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度/尚德琪作品系列》:
始终想到“*低”处
苏延花是兰州市一位普通市民,为了给瘫痪20多年的丈夫治病,欠下了几万元的债务。丈夫去世后,她和婆婆、女儿相依为命,靠几百元的*低生活保障金维持生活,虽然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但对自己能享受低保政策一直心存感激。7月份,肉价涨得*快的时候,她对前去采访的记者说,她已经几个月没有买肉了:“肉价涨了,低保金能不能涨一点呢?”
苏延花可能只是随便说说,但她没有想到,过了没几天,甘肃省政府就做出决定,为确保困难群体享受救助水平不因物价上涨而降低,今后5个月,给城市低保对象每人每月增发15元的临时补贴。又过了不几天,国家发改委也表示,要根据经济发展和价格变化情况,及时调整*低工资和低保对象保障标准。
低保低保,保的是*低的生活标准。但是物价一涨,有些*低的东西就“保”不住了。为了平抑肉价,政府为能繁母猪保险提供了保费补贴;为了让困难群众在肉价涨了以后仍能吃得起肉,政府为低保对象增加了临时补贴。表面看起来,这一切好像只与钱有关,但是,政策能有如此鲜活的细节,却传达出了比钱更丰富的内涵,那就是党和政府一直把困难群体放在心上。
任何社会中,都有一些人难以照料自己;如果没有他人的关怀,他们就难以生存,更谈不上有尊严地生活。*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低生活保障制度从城市到农村的延伸,*低生活保障标准的不断提高,从一个侧面表明,政府已经越来越主动地承担起了这种关怀的责任。
几年前,温家宝总理就说过:“世界上大多数是贫困人口,如果你懂得了穷人的经济学,那么你就会懂得经济学当中许多重要的原理。”要懂得穷人经济学,首先要不歧视穷人,要*大限度地关注他们的生存方式和生活状态;而要穷人不被歧视,就要想尽一切办法让他们能够维持*起码的日常生活。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也是一个程序的两个步骤。没有前者,后者就可能被当作“施舍”;没有后者,前者就可能被指为“矫情”。只有两者充分结合起来,才是真正的尊重,真正的体恤。
从*低工资标准到*低生活保障制度,从廉租住房到助学贷款,从农民种粮补贴到农村医疗合作,一系列针对穷人,针对弱势群体的政策,都是在尊重前提下的体恤,在体恤基础上的尊重。这一切,不仅改变了“*低**”的生活现状,也深刻地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心态。
群众利益是党的“*高利益”。始终想到“*低”处,始终看到“*低”处,让普通百姓和困难群体享受到政策阳光,享受到发展成果,就是维护党的“*高利益”,就是实现党的“*高利益”。
人都会将心比心。如果一个需要关怀的人得不到关怀,他周围的人也会感到一种莫名的灰心;同样,如���一个需要关怀的人得到了关怀,即使与这个人不直接相关的人,也会感受到一种真切的抚慰。对困难群体的关心,不仅温暖了困难群众,也将温暖他们的亲戚朋友,温暖他们周围所有的人。
《人民日报》2007年9月17日,“人民论坛”专栏
……