
    春光尽现恐还寒
    ——从香港苏富比2010年春拍谈起
    涨声一片看风帆
    ——2010年中国文物与艺术品市场回眸
    春咋暖 花咋开
    ——香港苏富比2011年春拍观感
    水连天 天无限
    ——关于2011年度中国文物与艺术品市场
    从**槌开始 <br />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br /> ——从2008年秋季拍卖说起 <br />中国收藏:跨入亿元时代<br /> ——2009年秋季拍卖一览 <br />春光尽现恐还寒<br /> ——从香港苏富比2010年春拍谈起 <br />涨声一片看风帆<br /> ——2010年中国文物与艺术品市场回眸 <br />春咋暖 花咋开<br /> ——香港苏富比2011年春拍观感 <br />水连天 天无限<br /> ——关于2011年度中国文物与艺术品市场 <br /><br />但愿人长久<br /> ——2012年中国文物与艺术品市场之回顾 <br />冬咋去 春咋回<br /> ——关于2013年中国文物与艺术品市场 <br />静夜且徘徊<br /> ——2014年中国文物与艺术品春拍观感 <br />平和又一年<br /> ——关于2014年中国文物与艺术品市场<br />龙蛇影外 风雨声中<br /> ——从香港苏富比2015年春季拍卖谈起<br />当心,拍卖有底牌 <br />痛说赝品 <br />艺术品市场忧思录 <br />神话与笑话<br />投资与投机<br />视力与听力<br />价值与价格 <br />真假与好坏 <br />收藏八病 <br />善以待之 <br />警惕“监守自选”<br />我们应有的话语权<br />拍卖与销赃 <br />书画伪证何时休<br />收藏��赌博 <br />鸡犬升天即泡沫<br />拼命与拼缝 <br />一边干着 一边看着 <br />可怕的是不怕 <br />有这么些老人 <br />柴门不能洞开 <br />有的痛是永远的<br /> ——对汉奸作品拍卖的考察 <br /><br />试问苍穹深几许<br /> ——关于文物与艺术品拍卖中的天价问题 <br />莫把涂鸦当汗青<br /> ——乾隆绘画作品拍卖与收藏之考察 <br />御题不是点金术<br /> ——关于乾隆题诗器物收藏与拍卖的考察 <br />垫着砖头 依着肩头<br /> ——关于清宫著录艺术品的拍卖与收藏 <br />劈头盖脸霸王章<br /> ——关于乾隆钤印作品拍卖和收藏的考察 <br /><br />后记 <br />显示全部信息前 言“副刊文丛”总序
    李辉
    设想编一套“副刊文丛”的念头由来已久。
    中文报纸副刊历史可谓悠久,迄今已有百年行程。副刊为中文报纸的一大特色。自近代中国报纸诞生之后,几乎所有报纸都有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副刊。在出版业尚不发达之际,精彩纷呈的副刊版面,几乎成为作者与读者之间*为便利的交流平台。百年间,副刊上发表过多少重要作品,培养过多少作家,若要认真统计,颇为不易。
    “五四新文学”兴起,报纸副刊一时间成为重要作家与重要作品率先亮相的舞台,从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郭沫若的诗歌《女神》,到巴金的小说《家》等均是在北京、上海的报纸副刊上发表,从而产生广泛影响的。随着各类出版社雨后春笋般出现,杂志、书籍与报纸副刊渐次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但是,不同区域或大小城市,都有不同类型的报纸副刊,因而形成不同层面的读者群,在与读者建立直接和广泛的联系方面,多年来报纸副刊一直占据优势。近些年,随着电视、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崛起,报纸副刊的优势以及影响力开始减弱,长期以来副刊作为阵地培养作家的方式,也随之隐退,风光不再。<p align="center">“副刊文丛”总序</p> <p align="center">李辉</p> <p>设想编一套“副刊文丛”的念头由来已久。</p> <p>中文报纸副刊历史可谓悠久,迄今已有百年行程。副刊为中文报纸的一大特色。自近代中国报纸诞生之后,几乎所有报纸都有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副刊。在出版业尚不发达之际,精彩纷呈的副刊版面,几乎成为作者与读者之间*为便利的交流平台。百年间,副刊上发表过多少重要作品,培养过多少作家,若要认真统计,颇为不易。</p> <p>“五四新文学”兴起,报纸副刊一时间成为重要作家与重要作品率先亮相的舞台,从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郭沫若的诗歌《女神》,到巴金的小说《家》等均是在北京、上海的报纸副刊上发表,从而产生广泛影响的。随着各类出版社雨后春笋般出现,杂志、书籍与报纸副刊渐次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但是,不同区域或大小城市,都有不同类型的报纸副刊,因而形成不同层面的读者群,在与读者建立直接和广泛的联系方面,多年来报纸副刊一直占据优势。近些年,随着电视、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崛起,报纸副刊的优势以及影响力开始减弱,长期以来副刊作为阵地培养作家的方式,也随之隐退,风光不再。</p> <p>尽管如此,就报纸而言,副刊依旧具有稳定性,所刊文章更注重深度而非时效性。在电台、电视、网络、微信等新闻爆炸性滚动播出的当下,报纸的所谓新闻效应早已滞后,无法与昔日同日而语。在我看来,唯有副刊之类的版面,侧重于**深度文章,侧重于作者不同角度的发现,才能与其他媒体相抗衡。或者说,只有副刊版面发表的不太注重新闻时效的文章,才足以让读者静下心,选择合适时间品茗细读,与之达到心领神会的交融。这或许才是一份报纸在新闻之外能够带给读者的*阅读体验。</p> <p>1982年自复旦大学毕业,我进入报社,先是编辑《北京晚报》副刊《五色土》,后是编辑《人民日报》副刊《大地》,长达三十四年的光阴,几乎都是在编辑副刊。除了编辑副刊,我还在《中国青年报》《新民晚报》《南方**》等的副刊上,开设了多年个人专栏。副刊与我,可谓不离不弃。编辑副刊三十余年,有幸与不少前辈文人交往,而他们中间的不少人,都曾编辑过副刊,如夏衍、沈从文、萧乾、刘北汜、吴祖光、郁风、柯灵、黄裳、袁鹰、姜德明等。在不同时期的这些前辈编辑那里,我感受着百年之间中国报纸副刊的斑斓景象与编辑情怀。</p> <p>行将退休,编辑一套“副刊文丛”的想法愈加强烈。尽管面临互联网等新媒体方式的挑战,不少报纸副刊如今仍以其稳定性、原创性、丰富性等特点,坚守着文化品位和文化传承。一大批副刊编辑,不急不躁,沉着坚韧,以各自的才华和眼光,既编辑好不同精品专栏,又笔耕不辍,佳作迭出。鉴于此,我觉得有必要将中国各地报纸副刊的作品,以不同编辑方式予以整合,集中呈现,使纸媒副刊作品,在与新媒体的博弈中,以出版物的形式,留存历史,留存文化。这样,便于日后人们可以借这套丛书,领略中文报纸副刊(包括海外)曾经拥有过的丰富景象。</p> <p>“副刊文丛”设想以两种类型出版,每年大约出版二十种。</p> <p>**类:精品栏目荟萃。约请各地中文报纸副刊,挑选精品专栏若干编选,涵盖文化、人物、历史、美术、收藏等领域。</p> <p>第二类:个人作品精选。副刊编辑、在副刊开设个人专栏的作者,人才济济,各有专长,可从中挑选若干,编辑个人作品集。</p> <p>初步计划先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编选,然后,再往前延伸,直到“五四新文学”时期。如能坚持多年,相信能大致呈现中国报纸副刊的重要成果。</p> <p>将这一想法与大象出版社社长王刘纯兄沟通,得到王兄的大力支持。如此大规模的一套“副刊文丛”,只有得到大象出版社各位同人的鼎力相助,构想才有一个落地的坚实平台。与大象出版社合作二十年,友情笃深,感谢历届社长和编辑们对我的支持,一直感觉自己仿佛早已是他们中间的一员。</p> <p>在开始编选“副刊文丛”过程中,得到不少前辈与友人的支持。感谢王刘纯兄应允与我一起担任丛书主编,感谢袁鹰、姜德明两位副刊前辈同意出任“副刊文丛”的顾问,感谢姜德明先生为我编选的《副刊面面观》一书写序……</p> <p>特别感谢所有来自海内外参与这套丛书的作者与朋友,没有你们的大力支持,构想不可能落地。</p> <p>期待“副刊文丛”能够得到副刊编辑和读者的认可。期待更多朋友参与其中。期待“副刊文丛”能够坚持下去,真正成为一套文化积累的丛书,延续中文报纸副刊的历史脉络。</p> <p>我们一起共同努力吧!</p> <p align="right">2016年7月10日,写于北京酷热中</p>显示全部信息免费在线读从**槌开始
    1992年10月3日,深圳敲响了中国文物与艺术品拍卖的**槌,至今已经是第十五个年头了。
    1993年11月16日,中国艺术博览会在广州出口商品交易会大厦举行,至今已经是第十四个年头了。
    许多年里,中国只有书画与文房四宝一起经营的荣宝斋、朵云轩等为数不多的传统书画店铺,只有生意不温不火、方式刻板生硬的国字号文物商店。“文革”后,才有了桂林画贩子、天津与北京的古玩鬼市等等。中国文物与艺术品市场的真正起动,就是这10余年的事。
    在**个10年里,中国文物与艺术品市场获得了全面复苏。期间,中国内地有了单纯经营艺术品的画廊、现代意义上的艺术博览会;有了以现代企业制度组建的文物与艺术品拍卖公司;有了程度与形式接近西方水准的文物与艺术品拍卖等经营制度与法律法规;有了数量庞大(7000万)且逐年以10%以上速度增加的收藏队伍;有了与海外中国文物与艺术品拍卖经营平分秋色的年度成交额。2002年,大陆中国文物与艺术品拍卖年成交额为45亿元人民币,全球总体规模达到西方人士预测的:“中国文物与艺术品年成交额为10亿美元”,也即约90亿元人民币。
    自2002年以来,中国文物与艺术品市场跃上了一个新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起码需要运行10年,这10年可以称之为夯实期。这期间:就市场主导而言,在复苏期内起决定作用的是**有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唱主角的是政府有关部门。在目前正在运行的这个平台上,唱主角的应该是学术界人士。学术鉴定与评估作为市场主导力量已经当仁不让。就市场主体而言,在复苏期内唱主角的港台及海外人士与机构已经让位于内地企业,特别是内地民营企业与股份制企业。艺术经纪人将是市场的活跃分子。就投资形态而言,在复苏期内担纲的是民间闲置资金,在夯实期则主要体现为投资资本,即从股票、房地产等领域分流过来且相对稳定的资金,并进而有专门的艺术品投资基金进入。
    2003年中国大陆文物与艺术品拍卖总成交额为25亿元人民币、2004年为57亿元人民币、2005年为153亿元人民币,3年增长了6倍。进入2006年,中国大陆文物与艺术品拍卖虽然出现了强势调整,但也只是增幅缩小。在中国书画与瓷器成交收缩的同时,中国当代艺术与中国油画却是大踏步前行,屡创新高。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时间表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中国文物与艺术品经营态势,全球中国文物与艺术品拍卖年成交额将在未来几年突破500亿元人民币,其中中国大陆400亿元人民币左右,中国内地将基本把握中国文物与艺术品市场的话语权。
    目录
    从**槌开始
    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
    ——从2008年秋季拍卖说起
    中国收藏:跨入亿元时代
    ——2009年秋季拍卖一览
    春光尽现恐还寒
    ——从香港苏富比2010年春拍谈起
    涨声一片看风帆
    ——2010年中国文物与艺术品市场回眸
    春咋暖 花咋开
    ——香港苏富比2011年春拍观感
    水连天 天无限
    ——关于2011年度中国文物与艺术品市场
    编辑推荐语
    就中国艺术品收藏及拍卖这一领域来说:作为艺术品拍卖的操盘手,买卖过三十亿,名列前茅;作为观察者,没人比他写得多;作为研究者,中国美院的客座教授,只有他是研究市场的。即他是艺术品收藏及拍卖这一领域里既懂行又能写的*一人。此书是爱好收藏者和涉足艺术品收藏及拍卖者的必读书目。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