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我在鲁编室/文化人生丛书
QQ咨询:
有路璐璐:

我在鲁编室/文化人生丛书

  • 作者:徐斯年
  • 出版社: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5133855
  • 出版日期:2017年09月01日
  • 页数:287
  • 定价:¥60.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我在鲁编室/文化人生丛书》为文化人生丛书之一,收录了作者徐斯年多年研究鲁迅和参与编辑《鲁迅全集》时所做的回忆文章和学术札记。
    《我在鲁编室/文化人生丛书》收录了作者在编辑1981年版和2005年版《鲁迅全集》期间的学术札记和回忆在“鲁迅全集编辑室”工作情况的回忆文章,包括《回忆林辰先生》、《忆子衍兄》等十五篇散文和札记。
    文章节选
    《我在鲁编室/文化人生丛书》:
    1979年10月,当我来人民文学出版社向鲁编室报到时,正值下班之后,见到的是满腔热忱的包子衍,嘻嘻哈哈的朱正,还有一见如故的“大同乡”马蹄疾。他们都是先我到社的借调编辑。我出发时,身负的“莫须有罪”尚未“结案”;交谈之后得知,他们三位不仅也是“文革”受害者,而且朱正、子衍的“案情”竟然比我还要严重!
    当时的感想是:“这个鲁编室,胆子不小,身手不凡!”
    所谓胆子不小,指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虽然已近一年,地方上的政治气候却是“乍暖还寒”,借调我们这样的主儿,难免要冒相当的风险;所谓身手不凡,指的是陈早春、李文兵他们去办借调我的交涉,背后有中宣部的商调函为“靠山”,否则压在我头上的那个“铁盖儿”,是撬不动的。
    现在看起来,鲁编室此举,恰恰是“两个‘凡是’”气数已尽的消息之一。
    不久,我和子衍、朱正几乎同时收到各自单位寄来的平反通知。我的原单位还要求本人回去,亲自见证销毁有关档案材料。我没回去,只写了一封信,大意是:本人是否在场见证无关紧要,紧要的是今后执行什么路线,否则被销毁的档案是很容易“重建”的���
    果然,事后得知,他们还真“留了一手”,无奈“路线”毕竟不同了,没有得逞。
    所以,我至今犹不相信“解放区的天”全是“明朗的天”。当年那些善于“留一手”者,有些肯定已经高升,并且一面高票通过“三讲”,一面仍在躬行不义。
    朱正“文革”时身负的“罪名”十分吓人,以至调京之前犹未恢复公职,只能在长沙的建筑工地上打工维生,所以我们都叫他“朱师傅”。这位朱师傅的神通却很广大,记得十一届五中全会闭幕的消息,就是当天晚上他从李锐家回来,向我们传达的,其中包括胡乔木调任**书记处书记等信息。也正因为胡乔木要进书记处,《鲁迅全集》编注工作的“*高领导”也就改由林默涵担任了。这一年的阴历年,我们都没回家,春节就在社里过。林默涵特地让秘书送来几张参加人民大会堂联欢会的入场券,以示对借调人员节日坚守岗位的慰问。
    所以,在鲁编室,我们头顶的天是**明朗的。同仁之中,我原来认识的不过两三位;然而,无论社内的、借调的、还是各注释组临时前来参加定稿的,个个一见如故,相待以诚。人人都不考虑“名利”二字,都全心全意扑在工作上,同时也决不会受到一丝一毫的“干扰”。
    借调我们担任责任编辑,是为了加快《鲁迅全集》注释定稿和出版工作的进度。当时,前五卷已经定稿发排;我们到位后,定稿组乃由一个扩充为四个:三种《且介亭杂文》及《译文序跋集》为一组,《日记》、《书信》为一组,《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为一组,三种《集外集》为一组。我作为《集外集拾遗补编》注释的执笔者之一和责编,先参加第四组,成员还有林辰先生、李文兵、韩之友、陈琼芝,以及作为原注释组代表的杨占声和邹恬;后来,我又作为《古籍序跋集》的责编,与林辰先生及第三组的周振甫先生和降云合成一个定稿组,原注释组的代表是陈翔耀先生。
    编辑室对工作的要求极为严格、细致。作为责编,我们必须遵循这样的工作程序:首先,对“征求意见本”(即社内印行的、作为原注释组定稿本的“红皮本”——原注释组的未定稿本则是各组自行印行的“白皮本”)进行加工,包括统一格式体例,核对每一条注文的原始资料,决定注文取舍,进行文字加工,补写应注而未加注的条目。《集外集拾遗补编》和《古籍序跋集》是新编的,还要*终决定入编篇目和编辑体例。《补编》此类问题的决策,就是林默涵同志亲自前来听取汇报并且*终“拍板”的。
    责编的加工成果形成打印稿后进入第二步,即由定稿组对打印稿进行逐条、逐字、逐标点的讨论。这种讨论不仅十分认真,而且非常热闹,往往争得面红耳赤;涉及资料问题,责编或原注释组代表若拿不出**手的确证,是很难“过关”的。第三步,责编根据定稿组讨论结果,修改、剪贴打印稿(包括查补资料,重写部分注文),形成定稿,送林默涵(前面几卷是送胡乔木)审阅。他的审读细致到了连标点问题都不放过的地步,批示也很具体。第四步,责编根据他的意见再做修订,由编辑部主任王仰晨(大家都亲切地叫他“王仰”)签字发排。付型之前,王仰还要对每一卷的终校样逐字逐句做印前审读(后来似乎李文兵也分担过此项工作)。
    ……
    目录
    前言
    我在鲁编室
    仰之弥高近之弥亲——我心中的林辰先生
    锡金先生和他的信
    我的记念——忆子衍兄
    怀宗棠兄
    试论鲁迅的《科学史教篇》
    读鲁迅《会稽禹庙窆石考》
    《鲁迅与辛岛骁》的一点补充
    鲁迅和《吕超静墓志》
    鲁注拾稗
    关于唐人小说《古镜记》作者王度的考证
    绍兴目连戏散论
    鲁迅和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小说史略》(**至十三篇)疏解
    2005年版《鲁迅全集》第10卷修订札记
    后记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