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序 /1
导 论 /1
**节 文化视角中的社会变迁/2
一、 社会转型与主体性建构 /2
二、 传统到现代的社会转型 /5
三、 社会转型的系统层级与历史分期 /9
第二节 视觉文化与其建构功能/12
一、 何谓视觉文化? /12
二、 视觉文化及其建构 /16
参考文献 /41
**章 大众文化表征与视觉建构/43
**节 社会转型与大众文化视觉建构 /43
一、 大众文化嬗变与“视觉转向”/44
二、“ 大时代”、“小时代”和“微时代”的形象学 /48<p align="left">主编序 /1</p> <p align="left">导 论 /1</p> <p align="left">**节 文化视角中的社会变迁 /2</p> <p align="left">一、 社会转型与主体性建构 /2</p> <p align="left">二、 传统到现代的社会转型 /5</p> <p align="left">三、 社会转型的系统层级与历史分期 /9</p> <p align="left">第二节 视觉文化与其建构功能 /12</p> <p align="left">一、 何谓视觉文化? /12</p> <p align="left">二、 视觉文化及其建构 /16</p> <p align="left">参考文献 /41</p> <p align="left">**章 大众文化表征与视觉建构 /43</p> <p align="left">**节 社会转型与大众文化视觉建构 /43</p> <p align="left">一、 大众文化嬗变与“视觉转向” /44</p> <p align="left">二、“ 大时代”、“小时代”和“微时代”的形象学 /48</p> <p align="left">第二节 “大时代”的英雄形象及其演变 /55</p> <p align="left">一、 时代巨变中的英雄崇高感 /56</p> <p align="left">二、 社会俗世化中的英雄泛化 /59</p> <p align="left">2 当代中国的视觉文化研究</p> <p align="left">三、 文化合力中的英雄重构 /65</p> <p align="left">第三节 “小时代”的消费型偶像及其表征逻辑 /69</p> <p align="left">一、 消费型偶像的兴起 /69</p> <p align="left">二、 消费型偶像的生产逻辑 /79</p> <p align="left">第四节 “微时代”的凡人形象及其主体建构 /87</p> <p align="left">一、 作为“筑梦者”的凡人形象 /88</p> <p align="left">二、 凡人形象的视觉主体建构 /99</p> <p align="left">结 语 /111</p> <p align="left">参考文献 /114</p> <p align="left">第二章 当代先锋艺术与视觉建构 /116</p> <p align="left">**节 社会转型中的当代先锋艺术 /116</p> <p align="left">一、 何谓当代先锋艺术? /117</p> <p align="left">二、 当代文化中的艺术场 /121</p> <p align="left">三、 当代先锋艺术与公众 /126</p> <p align="left">第二节 社会变迁与视觉性的转型 /129</p> <p align="left">一、 当代先锋艺术的历史分期 /129</p> <p align="left">二、 当代先锋艺术的体制转型 /132</p> <p align="left">三、 当代先锋艺术社区的演变 /137</p> <p align="left">第三节 当代先锋艺术的形象生产 /142</p> <p align="left">一、 超越革命现实主义 /142</p> <p align="left">二、 重归平凡的形象符号 /149</p> <p align="left">三、 新世相的登场 /155</p> <p align="left">第四节 视觉符号的挪用 /163</p> <p align="left">一、 传统符号的挪用:重构 /164</p> <p align="left">二、 革命符号的挪用:反讽 /172</p> <p align="left">三、 消费符号的挪用:模拟 /179</p> <p align="left">结 语 /184</p> <p align="left">目 录3</p> <p align="left">参考文献 /188</p> <p align="left">第三章 草根传媒文化与视觉建构 /190</p> <p align="left">**节 社会变迁与草根传媒文化的崛起 /190</p> <p align="left">一、 何谓“草根传媒文化”? /191</p> <p align="left">二、 社会变迁与草根传媒��化 /195</p> <p align="left">第二节 草根传媒文化的形象学 /199</p> <p align="left">一、 形象与情感的互动 /200</p> <p align="left">二、 情感形象的类型学 /203</p> <p align="left">第三节 草根传媒文化的表征 /211</p> <p align="left">一、 直呈性 /212</p> <p align="left">二、 戏剧化 /214</p> <p align="left">三、 超文本 /219</p> <p align="left">第四节 草根传媒的公共参与和视觉伦理 /225</p> <p align="left">一、 公共参与和视觉建构 /226</p> <p align="left">二、 视觉建构与批判理性 /233</p> <p align="left">三、 草根传媒与视觉伦理 /244</p> <p align="left">结 语 /249</p> <p align="left">参考文献 /251</p> <p align="left">第四章 城市景观的视觉性生产 /253</p> <p align="left">**节 社会转型中的城市景观 /253</p> <p align="left">一、 作为社会转型表征的城市景观 /253</p> <p align="left">二、 城市景观的文化意涵 /255</p> <p align="left">三、 如何理解景观? /262</p> <p align="left">第二节 当代中国城市景观的发展 /265</p> <p align="left">一、 城市景观发展的历史分期 /266</p> <p align="left">二、 城市景观从传统到现代的变迁 /273</p> <p align="left">4 当代中国的视觉文化研究</p> <p align="left">第三节 城市景观中的奇观现象 /279</p> <p align="left">一、 奇观与景观句法的历史断裂 /279</p> <p align="left">二、 奇观的三种形态 /283</p> <p align="left">第四节 城市景观的话语权 /295</p> <p align="left">一、 景观建构的话语权 /295</p> <p align="left">二、 城市空间中的**性景观 /304</p> <p align="left">第五节 “景观句法”的历史修复与美学维度 /314</p> <p align="left">一、“ 景观句法”的历史修复 /314</p> <p align="left">二、“ 景观句法”的美学维度 /317</p> <p align="left">结 语 /320</p> <p align="left">参考文献 /322</p> <p align="left">第五章 视觉体制的形象生产与视觉建构 /324</p> <p align="left">**节 当代文化中的视觉体制 /324</p> <p align="left">一、 何谓视觉体制? /324</p> <p align="left">二、 社会转型中的视觉体制演变 /326</p> <p align="left">三、 视觉体制的三个问题 /335</p> <p align="left">第二节 作为视觉体制的博物馆 /341</p> <p align="left">一、 博物馆作为典型的视觉体制 /341</p> <p align="left">二、 博物馆表征模式的演变 /343</p> <p align="left">三、 展览空间的表征张力 /351</p> <p align="left">第三节 消费文化与体验型表征 /361</p> <p align="left">一、 体验型表征的混杂性 /362</p> <p align="left">二、 混杂空间注意力的多线程管理 /367</p> <p align="left">三、 体验型表征的问题 /375</p> <p align="left">第四节 新媒体与数字博物馆 /377</p> <p align="left">一、 数字博物馆与观众交互愿景 /377</p> <p align="left">二、 数字博物馆的体制性依附 /381</p> <p align="left">目 录5</p> <p align="left">三、“ 萌”的形象及观众定位 /385</p> <p align="left">四、 浏览数字博物馆的用户体验 /392</p> <p align="left">五、 作为交互中介的数字博物馆 /397</p> <p align="left">结 语 /399</p> <p align="left">参考文献 /407</p> <p align="left">第六章 视觉技术变革中的形象生产与接受 /409</p> <p align="left">**节 技术与视觉技术 /409</p> <p align="left">一、 文明演进中的技术迭代 /410</p> <p align="left">二、 从视觉到视觉技术系统 /413</p> <p align="left">第二节 技术迭代与视觉性嬗变 /417</p> <p align="left">一、 图像复制与仰视的视觉性 /418</p> <p align="left">二、 大众传媒与平视的视觉性 /424</p> <p align="left">三、 多元图像文化与散视的视觉性 /431</p> <p align="left">第三节 装置范式与视觉生活 /435</p> <p align="left">一、 录像装置与可选择的公共观影 /436</p> <p align="left">二、 私人录像与观看共同体 /441</p> <p align="left">三、 盗版光碟、互联网与自主观看 /446</p> <p align="left">第四节 数字界面的形象生产 /453</p> <p align="left">一、 随拍的形象自主生产 /456</p> <p align="left">二、 从手机自拍到视频直播 /465</p> <p align="left">三、 弹幕的影像—文字的互文性 /476</p> <p align="left">结 语 /482</p> <p align="left">参考文献 /485</p> <p align="left">作者简介 /487</p>显示全部信息前 言让我从自己的个人经验开始说起。
记得很多年以前,我儿子上初中时,当时正在热播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因为孩子有点近视,所以不得不限制他看电视,于是我建议他*好去读一下纸质版小说《三国演义》。孩子不乐意了,他和我讨价还价,坚持要看电视连续剧。后来我得知,他每天早上到学校,**件事就是和同学们一起聊昨晚的电视剧。电视剧作为一种视觉形式,具有如此强大的吸引力,其魅力远远超出了传统的阅读。这使我意识到,一种新的文化正在悄然兴起。
那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新文化呢?
当我带着问题意识,在国际学界的各种资源中寻找答案时,发现一个新的概念已经频繁出现在各种研究文献中,那就是“视觉文化”。于是,我花了几年时间对视觉文化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出版了《视觉文化的转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年版)一书。但该书毕竟是一孔之见,又比较偏重于理论探究,留下一些遗憾。而这里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个中国现实问题导向的专题研究,多少弥补了曾经的遗憾。<p>让我从自己的个人经验开始说起。</p> <p>记得很多年以前,我儿子上初中时,当时正在热播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因为孩子有点近视,所以不得不限制他看电视,于是我建议他*好去读一下纸质版小说《三国演义》。孩子不乐意了,他和我讨价还价,坚持要看电视连续剧。后来我得知,他每天早上到学校,**件事就是和同学们一起聊昨晚的电视剧。电视剧作为一种视觉形式,具有如此强大的吸引力,其魅力远远超出了传统的阅读。这使我意识到,一种新的文化正在悄然兴起。</p> <p>那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新文化呢?</p> <p>当我带着问题意识,在国际学界的各种资源中寻找答案时,发现一个新的概念已经频繁出现在各种研究文献中,那就是“视觉文化”。于是,我花了几年时间对视觉文化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出版了《视觉文化的转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年版)一书。但该书毕竟是一孔之见,又比较偏重于理论探究,留下一些遗憾。而这里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个中国现实问题导向的专题研究,多少弥补了曾经的遗憾。</p> <p>首先,这一成果是团队合作的产物,我们南京大学艺术学院研究团队经过努力,获得了“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视觉文化研究”项目,它是2012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之一。其次, 它是一个本土文化专题性研究,专注于中国当代视觉文化现实问题,具有显而易见的在地化特征。这个项目历经几年的磨砺,无数次的讨论、电邮、会议、工作坊和通稿会,在团队成员的集体努力下,现在终于到了开花结果的时节了。这真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p> <p>视觉文化是一个当代社会异常突显的文化现象,用雅各布森的术语来说,视觉文化是晚近文化的“主导”(或“主因”);用威廉斯的术语来描述,视觉文化乃是一个支配性的文化形态。今天,没人能抗拒或躲避视觉文化,每天一打开手机,或是电脑屏幕,各种视觉形象或符号铺天盖地袭来,所以眼睛成为*忙碌的感官,争夺注意力业已成为一种驱动力强劲的产业。记得有艺术家说过这样精彩的看法:眼下不是我们在追逐形象,而是形象在追逐我们。这就是中国当代视觉文化的真实情景。</p> <p>那么,如何思考视觉文化呢?我以为视觉文化研究的**,其实并不在于视觉文化本身。从中国文化的本土性视角来看,自1970年代末中国拉开了改革开放大幕,这是中国历史甚至人类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社会实践,而中国当代视觉文化正是这个时代激变的产物。很难想象,如果没有中国当代社会的变革,会有视觉文化的出现。所以,在地化的视觉文化研究必须关联中国当代社会变迁的语境。从一方面来看,中国当代视觉文化源出于中国当代社会的变迁并折射出其历程;从另一方面来看,中国当代社会的变迁又在视觉文化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迹。基于这样一个认识,本课题研究的主旨,是将视觉文化置于一个中国当代社会转型的伟大实践之背景中予以考量,进而深入探究社会变迁与视觉文化的交互关系。</p> <p>随着研究的深入,经由课题组成员的多次研讨,我们觉得应把研究的焦点集中于特定社会转型如何在视觉上塑造特定社会主体,而主体又如何通过视觉来认知转型中的社会现实和自我。基于这一认识,我们提出了应着重研讨两个方面的建构,即“视觉的社会建构”与“社会的视觉建构”,期望通过这个辩证建构的视角,揭示出中国当代社会的转变如何催生并形塑了视觉文化,同时也揭橥视觉文化又如何反映了深刻转变的中国社会和文化。</p> <p>中国当代视觉文化含义广阔,包罗万象。如何有所为、有所不为地抓住**来研究,是一个棘手的难题。按照本课题的设计,我们采取的是类似卡西尔文化哲学的“扇面”分析法(见卡西尔《人论》), 攫取了视觉文化中的六个不同“扇面”,它们如同打开的六扇窗户,透过这些窗户可以看到中国当代视觉文化的完整景观。这六个“扇面” 是:大众文化、先锋艺术、草根传媒文化、城市形象、视觉体制和视觉技术。前四个“扇面”属于视觉文化的不同领域,后两个“扇面”属于视觉文化体制和技术,整合起来就完成了中国当代视觉文化的完整“拼图”。</p> <p>本课题的研究前前后后经历了五年,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既有集体讨论,又有分工收集资料和个人撰写。本书各章分工的情况如下:</p> <p>导 论 周 宪</p> <p>**章 李 健</p> <p>第二章 周计武</p> <p>第三章 庞 弘</p> <p>第四章 童 强</p> <p>第五章 殷曼楟</p> <p>研究项目的大功告成,首先要感谢参与研究的南京大学艺术学院的团队成员。几年来,他们投入了很多精力和时间,虽然每个子课题*终成稿时只有五万字左右,但每个子课题负责人都写了不下于十几万字的初稿。曹雪芹写《红楼梦》说“十年辛苦不寻常”,本课题五年甘苦也颇不寻常。没有团队成员的辛勤劳作,这本有分量的研究专著的面世是无法想象的。</p> <p>其次,我要感谢许多不同程度参与本项目的学者,这里既有参加本课题工作坊的国内同行,也有专门前来南京大学做学术交流的外国学者,还有帮助本课题做前期社会问卷调查的本校同事。正是他们的参与和建议为本课题增添了许多光彩。</p> <p>*后,我要感谢译林出版社社长顾爱彬先生,他颇有见识地看中了这个项目,并很早就表示希望成果能由译林出版社出版。同时也要感谢译林出版社的陈叶女士,她一直跟踪本课题的进展,并积极组织申报了**出版基金。没有出版界同仁的关心和支持,这个成果的面世也是不可能的。</p>显示全部信息媒体评论由周宪教授带领的这支由**青年学者组成的视觉文化研究团队,从中国本土的视觉经验出发,从各个层面深入梳理了中国本土的视觉性特征,探究了中国视觉文化在社会转型期的种种问题。……本书提炼出了具有中国问题意识的,具有高度实践价值的视觉文化研究理论,在我国学界有开先河之功,可谓是视觉理论落地性研究的一次重要探索。 ——高建平(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在国内关于视觉文化的研究中,本书是*部从理论到实践层层推进的系统性厚重著作,一方面显示了宽阔的国际视野,一方面凝聚了强烈的中国意识。……在国际相关学术话语中,这将是我们自己发出的可贵的中国声音。 ——陆扬(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免费在线读导 论
[1] 《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 中共**文献研究室编, http://cpc.people.com.cn/n/ 2014/0625/c164113-25195773.html。
[2]参见Georgio Vasari, The Lives of the Artist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3]参见布雷德伯里、麦克法兰编:《现代主义》, 胡家峦等译,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 年版。
[4]什托姆普卡:《社会变迁的社会学》, 林聚任等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年版, 第6—7 页。
[5] 1978 年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大讨论, 就是这一规律的典范性说明。
[6]参见“社会发展综合研究”课题组:《我国转型时期社会发展状况的综合分析》, 《社会学研究》1991 年第4 期 , 第76—77 页。
[7] Stuart Hall and Bram Gieben, eds., Formations of Modernity, Cambridge: Polity, 1992, p.6
[8]关于现代性的特征, 有很多不同的观点, 比如库玛认为有五个基本特征:首要原则是个人主义, 其次是分化原则,再次是合理性原则, 复次是经济主义原则, *后是扩展原则。什托姆普卡概括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日常生活等不同领域的现代性特征, 参见什托姆普卡:《社会变迁的社会学》, 林聚任等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年版, 第70—7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