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书谱研究/学术文库
QQ��询:
有路璐璐:

书谱研究/学术文库

  • 作者:李巍
  •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 ISBN:9787519204730
  • 出版日期:2016年07月01日
  • 页数:263
  • 定价:¥4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书谱研究/学术文库》以中国书法理论批评史上孙过庭的《书谱》为研究对象,从中国古代哲学的变易思想和中外文艺学界所认同的艺术活动四要素理论为指导,以通变阐释为**论题,从发展论、书家论、创作论、风格论和接受论诸方面,深入地发掘和论析了《书谱》书法美学的理论价值。《书谱研究/学术文库》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对书法接收论作了全面而深刻的通变阐释。
    文章节选
    《书谱研究/学术文库》:
    如果说书法鉴赏只是艺术接受活动的*初环节,而书法批评则是艺术接受的**形态。它是在书法鉴赏的基础上,依据一定的批评标准,对于书法艺术现象做出的判断和评价。它是一种自觉的、理性化的活动。它要把对于作品的体验和认识提升到理论的高度,要体现一定的审美标准,从而使之清晰化、条理化和科学化。因而它对于批评者的要求无疑要比一般鉴赏者更高。不仅要求批评者必须具备良好的艺术修养和感悟能力,而且要求他具有较高的思想水平、理论素养和文字表达能力。从这个角度上来讲,任何人都可以成为鉴赏者,但并非任何人都可以成为批评者。
    书法批评有没有标准?答案是肯定的。不同的艺术种类有不同的批评标准。 《书谱》以历史的、前进的眼光来观照书法这一艺术门类,指出:“夫质以代兴,妍因俗易。虽书契之作,适以记言;而淳醣一迁,质文三变,驰骛沿革,物理常然。”并进一步指出“何必易雕宫于穴处,反玉辂于椎轮者乎?”这种发展的眼光深刻体现了中国古代通变哲学的思维特征。书法风格的质朴是随着时代的兴起而兴起的,形式的妍媚是因世俗的变化而变化的。虽然文字的创造是为了记录语言,但社会风尚由淳厚趋于浇薄,书法由质���趋向妍媚,继承前人并有所变革,都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可贵的,是既能继承古人,又不背离时代,顺应时代而又不同于时代的流弊。在继承古人的基础上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提出新的美学的批评标准。《书谱》的这种批评眼光有很大的前瞻性。恩格斯在评论文学时,即提出了“美学的和历史的”批评标准。他在给拉萨尔的信中即指出:“我是从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以非常高的、即*高的标准来衡量您的作品的。”
    ……
    目录
    **章 孙过庭与《书谱》
    一、关于孙过庭
    二、关于《书谱》之卷帙
    三、举前贤之未及,启后学于成规
    四、《书谱》揭示的书学真谛
    五、《书谱》对当代书坛的启示

    第二章 《书谱》之文化背景与书艺、书论
    一、“有容乃大”的唐代文化
    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的唐代书法文化
    三、“极虑专精”的《书谱》

    第三章 论《书谱》发展论的双向视角
    一、书法起源与汉字之关系
    二、书法艺术的发展趋势
    三、书法发展与书家之综合素质

    第四章 论《书谱》书家论的变易思想
    一、书家性格与书风
    二、书家情感与书作
    三、书家年龄与书意

    第五章 论《书谱》创作论的辩证思维
    一、创作准备阶段与“拟似察精”
    二、创作构思、表现阶段与“心手双畅”
    三、创作启发阶段与“灵感”思维

    第六章 论《书谱》风格论的通变观
    一、风格形成之客观与主观因素
    二、风格表现的诸多层面
    三、风格之通变与变中之通

    第七章 论《书谱》接受论的审美观
    一、鉴赏态度与法则
    二、批评原则与标准
    三、鉴赏批评实践之视角与审美

    第八章 论《书谱》墨迹书法的审美感受
    一、妍美的审美追求
    二、流美的今草书艺
    三、转益多师的笔墨技法
    四、五合交臻的创作情态
    五、骨力与道丽得兼的艺术风格
    结语

    附录一 陈子昂《率府录事孙君墓志铭》
    附录二 陈子昂《祭率府孙录事文》
    附录三 历代集评
    附录四 《书谱》原文、注释及译文
    附录五 孙过庭其他书作原文原作
    参考文献
    后记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