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经典常谈 论雅俗共赏(昨日书林)
QQ咨询:
有路璐璐:

经典常谈 论雅俗共赏(昨日书林)

  • 作者:朱自清
  • 出版社:中州古籍出版社
  • ISBN:9787534865107
  • 出版日期:2016年09月01日
  • 页数:0
  • 定价:¥29.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文章节选
    经典常谈

    说文解字**
    周易第二
    尚书第三
    诗经第四
    三礼第五
    春秋三传第六
    四书第七
    战国策第八
    史记汉书第九
    诸子第十
    辞赋第十一
    诗第十二<p> 经典常谈<br /> 序<br /> 说文解字**<br /> 周易第二<br /> 尚书第三<br /> 诗经第四<br /> 三礼第五<br /> 春秋三传第六<br /> 四书第七<br /> 战国策第八<br /> 史记汉书第九<br /> 诸子第十<br /> 辞赋第十一<br /> 诗第十二<br /> 文第十三<br />论雅俗共赏<br /> 序<br /> 论雅俗共赏<br /> 论百读不厌<br /> 论逼真与如画<br />. 论书生的酸气<br /> 论朗诵诗<br /> 美国的朗诵诗<br /> 常识的诗<br /> 诗与话<br /> 歌谣里的重叠<br /> 中国文的三种型<br /> 禅家的语言<br /> 论老实话<br /> 鲁迅先生的杂感<br /> 闻一多先生怎样走着中国文学的道路</p>显示全部信息免费在线读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一唱三叹得叫别人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便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传说葛天氏的乐八章,三个人唱,拿着牛尾,踏着脚,似乎就是描写这种光景的。歌谣越唱越多,虽没有书,却存在人的记忆里。有了现成的歌儿,就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随时拣一支合式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闷。若没有完全合式的,尽可删一些改一些,到称意为��。流行的歌谣中往往不同的词句并行不悖,就是为此。可也有经过众人修饰,成为定本的。歌谣真可说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了。
    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徒歌也有节奏,手舞脚蹈便是帮助节奏的;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乐器在中国似乎早就有了,《礼记》里说的土鼓、土槌儿、芦管儿,也许是我们乐器的老祖宗。到了《诗经》时代,有了琴瑟钟鼓,已是洋洋大观了。歌谣的节奏*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表到了家就成,用不着费话。重叠可以说原是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似乎是后来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
    有了文字以后,才有人将那些歌谣纪录下来,便是*初的写的诗了。但纪录的人似乎并不是因为欣赏的缘故,更不是因为研究的缘故。他们大概是些乐工,乐工的职务是奏乐和唱歌;唱歌得有词儿,一面是口头传授,一面也就有了唱本儿。歌谣便是这么写下来的。我们知道春秋时的乐工就和后世阔人家的戏班子一样,老板叫做太师。那时各国都养着一班乐工,各国使臣来往,宴会时都得奏乐唱歌。太师们不但得搜集本国乐歌,还得搜集别国乐歌;不但搜集乐词,还得搜集乐谱。那时的社会有**与平民两级。太师们是伺候**的,所搜集的歌儿自然得合**们的口味;平民的作品是不会人选的。他们搜得的歌谣,有些是乐歌,有些是徒歌。徒歌得合乐才好用。合乐的时候,往往得增加重叠的字句或章节,便不能保存歌词的原来样子。除了这种搜集的歌谣以外,太师们所保存的还有**们为了特种事情,如祭祖、宴客、房屋落成、出兵、打猎等等作的诗。这些可以说是典礼的诗。又有讽谏、颂美等等的献诗;献诗是臣下作了献给君上,准备让乐工唱给君上听的,可以说是政治的诗。太师们保存下这些唱本儿,带着乐谱,唱词儿共有三百多篇,当时通称作《诗三百》。到了战国时代,**渐渐衰落,平民渐渐抬头,新乐代替了古乐,职业的乐工纷纷散走。乐谱就此亡佚,但是还有三百来篇唱词儿流传下来,便是后来的《诗经》了。
    目录
    经典常谈

    说文解字**
    周易第二
    尚书第三
    诗经第四
    三礼第五
    春秋三传第六
    四书第七
    战国策第八
    史记汉书第九
    诸子第十
    辞赋第十一
    诗第十二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