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1
上编 正变
**章 先秦时代的“崇正抑变”/5
第二章 《诗大序》的“风雅正变”说及其发展演变/9
**节 《诗大序》与郑玄《诗谱序》的“风雅正变”说/9
第二节 “风雅正变”说的渊源/18
第三节 唐代孔颖达的“风雅正变”说/25
第四节 宋代朱熹的“风雅正变”说/26
第五节 宋代叶适对“风雅正变”说的怀疑/28
第六节 清代马瑞辰对“风雅正变”说所作的总结/29
第三章 《文心雕龙》中的“正变”论/34
第四章 “正变”论与刘勰前后的辨体批评的萌芽/43
第五章 唐代文论中的“正变”论/49
第六章 宋金元文论中的“正变”论/59<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引 言/</span>1</p> <p>上编 正变</p> <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章 先秦时代的</span>“崇正抑变”/5</p> <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第二章 《诗大序》的</span>“风雅正变”说及其发展演变/9</p> <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节</span>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诗大序》与郑玄《诗谱序》的</span>“风雅正变”说/9</p> <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第二节 </span>“风雅正变”说的渊源/18</p> <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第三节 唐代孔颖达的</span>“风雅正变”说/25</p> <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第四节 宋代朱熹的</span>“风雅正变”说/26</p> <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第五节 宋代叶适对</span>“风雅正变”说的怀疑/28</p> <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第六节 清代马瑞辰对</span>“风雅正变”说所作的总结/29</p> <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第三章 《文心雕龙》中的</span>“正变”论/34</p> <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第四章 </span>“正变”论与刘勰前后的辨体批评的萌芽/43</p> <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第五章 唐代文论中的</span>“正变”论/49</p> <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第六章 宋金元文论中的</span>“正变”论/59</p> <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第七章 明代文论中的</span>“正变”论/72</p> <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节 高棅《唐诗品汇》的</span>“正变”论/72</p> <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第二节 焦竑的以</span>“变”为“正”/75</p> <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第三节 许学夷《诗源辩体》的辨体批评与</span>“源流正变”说/75</p> <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第四节 明代的</span>“文体正变”说/93</p> <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第八章 清代文论中的</span>“正变”论/99</p> <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节 清初</span>“正变”论的政治倾向与“正”“变”之争/99</p> <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第二节 </span>“正变”论的一个新里程碑——叶燮《原诗》的“正变”<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论/</span>106</p> <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第三节 沈德潜的</span>“崇正斥变”与何焯论创作方法的“正变”/120</p> <p>……</p>显示全部信息免费在线读第四节 宋代朱熹的“风雅正变”说
对汉儒的“风雅正变”说提出不同意见的,是宋代的理学家朱熹。在朱熹之前,北宋的张方平,写过《诗变正论》一文(见陶秋英《宋金元文论选》),这篇文章只不过是解释《诗大序》,并无建树,其影响亦不大。朱熹认为《诗经》的“风雅正变”,与“心之所感有邪正”(《诗集传序》)有关。他与汉儒的“风雅正变”说不同的是,他很厌恶刺诗,甚至把刺诗目为“谤讪”,正像程廷祚所说:“汉儒茫然不知刺诗之由,紫阳(即朱熹——引者注)出而拟诸谤讪。”(《诗论六·刺诗之由》)汉儒把“风雅正变”与“美刺”联系起来,朱熹则把“风雅正变”与人心的邪正联系起来。他在《诗集传序》中说:
吾闻之,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惟《周南》《召南》,亲被文王之化以成德,而人皆有以得其性情之正,故其发于言而有信者,乐而不过于淫,哀而不及于伤,是以二篇独为风诗之正经。自《邶》而下,则其国之治乱不同,人之贤否亦异,其所感而发者,有邪正是非之不齐,而所谓先王之风者,于此焉变矣。若夫《雅》《颂》之篇,则皆成周之世,朝廷郊庙乐歌之辞,其语和而庄,其义宽而密;其作者往往圣人之徒,固所以为万世法程而不可易者也。至于雅之变者,亦皆一时贤人君子悯时病俗之所为,而圣人取之。其忠厚恻怛之心,陈善闭邪之意,尤非后世能言之士所能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